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是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风往哪吹,草就往哪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要做个君子就不能赶时髦,赶时髦是会丧失某些气节的。君子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注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文化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礼仪的根本精神集中起来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报本也,大报本就是不要忘掉我们从哪来的。“天地君亲师”是我们生命的本源。儒家教育归根结底是让人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改变兽性。礼是大报本,原始返终,要追到最后的根源上去,这是礼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知恩报恩。礼第二个重要的内容是敬,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不仅要相互尊敬,自己也要尊敬自己,所以去掉敬,礼仪都是虚设的。所有的礼仪都体现了一个核心精神,相互尊敬。礼里面的敬是出于内心的,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当然,我们首先要从形式上开始,最根本的是不能丢掉礼,君子的一个责任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讲天地生万物,万物包含人类,人类有人类的祖先,所以我们要孝我们的祖先,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所以要报答父母,父母要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孝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通过丧礼来体现,守丧三年就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南宋的朱熹曾经讲过,“为人行事,诚敬二字”,做人做事把握这两个字就可以了。“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这两个字去做,勿自欺,不怠慢,不放荡,这个人就具有了君子的品德了。三个字是“智、仁、勇”。《中庸》里面对这三个字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去改正的。四个字是“礼、义、廉、耻”。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儒家讲的“五伦”是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关系,无法逃避。守礼就是按照身份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君臣是从社会关系来讲的,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要有分工的,需要有不同的地位角色,否则就成为无政府主义状态。在中国文化中,君臣关系常常化解为君父、臣子,官员也让他化解为父母官、子民,要按父母子女关系处理这种关系。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人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会变为禽兽,甚至禽兽都不如。廉,正直,清廉,做人就应该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诚信。第四个是耻,羞耻。做人要懂得羞耻。我们通过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有羞耻心的人,行为一定是方方正正的。所以四个字就是礼、义、廉、耻。
君子品德怎么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历来是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也可以说是“君子之学”。君子学习是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小人之学”或者“今之学者”是为人的,“为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把学到的东西看作飞禽走兽。禽犊就是人所拥有的财富,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做表面文章的,显示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之学”,根本不落到心里面去,更不落到行动上去。另外还要寻求名师良友,荀子讲最直接的就是向身边的君子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放开眼界,向天地万物学习。只要我们能够谦虚谨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摘编自楼宇烈《君子的意义与德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大致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对应,以孔子为分水岭,其内涵从代表社会地位转变为道德品格的标志。
B.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君子,就不能盲目追风头,赶潮流,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身教来引领大家。
C.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和变化的,传承文化不在于种种外在形式,而在于把文化的精神传承好。
D. 君子品德三个字要求中谈到的“智”“仁”分别重在强调孜孜求学与身体行动,与我们日常理解不尽相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孝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但要成为君子还要具有诚、敬、智、仁、勇等德行。
B. 只要有自暴自弃,不尊重他人,不敬畏自然的行为,就不能称得上具备君子品格。
C. 在中国文化中,尽量把君臣关系变成父子般的自然关系,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
D. 通过“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对比,突出成为君子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D.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4. 《孟子·离娄上》:“礼人不答(意思是:我有礼貌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回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
5.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妹妹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有当选过三好学生。我得在这次评选之前,嘱咐她老实做人,别得意忘形。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太红。”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衣服怎么啦?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这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别觉得你考得不错就这么放肆,①就、就目空一切。想想你对同学都什么态度吧:讽刺人家米晓玲,还有你那批评班长的作文。虽然班主任放过了你,可下一步呢,你知道?在这种事上占上风多没意思!”
