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 )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 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这说明汉初( )
A.阶级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B.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 D.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5.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6.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7.史载某一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8.唐玄宗时期,殿试进一步发展。开元年间举行6次殿试,天宝年间举行3次殿试。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这反映出唐代( )
A.选官制度决定国家治理水平 B.政府人才选拔途径逐渐增多
C.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 D.殿试并未真正受到帝王重视
9.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表1反映了当时( )
表1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10.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B.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C.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11.表1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12.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③辽代南、北面官制
②唐代设置羁縻州 ④金朝猛安谋克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元朝时期,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形成于当时的《唐苏克拉玛》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这反映了( )
A.东学西传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人口迁徙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征伐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D.医学交流加速了欧亚的民族交融
14.2023年4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公布。《规划》调整、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这一调整旨在( )
A.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B.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C.体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
15.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双方一直和睦相处。
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前109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开发西南中国,所谓“开西南夷”,把西南山林地区的整片土地和人口收入了汉帝国范围。受到汉帝国扩张影响的,是无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因为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只是山林地区的粗放农业,无法抵拒汉人的经济力量。汉人的开拓力量,第一步是贸易,接下去是垦殖,最后是汉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主要贡献。(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开西南夷”的主要方式有哪些。(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贡献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6分)
17.【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隋唐制度流变与创新知识框架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东坡区22级高二下期期末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C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A 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主要贡献:①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造成的边患威胁;②设郡(机构)管理;③进军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④进军南方、开发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归入汉帝国范围。(共8分,每点2分)
(2)主要方式:①经济扩张;②军事征服;③行政管理。(共6分,每点2分)
(3)影响:①巩固了边防,拓展了疆域;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共6分,每点2分)
17.【答案】
(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8分,答出4点给8分)
(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8分,答出4点给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可得粮食产量提高;据材料一“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可得耕地面积扩大;据材料一“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可得粮食储藏增多;据材料一“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可得出劳动人口快速增长;据材料一“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可得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获得发展。
(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可得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据材料二“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可得知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据材料二“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可得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 原因,据材料一、二中南北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学相关知识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据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可得政府的劝农政策;根据所学可得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相对稳定;根据所学的辽宋夏金元的的经济与社会及科技可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
18.【答案】
示例:
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1分)
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国家发展。(4分)
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4分)
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分)
隋唐时期制度创新与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2分)
【解析】
首先需要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进行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的关系,如: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国家发展。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隋唐时期制度创新与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