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紧扣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但欣赏诗歌则有些欠缺。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以“奇”写“雪”,以“雪”衬“别”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沁园春·雪》。
(二)品味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尝试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1)读诗文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羌掣
(3)明节奏
节奏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义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2.二读:再现诗中画面,理清抒情线索——雪,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身临其境进行想象、联想,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一句话概括内容。
〖明确〗:前10句咏雪。后8句写送别。飞雪、奇寒中宴请送友。
(3)默读,找抒情线索。
讨论“雪”共出现几次?
“雪”共出现四次,四个画面:别前“飞雪”;中军“暮雪”;临别“东门雪”;别后雪地。
(4)小结: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友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图,接着,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友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3.三读(见课件):紧扣关键词,体味意境(学习赏析关键词的方法:从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设定小组合作讨论(发言人、记录员、组织员等)
①1、2句的“卷”、“折”、“即”、“飞”三个字含义
〖明确〗“卷”:北风迅猛;“折”是“卷”的结果,表明风力大;八月,时间早;“即”透出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②赏析名句“忽……开”:
A.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比喻是不是新颖贴切?
〖明确〗本体雪,喻体梨花。以花喻雪非常贴切,写出了雪的色彩,动态感,也仿佛使人闻到阵阵花香。将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神奇,也表现了作者初见雪景的惊喜之情。
B.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5、6句“散”、“湿”有何表达作用?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从视觉角度写雪景,写奇寒则写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象;“湿”字描摹出雪花在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突出气候的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又暗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
④7、8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9、10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为下文送别酝酿气氛,有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云之愁,拟人的手法,看似写景,实为写情,“愁”“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
⑥11、12句为什么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明确〗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多,乐曲异,写出了场面热烈,表现了深厚友情,又紧扣题目“歌”字。
⑦13、14句“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新颖传神地写出塞外的严寒。色彩上,白雪衬托红旗,格外醒目;狂风飞雪,红旗冻僵不能飘动,动态感强。依依不舍,暗示担忧行程艰难。
⑧15、16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电影结尾多采用此手法】
4.四读:诵读出感情
1-4句,惊奇激奋;5-8句,哀怨低沉;9-14句,孤寂凄凉;15-18句,舒缓低平。
5.五读:归纳主题和写作特色
(1)主题
思考: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明确]描绘唐代边地独特的奇异风光,抒发友人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写作特色
[明确]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奇寒(感受天气的奇寒,写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红旗冻僵不能飘动的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奇寒。
“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送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中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6.课外延伸,拓展思维(任选其一)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段关于雪景的描述。
(2)发挥想象,将“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出来。50—80字。
7.课堂练习
(1)本文是一首()诗,()诗,()诗。
(2)这首诗把()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的感情。
(3)划分节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名句填写:咏雪千古名句(),写天气奇寒(),给人无限回味()。
8.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寒)——送别(依依)
诗歌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诗歌:重“五读”、品关键(词和修辞)写练笔(想象、联想)
(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沁园春·雪》。
(二)品味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尝试口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羌掣
(3)明节奏
节奏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义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2.二读:再现诗中画面,理清抒情线索——雪,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身临其境进行想象、联想,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一句话概括内容。
〖明确〗:前10句咏雪。后8句写送别。飞雪、奇寒中宴请送友。
(3)默读,找抒情线索。
讨论“雪”共出现几次?
“雪”共出现四次,四个画面:别前“飞雪”;中军“暮雪”;临别“东门雪”;别后雪地。
(4)小结: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友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图,接着,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友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3.三读(见课件):紧扣关键词,体味意境(学习赏析关键词的方法:从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小组合作讨论(发言人、记录员、组织员等):
①1、2句的“卷”、“折”、“即”、“飞”三个字含义
〖明确〗“卷”:北风迅猛;“折”是“卷”的结果,表明风力大;八月,时间早;“即”透出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②赏析名句“忽……开”:
A.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比喻是不是新颖贴切?
