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重点记载北方农业生产,劝君以农为本,让天下人皆知务农重谷之道,是针对时代之弊的救世之举。宋代《陈旉农书》则是根据中国农业生产南移的实际而撰写的一部农书。这体现了( )
A.北魏统治者重视农业 B.古代农书编写者务实的理念
C.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农书编撰 D.农业耕种区域不断南移
3.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
A.实行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 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 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
4.唐义净翻译尊者胜友集的《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八)中,提到有五种“盐药”,第五种为“三没达攞(luó)”,并解释说它是“煮海为之”。义净翻译的经文中还涉及制造沙糖团的技术。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佛教( )
A.助推了科技的传播 B.重在研究营养膳食
C.对信众的影响广泛 D.教理逐渐走向实用
5.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是( )
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
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
6.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侣“绿林扬风,白水激润”的山水画风,提出“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 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7.魏晋南北朝,我国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绘画技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下图是这一时期绘画地理分布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地绘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
B.②地绘画艺术发展是佛教本土化完成的结果
C.③地绘画艺术发展源于经济的重心完成南移
D.魏晋南北朝时的绘画艺术总体上领先于世界
8.唐前期去往印度求法的僧侣大多选择陆路,而中唐以后选择海陆者更多。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中,有33位取道南海。该变化( )
A.受政局动荡的影响 B.源于佛教地位的下降
C.因指南针用于航海 D.反映羁縻政策的失效
9.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10.唐代承南北朝之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并收纳了北方胡人及外面输入的文化因素。外来人才亦颇有发挥余地,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这表明唐代( )
A.社会开明开放 B.科技领先世界 C.产生华夏认同 D.经济交流频繁
11.中国古代绘画功能论在汉末魏晋时期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由春秋两汉时偏重绘画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探讨绘画与外在理性世界的联系、宣扬绘画的“教化”功能,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绘画对作者心灵的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宣扬绘画的“畅神”功能。这一转变( )
A.强化了绘画的社会实用功能 B.受到政治文化与哲学思潮影响
C.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兴起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女性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以及深通经学的女文士。她们写下了众多的诗、赋、谏、铭、颂、书,并流传于后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的开放 B.玄学研究的发达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下面是张自强同学制作的人物名片。与名片相符的历史人物是( )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 ★他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他在399年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 ★他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A.玄奘 B.法显 C.空海 D.鉴真
14.魏晋时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哀怒喜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反对现实中“礼乐刑政”并举的政治功能。这体现其( )
A.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属性 B.追求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崇尚思想自由的生活态度 D.倡导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15.唐朝时期的绘画选材多以释道人物画为主,所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但至五代十国时期,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出水为主,释道人物画的阵容趋于衰落,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
A.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 B.儒学正统地位的消亡
C.开明文化政策的实施 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画家在数量上不分上下。南方画家集中于南朝统治的重心,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东地区;北方的画家分布在较为集中的陈郡、荥阳、济南、琅琊、乐安、彭城等郡分属青、徐、兖、豫所辖之地。墓室壁画继承发展了汉代表现方式,经过整理与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总计一百三十二座,其中北方地区有一百一十二座,南方仅有二十座。壁画墓年代在曹魏至十六国时期,出土地点几乎均位于河西走廊一带。十六国时期,河西成为北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佛教美术的充分发展是魏晋南北朝绘画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南朝有壁画的寺院有三十八座,而北朝只有十座,建康和江陵两地寺院总和已经超过整个南方的半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遗址在全国总计有五十九处,北方就占了五十三处,而南方仅有六处,目前留有壁画的十八处石窟则均位于北方,这与寺庙壁画的分布形势刚好相反。佛教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石窟寺最先在西域、河西地区出现,进而传入中原与北方各地。河西走廊与祁连山脉沿线成了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西起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至永靖炳灵寺与天水麦积山,都有大量石窟壁画遗存。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因而这里较早接触佛教,石窟寺也随之兴起。北方其他地区少有石窟壁画的遗存,而从石窟的分布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北朝时期的都城与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当时的平城、洛阳、邺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的石窟仅见于南京附近与四川北部的广元地区。
——摘编自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分布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族子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D
6.D
7.A
8.A
9.C
10.A
11.B
12.A
13.B
14.C
15.A
16.(1)特点: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中外文化交相辉映;整体风格积极健康,具有极强生命力。
(2)因素:时局因素;政府因素;经济因素;史料因素;学者因素。(任意回答三点即可)
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社会、个人都应该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7.特点:画家和壁画作品分布较广泛;壁画有河西走廊、黄河中下游、江南地区等几个集中分布区;其中河西走廊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黄河中下游分布有大量墓葬壁画;江南地区以寺院壁画为主。
18.(1)差异: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2)原因: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19.(1)特点: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学说林立,百家争鸣;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发展。
(2)趋势:依附门阀,受到门阀护持,并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集团不断壮大;民族融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