“姐,”安然换了口气,“我知道我不是什么都好。就说对米晓玲吧……唉。”她短叹一声,“米晓玲要上班了,你知道吗?她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连高中都不想上了。也许这叫顶班吧,把她妈妈给顶下来了。这两天我总想过去的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米晓玲。我想,请她到家里来玩,顺便请她吃饭。”
“吃饭可以。不过你还是放假以后再穿这件衣服。”我说。
“你怎么还想这件事?如果你用衣服和吃饭作交换条件,那我宁可不叫米晓玲来吃饭也得穿这件衣服。”安然说得很果断,像在朗读宣言。
“你……”
第二天中午,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躲出去了,我和爸爸刚把饭菜准备停当,安然和米晓玲一前一后进了门。
今天她穿得很朴素,身上没有那些金丝银绒。但脸上却搽了薄薄一层粉,尽管她的脸本来就很白,雀斑被模糊起来,倒失去了自然。
吃饭时安然话多极了,显然是为了叫米晓玲松弛下来。她不是把汤匙碰到桌上,就是把菜翻到桌上。有一回一个丸子没夹住,又落到盘子里,油汁溅了我一脸,可我却装作不在意。爸爸也不时开个小玩笑来调节气氛,有时米晓玲真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果然,她话也多了。“你马上就上班吗?”我问。
“是啊。还是我妈妈那家商店。其实你们常去,挨着家具店那家。”米晓玲说。
“那个店不小,货挺全的,有时好像还有咖啡糖。”我说。
“那当然了,全市第三大。新修的门脸,都换成钢窗了。听我们经理说,还要装霓虹灯呢。”米晓玲自豪地讲述着,俨然一副老营业员的派头。
“到时候我一定常去看你。”安然诚心诚意地说。
“咱姐们儿……”她看了看我,“咱们老同学,没说的。我们那儿处理罐头,处理水果特多,杏酱才五毛钱一瓶。我保证给你留着。”
“太棒了,买它十瓶!”安然大笑起来。
“哟,那是一张画吧?可真大。”米晓玲忽然发现了我爸爸那张未完成的创作。
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
“是啊,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安然问。
“那是树,那是树叶,还没画上人吧。画上人我就能猜得出来。”米晓玲看着眼前那张正在铺满颜色的画布说。
“这幅画永远也不会有人。不过它已经有名字了,它叫……”安然稍微考虑了一下。
“叫什么,叫落叶呀?”米晓玲蛮有兴致地问。
“叫——《吻》。”安然清清楚楚地说。
“叫什么?”米晓玲没听明白。
“《吻》。就是一个‘口’字加一个‘勿’字。”
“②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米晓玲满脸通红。
“这有什么,哪个字生来不是为了让人念。”安然说着走到画布前,“你看,深秋时节,挺拔、俊秀的白杨树叶子黄了。它们就生长在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大地养育了它们,大地就是它的母亲。夏日,它们把阴凉献给大地;秋天,当大地不再需要这种安慰时,它们才开始用金子般的颜色来打扮自己。其实,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现在,它们就是穿着这种盛装飘向大地,去亲吻母亲的胸膛。你看,母亲也敞开胸膛,在欢迎它们的归来。这就是它们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一个庄重、深重的吻。”
“③怎么不说了?”原来安然的描述也吸引了爸爸,他早已聚精会神地站在画面跟前了。
显然,连爸爸也没想到,安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竟是这样内行。我都有点嫉妒了,我是写诗、编诗的呀。
“不说了,一阵胡说八道。米晓玲,你喜欢它吗?”安然转过身问米晓玲。
我把目光也转向米晓玲,看她的反应,没想到她哭了,泪水把脸蛋上薄薄的香粉冲开两道小沟。我和安然互相看看。
“怎么了米晓玲?”安然问她。
“我……看你多好,懂那么多。说得我都……你以为我就那么想上班吗?刚才我是胡说,好像我多高兴,其实我是怕叫人瞧不起。你不知道现在我多后悔,为什么当初我不好好学习。现在你们全家陪着我,送我上班。你知道,我多怕同学们到商店找我去呀,你们都背着书包,我却站在柜台里,站着约①这、约那。”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
现在我倒有点认识米晓玲了,我后悔没有多买回些好吃的来。
“④别哭了米晓玲,我去看你时保证不背书包。”安然拿块毛巾给她擦着脸。
爸爸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起了画笔。他望着他的画面沉思着,眼光久久不动。安然的分析乃至米晓玲的哭似乎给了他新的启示。
(节选自《十月》1983年第2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注:①约:yāo,口语,用秤称物。如:给我约二斤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姐姐在教训妹妹时“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既是因为她了解妹妹直爽倔强的性格,不想产生正面冲突,也是因为自己缺少底气。
B. 从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来家吃饭而躲出去可以看出,她对米晓玲印象不好;安然的姐姐对米晓玲印象也不太好,但为了安然还是留了下来。
C. “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是“我”向米晓玲的介绍,突出家庭状况的一般,表现“我”的坦然,打消米晓玲的心理顾虑。
D. 米晓玲和安然说话,先说“咱姐们儿”,是因为她认为她和安然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又改成“咱们老同学”,是顾忌到安然的姐姐在场,不敢放肆。
7. 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连用两个“就”,形象地写出了“我”这个姐姐对妹妹的关心、提醒甚至警告。
B. 句子②中米晓玲对同龄人安然说出的“吻”字满脸通红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句子③意蕴丰富,其中既有对女儿的鼓励,又有一种对自己作品价值被发现的满足。
D. 句子④安然答应看同学不背书包,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
8. 安然对油画的分析,为什公会吸引在场的所有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就像《哦,香雪》中的香雪和凤娇,以及本文的安然和米晓玲。请结合这两篇小说,简要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索A我者B以我有C美珠也D今我已E亡之矣F我且G曰子取H吞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指到、往,与《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词义相同。
B. 厌,指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词义不同。
C. 骄,使……骄傲,使动用法,俗语“既来之,则安之”中“安之”表示使之安,两者用法相同
D. 图,指图谋、谋取,与《促织》“执图诣寺后”中的“图”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庆封在齐作乱,想逃到越国躲避,他的族人告诉他,如果改变了作乱之心,在晋国也不会有危险,如果不改变,即使远在越国,也不会安全。
B.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给,听了任章的劝说,魏宣子同意给智伯“万户之邑”,智伯很高兴,又向赵国索取土地但遭到了拒绝。
C. 秦康公打算花三年时间修筑游乐的高合,楚国发动军队准备攻打秦国,听了任妄的一番分析之后,秦康公派兵防守东部边界并停止修筑高台。
D. 齐国进攻宋国,宋派臧孙子到楚求救,楚答应救援宋,臧孙子却认为楚国答应救宋只是为了坚定宋抗齐的决心,从中获利,未必真出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2)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
14.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刻劝赵肃侯同意魏文侯借道还要表现出不得已的样子,其理由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谷
