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 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 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3 09:21:50

文档简介

农民:我是个农民,自从加入集体农庄后种地不那么卖力了,粮食不是自己的谁还使劲干啊!干多干少一个样。日子是得过且过啊,闲着没事就凑到一块打打牌混日子。我们都盼着斯大林完蛋,集体农庄完蛋!
工人:现在厂里的工人也这样,死工资连厂长都说干的没劲头
农民:日子不好过啊,你看我这衣服,都穿了七八年了,家里的锅坏了,想买也买不着啊!
工人:孩子想看电视,找了很多关系托了很多人都买不到!你说说咱的大工厂都在生产啥啊!
农民:生产手枪、大炮,反正不生产咱老百姓用的!
企业主:不是我不想生产,我也想啥销路好生产啥啥赚钱卖啥啊!你说说每年生产啥生产多少,运到哪去都是上面说了算,一个扣子在这是1卢布,在几百公里外也是1卢布,在千里万里之外还是1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啊,我们哪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啊,也不敢创造啊,搞不好是掉脑袋的事情啊!
工人:别不知足了,听说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闹什么经济危机,排队找工作的人比工作还多呢,每天都有活不下去跳楼的,咱现在就算幸福的了!
课件32张PPT。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思考: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什么?
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
当时俄国具备这个条件吗?一、实验原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国内反动势力发动叛乱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困难,粮食、物质短缺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采取的一系列的非常措施!材料一: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强制劳动 按需分配余粮征集制取消商品贸易国有化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实验内容1、张永超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粮食
2、康帅不能买到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
3、路兴超想开个小工厂
4、赵康想做一个啃老族回到1920年的苏联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喀琅施塔得兵变 “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面对现实,革命政权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必经阶段是恢复市场与商品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角色:农民、企业主、商人、普通市民
要求:结合表格和教材,小组讨论2分钟后各组新闻发言人
成果展示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生机勃勃的工厂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一个共产党元老曾指着列宁的鼻子说“这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1922年共产国际执委会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抱头痛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会使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葬送十月革命在俄国的成果,威胁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
很多人因为看不惯新经济政策纷纷退出共青团和共产党,更有甚者举枪自杀 。反对之声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两步。” ——《全球通史》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921列宁《论粮食税》
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吗特点: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的表现有哪些?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
管理手段:斯大林体制的表现有哪些?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苏联兴亡的钥匙!成也斯大林体制,败也斯大林体制 !
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留下的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丘吉尔我看“斯大林模式”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时间:1932年
地点:莫斯科
人物:农民、工人、企业主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小组讨论3分钟后新闻发言人成果展示情景在线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光辉的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光辉的成就为二战胜利奠基 光辉的成就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成就突出 A.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为二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C.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 弊端丛生 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辩证认识斯大林体制五、总结实验成果——献计献策 请结合苏联探索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为今天中国改革的深入提出宝贵建议。
1、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B牛刀小试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
A 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C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牛刀小试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良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B牛刀小试4、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C牛刀小试姓名
石庆颖
单位
商河弘德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 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 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从苏俄 (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
二、学生分析
现状: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简单了解
不足:基本知识掌握不好,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
??????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学案导学,??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
2.课上运用视频和图片信息,指导学生论从史出,逐步提高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本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运用课堂门票,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视频《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针对视频内容进行提问
引出新课
?
学生欣赏视频体会苏联科技伟大成就,回答老师提问
?
视频编辑专家7.1软件截取视频、PPT?播放视频
探究学习活动一:?虚拟实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农民、企业主、商人、工人、普通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
强调讨论规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ppt
展示
教师鼓励主动展示
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
?
探究学习活动二:反对之声
新经济政策实质
展示材料
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
Ppt
探究学习活动三:情境再现
分析斯大林体制弊端
请出情境表演的学生明确讨论任务、讨论规则,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
观看学生情景表演,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斯大林体制弊端
?
总结
展示图片,结合图片分析斯大林体制成就
看图片,与老师一起分析
Ppt
建构体系
教师展示思维导图
学生自主建构在课堂门票上,并展示
Imindmap6、多媒体投影
历史启示和感悟
提出问题:请结合苏联探索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为今天中国改革的深入提出宝贵建议。
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
PPT
当堂巩固
展示准备好的练习
完成
Ppt
?
?
情感升华
展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音乐播放器mp3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使用学案导学,通过课前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化疑难,使听课更有针对性。
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并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通过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课堂门票的设计和使用,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知识体系和综合评价自己,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