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
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2.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艺文志》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初具规模的史志目录。据此可知《汉书》( )
A.改变了史学关注重点 B.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
C.推动了汉代文艺发展 D.沿袭了传统史书体例
3.汉初,刘邦允许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仿照汉廷建立宫室、官僚机构。汉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大夫、渴者、郎诸官长承皆损其员。“到成帝绥和元年省王国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4.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5.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 )
A.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 B.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 D.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
6.下表为西汉《蛮夷律》的部分条文。这些条文旨在( )
每户“蛮夷”仅按二人缴纳赋税(汉人按每户纳税人数缴纳赋税)
不让蛮夷人戍边,有罪当戍边的,令在当地戍守
蛮夷人以户数受田,平田,每户一顷半;山田,每户二顷半。阪险不可狠(垦)者,勿以为。
A.消除民族矛盾 B.发展边疆经济
C.稳定边疆统治 D.推广汉族文化
7.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
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8.关于汉代是否存在夜间出行,《后汉书·廉范传》记载“旧制禁民夜作”,但《东方朔传》中记载了汉武帝年轻时常夜行游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写丞相田蚡至魏其侯家赴宴“卒饮至夜”;东汉《舞赋》描绘了宴饮结束,时当夜半,众宾乘马散去的情形。据此可知( )
A.官方史书的记载最为完整可信 B.历史叙述具有主观随意性
C.确认历史事实要综合多种叙述 D.文学作品可证实史书真伪
9.西汉初年,“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于是,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惠帝、吕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 )
A.汲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B.注重发挥国家的职能
C.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为开拓疆域蓄积力量
10.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诸侯助祭进献的黄金。汉文帝置酎金律,汉武帝进行修改并严格执行,自元鼎五年到征和二年,大多数列候因助祭的黄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被汉武帝以“酎金不如法”夺爵除国。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提高冶炼技术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完善宗法礼制 D.削弱地方诸侯实力
11.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1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3.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商品贸易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完善货币体系
14.如图为汉代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孝行图“曾子故事”,画面左侧为曾子面向右方而跪,画面右侧是曾母坐在织机之前。左上角为榜题,“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谗(言)三至,慈母投杼”。汉代墓葬孝行图像盛行体现了( )
A.宗法制度得到加强 B.儒学伦理影响扩大
C.官员选拔范围变化 D.礼法结合观念盛行
15.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汉书》卷六《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妢免。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前89年)癸巳,禅石闾(在石闾山祭祀地神),见群臣,上(汉武帝)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臣光(司马光)曰:“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一中的具体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汉代国家治理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19.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6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6.C
7.A
8.C
9.B
10.D
11.C
12.A
13.B
14.B
15.B
16.原因: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一;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
17.(1)史料价值:“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可用于研究汉代察举制;“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可用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皇权加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置五经博士”可用于研究汉代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可用于研究汉代币制改革;“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可用于研究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可用于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匈奴的征讨,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
(2)注意问题:注意不同史料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共性与差异性,注意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要综合分析史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18.(1)背景: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思想活跃,士阶层迅速崛起。
(2)评析: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汉初受此影响,贵族大量养士;同时受黄老之学影响,中央对地方控制比较松弛,诸侯王发展私人力量;宾客游士参加诸侯王的不法活动,不利于中央集权。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地方诸侯王势力锐减;汉武帝时期,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诸侯王,限制游士活动,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19.表现: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统一文字。
举措:设立五经博士,独尊儒学。
时代精神:“大一统”思想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