李郢
村桥西路雪初晴,云暖沙干马足轻。
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
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
落日千峰转迢递,知君回首望高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于诗人送友人远游之际。
B. 诗人看见友人骑着马轻快地行走在雪后初晴的沙地之上渐行渐远。
C. 寒涧渡头芳草之色,绽放的新梅,岭外传来的鹧鸪声,为送别时实景。
D. 诗歌末句用“君”指称友人刘谷,借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仰慕之情。
16. 本诗后四句构思新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衬静,用声音衬托出和谐安宁的意境,描绘出富有农村环境特征的画面。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写出对人态度不同,结果有巨大差异,说明以诚相待、恭敬对人是治国兴邦的关键。
(3)古典诗文中常用“扁舟”这一意象,表达丰富的意蕴,承载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和精神理想,这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曾告诫子女:“ ”对此,著名“诗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A)。他在总结自身成长经历时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少年苏步青很喜欢读《史记》,其中不少文章能背诵。《项羽本纪》那样的长文,也背得(B)。
就职复旦大学校长时苏步青曾说“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 ① ,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 ② ,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
至今复旦大学仍然流传着苏步青校长给秘书改电报的故事。1987年5月,苏步青收到一封信函,邀请他出席一位外地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苏步青因事务繁多,无法前往。于是他安排秘书拟电回复。秘书拟的初稿是: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特驰电祝贺。本人因事不能赴会,鉴谅。苏步青。
苏老接过秘书拟的电报稿,拿起笔来逐字琢磨、修改。几分钟后,电文调整为: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谨此电贺。本人因事未能躬临盛会,为歉。苏步青。
谈到读书,苏步青感慨: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古文学得太少。“《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都有很多好作品,值得认真背诵。”“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再逐步加深了解。”他劝导青年学子,读书不必太多, ③ ,直到知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掌握思想方法和艺术性,才算读好、读精了。
数学与诗词,一理一文,苏步青先生却深谙二者异曲同工之妙,数学家“与诗共舞”。在他看来,数学与诗词都十分重视想象和推理,读写诗词,能起到“顿悟”作用,可避免思维僵化。他向有志学习自然科学的青年呼吁:“搞点形象思维,读点诗词,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是很有好处的。”
18. 列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B.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旁书在前。
C. 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
D.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B. 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C. 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D.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20. 请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2. 文中短短数十字“电文”,苏步青先生修改多处,请任选3处,说说为什么改后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苏步青先生提出“读书不必太多”的看法,也有人认为不尽然。如何读书?历来见仁见智。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在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是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风往哪吹,草就往哪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要做个君子就不能赶时髦,赶时髦是会丧失某些气节的。君子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注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文化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礼仪的根本精神集中起来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报本也,大报本就是不要忘掉我们从哪来的。“天地君亲师”是我们生命的本源。儒家教育归根结底是让人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改变兽性。礼是大报本,原始返终,要追到最后的根源上去,这是礼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知恩报恩。礼第二个重要的内容是敬,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不仅要相互尊敬,自己也要尊敬自己,所以去掉敬,礼仪都是虚设的。所有的礼仪都体现了一个核心精神,相互尊敬。礼里面的敬是出于内心的,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当然,我们首先要从形式上开始,最根本的是不能丢掉礼,君子的一个责任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讲天地生万物,万物包含人类,人类有人类的祖先,所以我们要孝我们的祖先,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所以要报答父母,父母要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孝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通过丧礼来体现,守丧三年就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南宋的朱熹曾经讲过,“为人行事,诚敬二字”,做人做事把握这两个字就可以了。“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这两个字去做,勿自欺,不怠慢,不放荡,这个人就具有了君子的品德了。三个字是“智、仁、勇”。《中庸》里面对这三个字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去改正的。四个字是“礼、义、廉、耻”。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儒家讲的“五伦”是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关系,无法逃避。守礼就是按照身份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君臣是从社会关系来讲的,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要有分工的,需要有不同的地位角色,否则就成为无政府主义状态。在中国文化中,君臣关系常常化解为君父、臣子,官员也让他化解为父母官、子民,要按父母子女关系处理这种关系。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人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会变为禽兽,甚至禽兽都不如。廉,正直,清廉,做人就应该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诚信。第四个是耻,羞耻。做人要懂得羞耻。我们通过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有羞耻心的人,行为一定是方方正正的。所以四个字就是礼、义、廉、耻。
