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评估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评估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3: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人口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政府引导人民搬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戈壁滩发现有1400多座砖墓群,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3号墓中既有描绘鲜卑人耱地(平整土地)、耙地、采桑的壁画,也有描绘汉人放牧情境的壁画。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民族交流交融 B.江南经济得到了有效开发
C.北方政权比南方更稳定 D.女真族迁入中原定居生活
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4.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5.西晋统一后不久,皇室内部就因争权夺利爆发大规模混战。匈奴等内迁民族乘机而起,推翻了西晋统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中原再次成为烽火连绵的战场。受此影响,中原地区( )
A.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庄园经济遭到中断
6.东晋时,有大臣上表曰:“军兴以来,征战运漕、朝廷宗庙、百官用度既已殷广,下及工商、流寓、僮仆不亲农桑而游食(无业游民不劳而获)者,以十万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南方( )
A.战乱导致经济衰退 B.政府收入依赖工商业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农业的开发潜力较大
7.阅读下表:“十六国时期部分统治者的相关举措”。这集中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统治者( )
政权 统治者 举措
汉赵 匈奴人刘渊 仿西晋王朝做法,改元建号,“大定百官”
后赵 羯人石勒 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
前秦 氐人苻坚 任用儒生王猛等,“礼神衹,课农桑,立学校”
A.推动汉化 B.扶持士族势力 C.独尊儒术 D.加强中央集权
8.六朝时期,政府采取了安置流亡人口、掳掠对峙政权的人口、奖励南渡人口等措施,同时向来被抑制的商业在这一时期被重视起来,采取了减免商税、开放对外双边贸易和海外贸易等政策。这些措施( )
A.说明六朝统治者以商治国 B.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C.沉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9.《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强调统治的合法性 B.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
C.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D.《史记》的记载真实可靠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以上举措( )
A.有利于孝文帝统一中国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消弭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
12.“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图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造成货币使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货币政策 B.手工业的地域性特色
C.政局稳定指数的差异 D.经济重心的向南转移
14.宇文泰在执掌西魏朝政期间,采用汉族士人苏绰建议,颁布了“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让地方官遵照执行,牧守令长不通者不能为官,还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六条诏书的颁布( )
A.开启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 B.巩固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局面
C.奠定后世心学的理论基础 D.体现儒道法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15.西晋统一后不久,皇室内部就因争权夺利爆发大规模混战。匈奴等内迁民族趁机而起,推翻了西晋统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中原再次成为烽火连绵的战场。受此影响,中原地区( )
A.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坞堡建设遭到中断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间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钿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盛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
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北)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1)材料反映了(时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曹操《建学令》
史料二 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辛毗传》
史料三 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 曹植《辩道论》
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净(净)’”。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初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长官比附曹操,友人比附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
——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新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吏治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魏初,鲜卑贵族擅权,排斥汉人世族,官吏多为武人,无俸禄,按期迁升,以致“竞为聚敛,不思利民”。孝文帝亲政后,按百官职务大小颁行俸禄,并严格纠察贪贿行为。孝文帝还设中正,荐举博文通经之才,立门阀制度,鲜卑与汉族士人皆依凭门第进行考核后入仕为官。此外,他按“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标准评定官吏政绩优劣,行“三年考绩,即行黜陟”的新规,还亲自参与五品以上官员的政绩评定。一时间,官员“求赂殆绝,忧济公私”,国家吏治焕然。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吏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吏治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A
6.D
7.A
8.B
9.A
10.C
11.D
12.D
13.C
14.D
15.A
16.(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
(2)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
17.(1)魏晋时期(西晋末东晋初);人口南迁(或衣冠南渡)。
(2)背景: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统治者的迁徙移民政策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18.(1)价值:史料一是曹操撰写的文本,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文学造诣。(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二是官修史书中的内容,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用人思想(知人善用)。(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三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宗教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由帝王形象转变为臣子形象;由褒奖为主转变为褒贬结合。原因: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专制皇权的现实需要;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复兴;藩镇势力崛起,士子入仕选择的扩大。(任答两点即可)
19.(1)改革措施全面而系统;注重考核与监督;坚持汉化和选贤任能;严惩贪腐行为;改革成效显著。
(2)提升了官员廉洁度和行政效率;减轻民众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选拔有才能之士,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注重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