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23: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学案 18 第12周
编制人: 复核人: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2、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难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辩证评价。
【时空定位】
【教材梳理】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努力,但最终走向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预习任务】
任务1:阅读教材,完成“戊戌变法运动”的预习内容。
背景 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 (1)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2)高潮——光绪皇帝开始“百日维新”。
(3)结果——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取消旗人经济特权,奖励工商业。
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裁减旧式军队;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工厂
性质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的救国运动。
任务2: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思考其失败的根源。
材料一: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 —— 康广仁《与易一书》
材料五:“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
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急于求成;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传统思想限制。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任务3:阅读教材,完成“义和团运动”的预习内容。
背景 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 教案猖獗,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主观上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任务4:阅读教材,完成“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的相关内容。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过程 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结果: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下令镇压义和团,与侵略者“议和”。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东南互保”协议。 危害
《辛丑条约》 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任务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东南互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作用:(1)使南方免遭战火;
(2)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
问题: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探究与拓展】
问题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战争 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 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
问题二:结合教材,概括近代列强侵华的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制华”。
【对点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2.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中“彻底扭转”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相符,故正确;D项表述与“思想启蒙”相违背,故错误。
3.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C 项为正确答案。
4.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  )
A.是甲午战败的结果 B.推动了戊戌变法的爆发
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D.导致了清统治集团瓦解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据材料信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可知,材料评论的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A项错误;武昌起义是1911年,两事件之间无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势力,并没有导致清统治集团的瓦解,D项错误,故选C。
5.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B【解析】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开始实行“以华制华”的策略,所以对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涉及开埠、通商,并且涉及赔款,因此不是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列强对华策略的变化,不是列强侵华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6.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C.列强驻军队京津地区 
D.拆毁大沽到北京的炮台
答案 A【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三项错误。
7.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③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6 分,每点两分)
特点: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③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4 分,每点两分,答出两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