君子品德怎么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历来是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也可以说是“君子之学”。君子学习是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小人之学”或者“今之学者”是为人的,“为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把学到的东西看作飞禽走兽。禽犊就是人所拥有的财富,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做表面文章的,显示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之学”,根本不落到心里面去,更不落到行动上去。另外还要寻求名师良友,荀子讲最直接的就是向身边的君子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放开眼界,向天地万物学习。只要我们能够谦虚谨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摘编自楼宇烈《君子的意义与德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大致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对应,以孔子为分水岭,其内涵从代表社会地位转变为道德品格的标志。
B.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君子,就不能盲目追风头,赶潮流,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身教来引领大家。
C.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和变化的,传承文化不在于种种外在形式,而在于把文化的精神传承好。
D. 君子品德三个字要求中谈到的“智”“仁”分别重在强调孜孜求学与身体行动,与我们日常理解不尽相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孝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但要成为君子还要具有诚、敬、智、仁、勇等德行。
B. 只要有自暴自弃,不尊重他人,不敬畏自然的行为,就不能称得上具备君子品格。
C. 在中国文化中,尽量把君臣关系变成父子般的自然关系,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
D. 通过“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对比,突出成为君子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D.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4. 《孟子·离娄上》:“礼人不答(意思是:我有礼貌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
5.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小人不知礼,不懂得以礼待人;②我们要以身作则,先做好自己,引领大家懂礼知礼;③如果礼得不到回应 ,我们要反求诸己,反省自己。
5. ①首先指出君子一词在孔子前后内涵发生了变化;②然后分别从引领社会风气和传承文化两方面阐释了君子的社会作用;③接着论述了君子应具有的品德;④最后强调了养成君子品德的方法途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传承文化不在于种种外在形式,而在于把文化的精神传承好”错,曲解文意,根据“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可知是“不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不是“不在于种种外在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只要……就……”错,说法绝对,根据第三段“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三个字是‘智、仁、勇’”“四个字是‘礼、义、廉、耻’”等内容,可知君子品格的内涵及其表现非常广泛,非君子品格也不只在于“自暴自弃,不尊重他人,不敬畏自然”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论证“君子品德怎么养成”,一是重视环境,二是加强自身的修炼、反省与不断学习等。
A.适合,强调自身的诚实无欺。
B.适合,强调广泛学习并不断反省。
C.适合,“一松一竹”“山鸟山花”体现了环境的重要。
D.不适合,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没有涉及“君子品德怎么养成”。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礼第二个重要的内容是敬,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不仅要相互尊敬,自己也要尊敬自己”“所有的礼仪都体现了一个核心精神,相互尊敬”,可知:小人不知礼,不懂得以礼待人。
②由“君子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可知:我们要以身作则,先做好自己,引领大家懂礼知礼;
③由“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历来是为己之学”等内容,可知:如果礼得不到回应 ,我们要反求诸己,反省自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第一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等内容,可概括:首先指出君子一词在孔子前后内涵发生了变化。
②由第二段“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文化的传承”,可概括:然后分别从引领社会风气和传承文化两方面阐释了君子的社会作用。
③由第三段“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三个字是‘智、仁、勇’”“四个字是‘礼、义、廉、耻’”等内容,可概括:接着论述了君子应具有的品德。
④由第四段“君子品德怎么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等内容,可概括:最后强调了养成这些君子品德的方法途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妹妹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有当选过三好学生。我得在这次评选之前,嘱咐她老实做人,别得意忘形。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太红。”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衣服怎么啦?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这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别觉得你考得不错就这么放肆,①就、就目空一切。想想你对同学都什么态度吧:讽刺人家米晓玲,还有你那批评班长的作文。虽然班主任放过了你,可下一步呢,你知道?在这种事上占上风多没意思!”
