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23:15:24

文档简介

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
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B项正确;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古雅典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
答案:D根据材料“在这个城堡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城邦的管理”等可知,雅典城邦是每一个公民的城邦,每个公民都应该参与城邦管理和保卫城邦,这充分说明雅典人的城邦共同体观念,而非法律至上意识,故选择D项,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雅典民主政体的特点,而非贵族共和制的特点,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思想产生于近代欧洲,排除B项。
3、
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可知此时处于罗马帝国时代,法律的制定以及其维护的利益主体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和对外扩张,这适应了罗马帝国时代的需求,C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于公元6世纪,这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B项错误,排除;这一时期,法律成为维护帝制的工具,D项错误,排除
4、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可知,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和附庸具有双向契约关系,即领主和附庸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双向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相对的自由与平等”,排除B项;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纽带是封土,不是血缘关系,排除C项;行政管理关系指的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5、
答案A【详解】根据“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可得出市民阶层也成为了支持王权的重要阶级力量,反映出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市民对王权的支持,并不能反映国王依赖市民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
答案B【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B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排除C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C
9、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它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封建制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封建统治的瓦解,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顺应了商业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1565-1815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市镇经济的发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由分散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故排除A;菲律宾当时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并不具有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位,故排除C;明清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故排除D。
11、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12、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到17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英、法、荷等西欧国家纷纷建立商业垄断公司,推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全球商业贸易的格局,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贸易转运中心已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商业垄断公司的建立促进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而非建立,排除B项;英法荷组建商业垄断公司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把异域丝袍、瓷器等日常事物当作创作对象,表达欢快、充实的心理感受,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答案D
15、
答案:B解析:ACD.三项只是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应排除;B.不管是中国三大思想家还是西方启蒙思想家都批判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16.
(1)答案:动因: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地追求黄金,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使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思想原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冒险和勇于开拓。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新航路的开辟活动中。
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0分)
条件:航海经验: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理知识:地圆学说和季风洋流等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技术支持: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王室支持: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航(5分)
(2)答案:远航尝试: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发现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每个人物两分,任意回答到国家、地点、时间都可,共四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交融,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6分每点两分)
17、
答案一:论题:中世纪的欧洲存在进步的因素
论述: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至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 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中胡 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并非是野蛮的状态,在其发展中存在进步的因素。
答案二:
论题:中世纪与西欧近代并非中断割裂,而是紧密联系
论述:中世纪后期,政治上,西欧各国王权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法国和英国出现的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冲击了庄园制和农奴制,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壮大,城市中的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上,大学的兴起,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产生,冲击了宗教文化,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基。文艺复兴推动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复苏。科技上,地圆学说逐渐流行开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总之,欧洲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的条件,搭建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
18、(1)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借鉴其他地区文明;理性的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好学多思,视野开阔;文化环境宽松:民主政治制度的推动(10分。1要点2分,5点即可。)
(2)特点: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成就水平高;文化影响巨大;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8分)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不仅仅是一种军事防御的城堡,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即象征着在这个城堡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城邦的管理,共同保卫城邦的安全和法律秩序。这体现了( )
A.贵族共和制特点 B.民族国家的思想
C.法律至上意识 D.城邦共同体观念
3、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这一时期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这就是说,法律再也不用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这一转变( )
A.扩大了帝国境内公民的权力 B.催生了《查士丁尼法典》
C.适应了罗马帝国时代的需求 D.使法律成为民主制的工具
4、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双向的权利与义务 B.相对的自由与平等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5、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这表明
A.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
C.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 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
6、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馆,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7、据下表判断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8.12世纪,在美洲安第斯山脉出现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长官由贵族充任。同时该国还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情报和调动军队。该国家是(  )
A.阿克苏姆王国 B.桑海帝国 C.印加帝国 D.加纳王国
9、在15世纪下半叶的西欧,虽然对黄金的渴求在社会各阶层间普遍蔓延,但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王室,第一批寻找新航路的航海家或出身贵族,或渴望通过航海活动得到贵族头衔、土地分封等赏赐。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B.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偏离了商业发展的潮流
10、马尼拉大帆船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班牙的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上述现象有利于
A.人类地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
B.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市镇经济较快发展
C.确立菲律宾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位
D.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
11、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2、英国从1553年到1680年间,组织了49个商业垄断公司,比较著名的有“利凡特公司” “东印度公司”等;法国从1599年到1789年至少建立了75个商业垄断公司;荷兰最著名的垄断公司是1602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它不但垄断东印度的贸易,而且统治印度尼西亚和其他荷属殖民地。这些商业垄断公司( )
A.使地中海成为了世界贸易转运中心 B.促进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建立
C.得益于价格革命在西欧的普遍开展 D.改变了全球商业贸易的格局
13、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来自异域的丝袍、瓷器、漆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动物也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从而营造出欢快而充实的心理感受。这表明当时( )
A.教会积极支持文艺复兴的创作 B.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增加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 D.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4、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15、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由于《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因和条件。(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列举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并概括其积极影响。(10分)
17、论述题(12分)
材料 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摘编自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根据上述材料,以“中世纪的欧洲”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相互影响不断扩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所有的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结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常识。希腊人时常以商人、士兵、殖民者和旅行者的身份到国外去旅行;在旅行时,他们总是保持着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他们探究一切事物,将所有的问题都搬到理性的审判台前加以考察。
——<美>斯塔夫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幅员辽阔,古代文化遗产丰富。花剌子密(780~-850年)制定的《天文表》,后来被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他的《积分与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拉齐斯(865~925年)在著作《医学集成》中,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在欧洲流传几百年。法拉比(870~950年)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和苏非派(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的思想加以揉和,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强调宇宙万物都导源于安拉。法拉比的哲学观点,对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可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