〖明确〗本体雪,喻体梨花。以花喻雪非常贴切,写出了雪的色彩,动态感,也仿佛使人闻到阵阵花香。将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神奇,也表现了作者初见雪景的惊喜之情。
B.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5、6句“散”、“湿”有何表达作用?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从视觉角度写雪景,写奇寒则写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象;“湿”字描摹出雪花在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突出气候的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又暗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
④7、8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9、10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为下文送别酝酿气氛,有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云之愁,拟人的手法,看似写景,实为写情,“愁”“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
⑥11、12句为什么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明确〗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多,乐曲异,写出了场面热烈,表现了深厚友情,又紧扣题目“歌”字。
⑦13、14句“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新颖传神地写出塞外的严寒。色彩上,白雪衬托红旗,格外醒目;狂风飞雪,红旗冻僵不能飘动,动态感强。依依不舍,暗示担忧行程艰难。
⑧15、16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电影结尾多采用此手法】
4.四读:诵读出感情
1-4句,惊奇激奋;5-8句,哀怨低沉;9-14句,孤寂凄凉;15-18句,舒缓低平。
5.五读:归纳主题和写作特色
(1)主题
思考: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明确]描绘唐代边地独特的奇异风光,抒发友人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写作特色
[明确]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奇寒(感受天气的奇寒,写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红旗冻僵不能飘动的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奇寒。
“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送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中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任选其一)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段关于雪景的描述。2.发挥想象,将“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出来。50—80字。
七、课堂练习
1.本文是一首( )诗,( )诗,( )诗。
2.这首诗把( )和(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的感情。
3.划分节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名句填写:咏雪千古名句( ),写天气奇寒( ),给人无限回味( )。
八、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寒)——送别(依依)
诗歌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诗歌:诵读(五读)、品关键词和修辞方法、想象、联想
(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沁园春·雪》。
(二)品味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尝试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1)读诗文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羌掣
(3)明节奏
节奏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义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2.二读:再现诗中画面,理清抒情线索——雪,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身临其境进行想象、联想,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一句话概括内容。
〖明确〗:前10句咏雪。后8句写送别。飞雪、奇寒中宴请送友。
(3)默读,找抒情线索。
讨论“雪”共出现几次?
“雪”共出现四次,四个画面:别前“飞雪”;中军“暮雪”;临别“东门雪”;别后雪地。
(4)小结: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友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图,接着,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友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3.三读(见课件):紧扣关键词,体味意境(学习赏析关键词的方法:从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设定小组合作讨论(发言人、记录员、组织员等)
①1、2句的“卷”、“折”、“即”、“飞”三个字含义
〖明确〗“卷”:北风迅猛;“折”是“卷”的结果,表明风力大;八月,时间早;“即”透出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②赏析名句“忽……开”:
A.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比喻是不是新颖贴切?
〖明确〗本体雪,喻体梨花。以花喻雪非常贴切,写出了雪的色彩,动态感,也仿佛使人闻到阵阵花香。将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神奇,也表现了作者初见雪景的惊喜之情。
B.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5、6句“散”、“湿”有何表达作用?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从视觉角度写雪景,写奇寒则写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象;“湿”字描摹出雪花在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突出气候的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又暗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
④7、8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9、10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为下文送别酝酿气氛,有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云之愁,拟人的手法,看似写景,实为写情,“愁”“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
⑥11、12句为什么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明确〗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多,乐曲异,写出了场面热烈,表现了深厚友情,又紧扣题目“歌”字。
⑦13、14句“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新颖传神地写出塞外的严寒。色彩上,白雪衬托红旗,格外醒目;狂风飞雪,红旗冻僵不能飘动,动态感强。依依不舍,暗示担忧行程艰难。
⑧15、16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电影结尾多采用此手法】
4.四读:诵读出感情
1-4句,惊奇激奋;5-8句,哀怨低沉;9-14句,孤寂凄凉;15-18句,舒缓低平。
5.五读:归纳主题和写作特色
(1)主题
思考: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明确]描绘唐代边地独特的奇异风光,抒发友人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写作特色
[明确]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奇寒(感受天气的奇寒,写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红旗冻僵不能飘动的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奇寒。
“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送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中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6.课外延伸,拓展思维(任选其一)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段关于雪景的描述。
(2)发挥想象,将“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出来。50—80字。
7.课堂练习
(1)本文是一首()诗,()诗,()诗。
(2)这首诗把()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的感情。
(3)划分节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名句填写:咏雪千古名句(),写天气奇寒(),给人无限回味()。
8.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寒)——送别(依依)
诗歌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诗歌:重“五读”、品关键(词和修辞)写练笔(想象、联想)
活动2【作业】课后作业
1.练笔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段关于雪景的描述。
(2)发挥想象,将“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出来。200字左右。2.填空:
(1)本文是一首( )诗,( ) 诗,( ) 诗。
(2)这首诗把( )和(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 的感情。
(3)划分节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名句填写:咏雪千古名句( ),写天气奇寒( ),给人无限回味( )。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