“姐,”安然换了口气,“我知道我不是什么都好。就说对米晓玲吧……唉。”她短叹一声,“米晓玲要上班了,你知道吗?她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连高中都不想上了。也许这叫顶班吧,把她妈妈给顶下来了。这两天我总想过去的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米晓玲。我想,请她到家里来玩,顺便请她吃饭。”
“吃饭可以。不过你还是放假以后再穿这件衣服。”我说。
“你怎么还想这件事?如果你用衣服和吃饭作交换条件,那我宁可不叫米晓玲来吃饭也得穿这件衣服。”安然说得很果断,像在朗读宣言。
“你……”
第二天中午,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躲出去了,我和爸爸刚把饭菜准备停当,安然和米晓玲一前一后进了门。
今天她穿得很朴素,身上没有那些金丝银绒。但脸上却搽了薄薄一层粉,尽管她的脸本来就很白,雀斑被模糊起来,倒失去了自然。
吃饭时安然话多极了,显然是为了叫米晓玲松弛下来。她不是把汤匙碰到桌上,就是把菜翻到桌上。有一回一个丸子没夹住,又落到盘子里,油汁溅了我一脸,可我却装作不在意。爸爸也不时开个小玩笑来调节气氛,有时米晓玲真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果然,她话也多了。“你马上就上班吗?”我问。
“是啊。还是我妈妈那家商店。其实你们常去,挨着家具店那家。”米晓玲说。
“那个店不小,货挺全的,有时好像还有咖啡糖。”我说。
“那当然了,全市第三大。新修的门脸,都换成钢窗了。听我们经理说,还要装霓虹灯呢。”米晓玲自豪地讲述着,俨然一副老营业员的派头。
“到时候我一定常去看你。”安然诚心诚意地说。
“咱姐们儿……”她看了看我,“咱们老同学,没说的。我们那儿处理罐头,处理水果特多,杏酱才五毛钱一瓶。我保证给你留着。”
“太棒了,买它十瓶!”安然大笑起来。
“哟,那是一张画吧?可真大。”米晓玲忽然发现了我爸爸那张未完成的创作。
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
“是啊,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安然问。
“那是树,那是树叶,还没画上人吧。画上人我就能猜得出来。”米晓玲看着眼前那张正在铺满颜色的画布说。
“这幅画永远也不会有人。不过它已经有名字了,它叫……”安然稍微考虑了一下。
“叫什么,叫落叶呀?”米晓玲蛮有兴致地问。
“叫——《吻》。”安然清清楚楚地说。
“叫什么?”米晓玲没听明白。
“《吻》。就是一个‘口’字加一个‘勿’字。”
“②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米晓玲满脸通红。
“这有什么,哪个字生来不是为了让人念。”安然说着走到画布前,“你看,深秋时节,挺拔、俊秀的白杨树叶子黄了。它们就生长在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大地养育了它们,大地就是它的母亲。夏日,它们把阴凉献给大地;秋天,当大地不再需要这种安慰时,它们才开始用金子般的颜色来打扮自己。其实,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现在,它们就是穿着这种盛装飘向大地,去亲吻母亲的胸膛。你看,母亲也敞开胸膛,在欢迎它们的归来。这就是它们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一个庄重、深重的吻。”
“③怎么不说了?”原来安然的描述也吸引了爸爸,他早已聚精会神地站在画面跟前了。
显然,连爸爸也没想到,安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竟是这样内行。我都有点嫉妒了,我是写诗、编诗的呀。
“不说了,一阵胡说八道。米晓玲,你喜欢它吗?”安然转过身问米晓玲。
我把目光也转向米晓玲,看她的反应,没想到她哭了,泪水把脸蛋上薄薄的香粉冲开两道小沟。我和安然互相看看。
“怎么了米晓玲?”安然问她。
“我……看你多好,懂那么多。说得我都……你以为我就那么想上班吗?刚才我是胡说,好像我多高兴,其实我是怕叫人瞧不起。你不知道现在我多后悔,为什么当初我不好好学习。现在你们全家陪着我,送我上班。你知道,我多怕同学们到商店找我去呀,你们都背着书包,我却站在柜台里,站着约①这、约那。”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
现在我倒有点认识米晓玲了,我后悔没有多买回些好吃的来。
“④别哭了米晓玲,我去看你时保证不背书包。”安然拿块毛巾给她擦着脸。
爸爸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起了画笔。他望着他的画面沉思着,眼光久久不动。安然的分析乃至米晓玲的哭似乎给了他新的启示。
(节选自《十月》1983年第2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注:①约:yāo,口语,用秤称物。如:给我约二斤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姐姐在教训妹妹时“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既是因为她了解妹妹直爽倔强的性格,不想产生正面冲突,也是因为自己缺少底气。
B. 从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来家吃饭而躲出去可以看出,她对米晓玲印象不好;安然的姐姐对米晓玲印象也不太好,但为了安然还是留了下来。
C. “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是“我”向米晓玲的介绍,突出家庭状况的一般,表现“我”的坦然,打消米晓玲的心理顾虑。
D. 米晓玲和安然说话,先说“咱姐们儿”,是因为她认为她和安然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又改成“咱们老同学”,是顾忌到安然的姐姐在场,不敢放肆。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连用两个“就”,形象地写出了“我”这个姐姐对妹妹的关心、提醒甚至警告。
B. 句子②中米晓玲对同龄人安然说出的“吻”字满脸通红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句子③意蕴丰富,其中既有对女儿的鼓励,又有一种对自己作品价值被发现的满足。
D. 句子④安然答应看同学不背书包,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
8. 安然对油画的分析,为什公会吸引在场的所有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就像《哦,香雪》中的香雪和凤娇,以及本文的安然和米晓玲。请结合这两篇小说,简要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案】6. C 7. D
8. ①安然对作品的分析比较专业,有深度,丰富了“吻”字的内涵。②安然的表述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
9. ①凤娇和米晓玲这些次要人物将故事相关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香雪或安然的成长和变化,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③她们和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等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主旨更深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句话不是对米晓玲的介绍,是在向读者介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错,表现的是安然的善良,体现的是安然不断地对自己完善的过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前文安然突然说出画作的名字叫“吻”,米晓玲对这一名字很觉得不好意思,她满脸通红地说“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经过安然对作品比较专业的分析,大家作“吻”这个名字有了深度的理解,丰富了“吻”字的内涵。
