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作答时间:75分钟)
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应在答题卡各题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恰塔尔·休于遗址(公元前8000年至前7000年)但于土耳其境内。考古发现,当地居民己种植粮食、饲养家畜,手工业较为发达,大量手工制品销往西亚。这说明该地区( )
A.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B.社会分工有所发展
C.处于奴隶制鼎盛阶段 D.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2.法老宣称自己是太阳神之子,拨巨款修筑神庙,赋予神职人员公职。法老之下地位最高的官员往往由大祭司担任。这表明古代埃及( )
A.神权与王权关系密切 B.人民对神灵的崇拜
C.法老重视来世的生活 D.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3.图1、图2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古西欧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的图片。据此推知,这位同学汇报的内容是( )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与农奴制度 C.城市自治运动 D.王权与教会的斗争
4.下表反映出( )
区域 国家 时间 状况
南亚 笈多帝国 4-6世纪 保留藩王,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东亚 日本 7-10世纪 中央集权国家,儒家经典广泛传播
东欧 拜占庭帝国 4-15世纪 继承罗马遗产,颁布《查士丁尼法典》
A.区域文化的统一性 B.国家制度的相似性 C.宗教信仰的复杂性 D.中古文明的多元性
5. 15世纪,古罗马的名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在意大利重新流行,意大利学者开办了“体操宫”等学校。这可用于说明( )
A.民族集体观念的增强 B.科学革命的兴起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启蒙运动的开展
6.1584年,西班牙议会通过决议,允许拉美殖民地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此后,殖民地出现了生产布匹、陶器、玻璃、蜡烛等物品的手工工场。这一决议( )
A.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经济发展 B.推动西班牙的社会转型
C.导致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加速拉美封建制度解体
7.1698-1700年,英国国王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签订条约。1701年,议会与国王达成协议,外交政策须由内阁制定,君主的外交决议须经议会核准。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得到发展 B.国王丧失外交权力
C.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 D.对外政策出现调整
8.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把原来由单人独自完成的制陶流程分解成几十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工人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这种生产形式( )
A.促进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提高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C.推动“中间阶层”的崛起 D.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9.19世纪初,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英美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了拉美的国际贸易。这反映拉丁美洲( )
A.已经顺利步入发展的正轨 B.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C.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D.重新沦为欧美殖民地
10.“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他”指的是( )
A.伏尔泰 B.马克思 C.华盛顿 D.提拉克
11.19世纪80年代,德国向尚未被瓜分干净的非洲和太平洋扩张; 19 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把触角伸至被多国瓜分的远东和中近东。德国的扩张( )
A.确立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B.改变了殖民侵略的方式
C.标志着殖民体系的形成 D.加剧帝国主义间的冲突
12.1915年 12月,法国军方任命退役中校陶履德率领募工团来中国招募华工。法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 )
A.奴隶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 B.争夺亚洲市场的需要
C.战争引发人力资源的紧张 D.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
13.赫鲁晓夫在关于1959-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纲中谈到:“同1957年相比,石油开采量要增加3倍,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要增加12-14倍,电力增加3.3倍。”这反映出苏联(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C.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1961年,美国明确提出政府有责任在海外“积极培育美国学”,并“资助他国的美国学家赴美学习和研究”。这反映了( )
A.传播美国学成为全民共识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需求 D.西方阵营内部矛盾激化
15.二战后,非洲不同形式的区域市场逐渐形成,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非洲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2%。这体现出( )
A.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B.非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C.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D.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平衡
16.图1、图2和图3所示徽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
图1 图2 图3
A.反对强权政治的决心 B.睦邻友好的意愿
C.消除南北差距的期望 D.合作共赢的理念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历史上的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源远流长。西汉时期,中国有许多使团前往波斯,安息王曾派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汉使。唐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道”是阿拉伯与中国商贸往来的集中体现,古文献用“珍 货辐辏、瑰宝山积”来形容当时商贸交流的繁荣景象;阿拉伯的炼金术引进了中国的汞、铅等药物;阿拉伯科学家为元朝制造了7种阿拉伯天文仪器,并教授天文知识。
——摘编自王方《试论古代中东多元文明的流变及其互鉴》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上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的领域。(4分)
(2)研究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需运用哪些类型的史料。(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铃薯的传播做出合理解释。(要求:从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上图所示漫画创作于1919年5月。画面中,居中的是法国总理,其身后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法国总理说道:“奇怪,我好像听到一个孩子在哭泣!”。立柱后面有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头上的文字是“1940,class”,在20世纪的欧洲语境指的是“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男孩身后是一张待签署的《凡尔赛条约》。
——摘编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17-1945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22年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26年 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1926-1927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图中小男孩指代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画家做出“1940,class”这一预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变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秩序变动的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89-1917年欧洲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的,一是建立在使用无生命动力基础上的工业化;二是建立在对人类权利与义务新认识之上的政治革命。这两点都在欧洲历史上有深远的渊源,它们既不是自古有之,也并非只是与外部世界的偶然联系才发展到1917年。
——摘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B D C A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C A C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17.(8分)
领域:政治、商贸(经济)、科技(文化、技术)。(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使团往来”等具体表现酌情给分,总分不能超过2分)
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4分, 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史书”“遗址”、“史诗”等给1分,若答类似“《史记》、金币”等具体内容的不给分,若答“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给分)
18.(8分)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物种的大交流。(2分,若答“新航路的开辟”,“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等任意1点亦可)美洲的马铃薯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区。(2分)物种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4分,若答“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当地的物种结构;丰富人们的饮食;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推动贫瘠地区的开发;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任意2点亦可给4分)
19.(24分)
(1)国家:德国。(2分)
原因: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非正义性);战后战胜国缔结《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进行严惩;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伏笔。(4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建立。(6 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若照抄材料中的十月革命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具体事件不给分)
影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促进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的削弱);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欧洲的优势地位动摇;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出现美苏对峙的两级格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对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6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
(3)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国家实力(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国际环境(战争);全球治理机制(国际机制);国家文化。(6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
19.(12分)
评分说明:
项目及赋分 要求
观点3分 观点明确
阐述8分,分三个等级(一等7-8分,二等4-6分,三等0-3分),总结1分。 史实正确,需用欧洲史的相关史实论证,若用美国等其他区域的不给分;表述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总结不能重复观点。
【示例1】
观点: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历史的发展(3分。观点若是“工业化和政治革命在1789-1917年欧洲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给2分,若整句整段照抄材料不给分)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以蒸汽机和电力技术为标志性发明的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相继发生。工业革命建立了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工业革命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欧洲社会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并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使欧洲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需 用欧洲史的相关史实论证,若用美国等其他区域的不给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重复观点不
给分)
【示例2】
观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政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示例3】
观点: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欧洲社会
【示例4】
观点:工业革命的出现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示例5】
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有其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