②安然的表述形象生动,语言富有诗意。如运用比喻“大地就是它的母亲”、比拟“大地养育了它们”、夸张“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米晓玲和凤娇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们都是同龄人。次要人物作用有:对主要人物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有助于揭示或凸显作品的主旨;作为线索人物,串连故事情节等。
①凤娇和米晓玲这些次要人物将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米晓玲被安然讽刺过,要顶班不上学了,才有安然觉得对不起米晓玲,请她来家里吃饭谈画的情节。凤娇和香雪一起在山村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见证火车到来,山村变化,很多故事情节都是因为凤娇的在场而更加真实动人。
②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香雪或安然的成长和变化,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本文中“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米晓玲因为自己要工作不能上学而伤心自卑,她的哭对安然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凤娇和香雪也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她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凤娇衬托了香雪淳朴的形象。
③她们和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等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中的米晓玲来安然家里做客,一起谈论画作和生活。凤娇和香雪一起在山村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见证山村的变化。她们共同实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主旨更深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索A我者B以我有C美珠也D今我已E亡之矣F我且G曰子取H吞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指到、往,与《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词义相同。
B. 厌,指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词义不同。
C. 骄,使……骄傲,使动用法,俗语“既来之,则安之”中“安之”表示使之安,两者用法相同。
D. 图,指图谋、谋取,与《促织》“执图诣寺后”中的“图”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庆封在齐作乱,想逃到越国躲避,他的族人告诉他,如果改变了作乱之心,在晋国也不会有危险,如果不改变,即使远在越国,也不会安全。
B.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给,听了任章的劝说,魏宣子同意给智伯“万户之邑”,智伯很高兴,又向赵国索取土地但遭到了拒绝。
C. 秦康公打算花三年时间修筑游乐的高合,楚国发动军队准备攻打秦国,听了任妄的一番分析之后,秦康公派兵防守东部边界并停止修筑高台。
D. 齐国进攻宋国,宋派臧孙子到楚求救,楚答应救援宋,臧孙子却认为楚国答应救宋只是为了坚定宋抗齐的决心,从中获利,未必真出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2)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
14.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刻劝赵肃侯同意魏文侯借道还要表现出不得已的样子,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想要打败他,必定先姑且辅助他;想要夺取它,一定先要姑且给予他。
(2)他的车夫(或驾驭车马的人)说:“您向楚国求救得到允诺,现在您脸上有忧色,是什么原因?”
14. ①如果魏国不能攻下中山,那么魏国疲惫,地位降低,赵国就显得重要;②如果攻下中山,魏国不能越过赵国而据有中山国,这样实际获得中山国土地的是赵国;③如果魏国知道赵国会从中得到好处,就不会攻打中山国,借道也就不会成为事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搜捕我,因为我手里有美珠。现在我已经把美珠弄丢了。我将会对楚王说你抢去吞到肚子里去了。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是“……者,……也”格式的判断句,BD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为什么不到晋国去?/项伯在夜晚骑马赶往刘邦的军营。
B.错误。都是满足的意思。句意:他贪欲太大没有止境。/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C.正确。句意:您不如给智伯土地而使他骄傲。/已经让他来了,就要让来的人安心。
D.正确。“执图诣寺后”中的“图”词义是“图画”。句意:况且您为什么放弃天下共同来谋取智伯的机会。/拿着图画来到寺庙后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秦康公打算花三年时间修筑游乐的高台”“停止修筑高台”错误。原文秦康公花了三年时间来修筑游乐的高台,秦国派兵防守东部边界,楚国人停止了行动。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欲”,想要;“姑”,姑且,暂且;“予”,给予。
(2)“御”,车夫,驾驭马车的人;“索”,求;“子”,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可知,如果魏国不能攻下中山,那么魏国疲惫,地位降低,赵国就显得重要;
②由原文“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可知,如果攻下中山,魏国不能越过赵国而据有中山国,这样实际获得中山国土地的是赵国;
③由原文“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可知,如果魏国知道赵国会从中得到好处,就不会攻打中山国,借道也就不会成为事实。
参考译文: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楚国的边关守吏抓住了他。伍子胥说,“楚王搜捕我,因为我手里有美珠。现在我已经把美珠弄丢了。我将会对楚王说你抢去吞到肚子里去了。”守吏于是放了他。
庆封在齐国作乱打算逃到越国去。他的族人对他说:“晋国近一些,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庆封说:“越国远一些,利于躲避灾难。”族人说:“改变你作乱的念头,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你作乱的念头,即使像越国那样远,难道就能安居了吗?”
智伯向魏宣子索求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宣子说:“无缘无故来索取土地,所以我不给。”任章说:“无故索求土地,邻国一定会恐惧。他贪欲太大没有止境,天下一定全都恐惧他。您给他土地,智伯他一定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会因为害怕而互相亲近团结。凭相互亲近团结的军队对待轻视他国的敌人,那么智伯的寿命就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必定先姑且辅助他;想要夺取它,一定先要姑且给予他。’您不如给智伯土地而使他骄傲。况且您为什么放弃天下共同来对付智伯的机会,而单独把我们魏氏作为智伯的靶子呢?”魏宣子说:“好。”就给了智伯一个有万户人口的城邑。智伯非常高兴,趁机向赵氏索要土地,赵氏不给,智伯因而围攻赵氏的封邑晋阳。韩、魏两家在晋阳城外反戈,赵氏在晋阳城内接应,智伯于是灭亡。
秦康公花了三年时间来修筑游乐的高台。楚国人发动军队,准备派兵攻击齐国。任妄说:“饥荒会招来兵祸,疾疫会招来兵祸,劳役会招来兵祸,政治混乱会招来兵祸。您修筑高高的土台花了三年时间,现在楚国发动军队准备攻打齐国,下臣我担心他们攻打齐国只是虚张声势,而把袭击秦国作为实际目标,不如提防他们。”秦国派兵防守东部边界,楚国人停止了行动。
齐国进攻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往南方到楚国求救。楚国人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宋国,极力鼓励他们坚守。臧孙子忧心忡忡地返回。他的马车夫说:“您向楚国求救得到允诺,现在您脸上有忧色,是什么原因?”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救了弱小的宋国而得罪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感到忧虑的事情,而楚王很高兴,这一定是为了坚定我国抗齐的决心。我国坚决抵抗而齐国就会疲惫,这是楚国的利益所在。”臧孙子于是回国。齐国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楚国的救援却还没到。魏文侯向赵国借道去攻打中山国,赵肃侯打算不允许。赵刻说:“国君您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不能攻下,那么魏国一定会疲惫。魏国疲惫,其地位就降低,魏国的地位下降赵国就显得重要。魏国攻打中山国,一定不能越过赵国而据有中山国。这样出兵攻打中山国的是魏国,而获得中山国土地的是赵国。君王您一定要答应他们。答应他们时显得非常高兴,他们将会知道您是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一定会停止行动。您不如借给他们过道,而表现出不得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谷
李郢
村桥西路雪初晴,云暖沙干马足轻。
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
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
落日千峰转迢递,知君回首望高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于诗人送友人远游之际。
B. 诗人看见友人骑着马轻快地行走在雪后初晴的沙地之上渐行渐远。
C. 寒涧渡头芳草之色,绽放的新梅,岭外传来的鹧鸪声,为送别时实景。
D. 诗歌末句用“君”指称友人刘谷,借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仰慕之情。
16. 本诗后四句构思新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运用想象,虚写友人别后境况,间接传达对友人的挂念;②从对方(友人的角度)写起,写友人别后倦游,当回想今日之别,回首来时之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仰慕之情”错误。“知君回首望高城”写友人别后倦游,当回想今日之别,回首来时之路。没有仰慕友人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运用想象,“轻车发”“候火迎”“落日千峰转迢递”均为别后想象,间接传达对友人的挂念;
②“知君回首望高城”运用了对写法,从对方写起,想象友人别后倦游,当回想今日之别,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衬静,用声音衬托出和谐安宁的意境,描绘出富有农村环境特征的画面。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写出对人态度不同,结果有巨大差异,说明以诚相待、恭敬对人是治国兴邦的关键。
(3)古典诗文中常用“扁舟”这一意象,表达丰富的意蕴,承载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和精神理想,这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④.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吠、颠、竭、傲、匏樽、属、鉴、顷、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曾告诫子女:“ ”对此,著名“诗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A)。他在总结自身成长经历时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少年苏步青很喜欢读《史记》,其中不少文章能背诵。《项羽本纪》那样的长文,也背得(B)。
就职复旦大学校长时苏步青曾说“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 ① ,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 ② ,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
至今复旦大学仍然流传着苏步青校长给秘书改电报的故事。1987年5月,苏步青收到一封信函,邀请他出席一位外地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苏步青因事务繁多,无法前往。于是他安排秘书拟电回复。秘书拟的初稿是: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特驰电祝贺。本人因事不能赴会,鉴谅。苏步青。
苏老接过秘书拟的电报稿,拿起笔来逐字琢磨、修改。几分钟后,电文调整为: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谨此电贺。本人因事未能躬临盛会,为歉。苏步青。
谈到读书,苏步青感慨: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古文学得太少。“《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都有很多好作品,值得认真背诵。”“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再逐步加深了解。”他劝导青年学子,读书不必太多, ③ ,直到知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掌握思想方法和艺术性,才算读好、读精了。
数学与诗词,一理一文,苏步青先生却深谙二者异曲同工之妙,数学家“与诗共舞”。在他看来,数学与诗词都十分重视想象和推理,读写诗词,能起到“顿悟”作用,可避免思维僵化。他向有志学习自然科学的青年呼吁:“搞点形象思维,读点诗词,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是很有好处的。”
18. 列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B.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旁书在前。
C. 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
D.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B. 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C. 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D.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20. 请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2. 文中短短数十字“电文”,苏步青先生修改多处,请任选3处,说说为什么改后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D
20. A.感同身受 B.滚瓜烂熟
21. ①数理化当然重要 ②如果语文学得不好 ③但要读得精
22. ①“驰电”虽典雅却不常用,以常用的“谨此电贺”取代,更显恭敬、亲切。②“不能”变成“未能”,语气变得委婉,暗含未能如愿前往的遗憾、惋惜之情。③“赴会”改成“躬临盛会”,把不含感彩的中性词变为叙中含情的恭敬赞语。④“鉴谅”改为“为歉”,由要求对方谅解变成了主动致歉,礼节性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语境有“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强调其他方面对专业的积极影响。陆游告诫子女的内容于此相符。
A.侧重其他方面对专业的积极影响。
B.强调专注读书。
C.提醒儿子惜时努力。
D.表达爱国之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说苏步青先生认同陆游观点和感受,可用: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本义是心里很感激,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B.语境形容背得熟练,可用:滚瓜烂熟。滚瓜烂熟:形容读书、背诵或讲述非常纯熟、流利。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面说“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此处是让步转折,后面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应填:数理化当然重要。
②前面说“语文学得好”,“反之”后面是假设相反的情况,应填:如果语文学得不好。
③“读书不必太多”强调读书要精,应填:但要读得精。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驰电”属于典雅的书面语,不太常用,此处是回复邀请函,属于日常交际用语,以常用的“谨此电贺”取代,更显恭敬、亲切。
②“不能”语气显得生硬,变成“未能”,语气更加委婉,符合当时苏步青无法前往的情况,暗含未能如愿前往的遗憾、惋惜之情。
③“赴会”去会场参加会,属于中性词,此处用敬辞更符合纪念会的礼节,所以改成“躬临盛会”。
④“鉴谅”指的是体察实情,给以谅解。带有要求对方谅解之意。改为“为歉”,是一种主动致歉的语气,礼节性更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苏步青先生提出“读书不必太多”的看法,也有人认为不尽然。如何读书?历来见仁见智。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在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广博书香漫溢心灵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认为读书应该广博,力避偏废。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有书读万卷的基础,才可能写出富有神韵的文章。
唯博览群书,方可奠定人生基石!
阅读如树根,只有深扎土壤,汲取养分,方可矗立不倒。人亦如此,唯基础深厚,方可著写华丽辞章。一把蒲扇轻轻一摇,一袭白衣温文尔雅,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观天象变化、判风向之源流。他通晓天文地理,熟知兵法谋略,这使他在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中,独树一帜,备受青睐,得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之荣耀。试想,如若诸葛亮未博览群书,不知晓天文地理、兵法谋略,他如何能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呢?试想,如若他基础不扎实,根基未稳,如何能得刘备三顾请出山之荣幸,后来又如何能成就“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不朽之功呢?由此可见,他的成就源于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打下的深厚根基!
唯博览群书,方可搭建人生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翻开浩瀚的古册,螭龙盘旋。近有东阳马生的书香形象屹立于前,博览群书的他,思想境界高出同侪,荣获大学士宋濂手抄笔录以序赠,一时风光无限;中有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深得“百代文宗”韩愈的赏识,特著《师说》以馈赠,流传千古;远有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受到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至高赞赏。显然,博览群书,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如若马生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何以能得宋濂真迹,风光无限?如若李氏子蟠未博览群书,博闻强识,何以能得韩愈真传,流传千古?如若司马迁未博览群书,何以能“通古今之变”,写出不朽的史学巨著?由此可见,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的博览群书搭建而成的阶梯。
唯博览群书,方可到达人生巅峰!
唯博览群书,精神得到涵养,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方可使人生达至巅峰。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曾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一生手不释卷,一套“二十四史”书页都翻烂了。他学识渊博,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兵法韬略,无所不通,因此他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巨人马克思,为写《资本论》翻阅了31300多种书籍,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达到人类的思想巅峰。拿破仑,手不释卷,熟知军事谋略,最终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他们才终达人生之巅。
因此,博览群书,才能扎稳根基,搭建阶梯,到达巅峰。让广博书香漫溢心灵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说苏步青先生提出“读书不必太多”,而有人认为不尽然。实际上苏步青先生意在强调读书要精专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而有些人认为读书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正代表读书贵专和博览群书两种观点。考生可辨析“博”与“专”两种读书方法的优劣,从而考量其思维品质。一方面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读书贵专可以发展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进而转化为成果。立意时可选取一方面为侧重点,注意辩证分析,论述时可以在阐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强调读书精专的作用;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博览群书的作用,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写作任务要求考生思考如何读书,结合阅读经验写文章,在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发言,也就是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写作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读书贵专,提升自我。然后展开论述,设置分论点,一是读书贵专,选择经典,远离平庸。心无旁骛,精读经典原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读书贵专,悟其精要,把握精髓。读书精专,把握精髓,才会有满满的收获。三是读书贵专,汲取精华,学以致用。积累思想,见贤思齐,以史为鉴。汲取智慧,升华人生。最后重申论点,强调读书专中取神,把握精髓,才能提升自我。
立意:
1.博览群书比读书贵专更重要。
2.读书精专胜于博览群书。
3.博览群书更能助力人才全面发展。
4.读书精专更可赋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