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2.下列有关秦始皇的功绩,表述正确的有(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广郡县制 ③推行刺史制度 ④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据此推测,这一现象( )
A.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 B.标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D.加速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
4.某学者的研究表明,秦汉以后,天子对天自称时不称姓,臣子给天子上表也不自称姓,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这体现出( )
A.天下共同体的理念 B.公天下的政治局面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家族政治走向衰落
5.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
A.百家争鸣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影响 C.太学教育的发展 D.制约皇权的需要
6.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加强地方控制
7.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8.大秦帝国可以很恰当地被认为是法家的思想和行政技术的最高体现,可是费正清先生参与主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秦始皇本人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很感兴趣。这一说法表明( )
A.秦朝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 B.诸子学说具有内在统一性
C.秦朝时儒法思想互相融合 D.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9.秦朝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利用其首领即“臣邦君长”对民族地区进行统治。而在有些地区还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且以其故俗治”。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民族关系有待加强
C.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D.郡县制度推行受阻
10.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11.内史本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设内史,为中央官职,仅次于相邦或丞相。完全推行县制之后,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据岳麓书院藏秦简,多次出现“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这反映了( )
A.疆域变化影响内史管辖权 B.经济发展使内史职权调整
C.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 D.中央集权使内史职权变化
12.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至“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B.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D.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13.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以昭告王权所在,并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秦代周的合理性,但当山东豪杰为恢复封建揭竿而起时,民间则是一呼百应。这体现了当时( )
A.秦朝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B.中央集权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皇帝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D.郡县制的社会基础比较脆弱
14.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
15.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称“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官)书序》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想要进一步论证“坑儒”说是否真实,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三公”分别指哪些大臣?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大规模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18.“失期当斩”还是不当斩?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御中發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注:御中發徵,乏弗行: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谇:斥责;赀:罚;一甲:1344钱;一盾:384钱;除兴:免除征发)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材料三 里耶秦简中有一组十二枚保存非常完整的简牍,记录了十二名阳陵男子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因欠债被阳陵县司空腾依照公文程序发文催讨欠款。这里的里耶秦简出现“赀罚赎名单”,从内容记载来看,这是一种因小罪赎罪的方式,从轮番戍守者到司空(主管工程),都是其惩罚的对象。里耶秦简编号9—2352的简文记录了一位叫居臺的人,从酉阳牵马送到迁陵,给县令,天雨路滑,半路上马掉下山谷摔死,然后逐级上报的事情。
(注: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的古井出土了3万余枚秦代简牍。里耶秦简的时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基本横跨了整个秦王朝。这批秦简虽然是秦朝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档案,但丰富的史料价值足以从各角度去填补传统史料的空缺,在研究秦代地方管理制度、社会风貌方面更是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整理自里耶秦简博物馆展出的相关资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来推断,你认为陈胜、吴广等人误期应该是什么结果?请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封制与郡县制第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秦统一后。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独驳众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这次争论的结果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全国范围内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尽管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格局被保留,但分封制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形式上存在的王国和侯国已形同郡县。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北宋建立不到几十年就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灭掉。南宋偏安江南,又为蒙古族所灭。庞大的明帝国竟被满族推翻。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至明末清初,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掀起第三次高潮。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编自冯辉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分封和郡县之争的本质,并予以评价。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B
6.A
7.C
8.A
9.A
10.B
11.D
12.A
13.D
14.D
15.B
16.(1)不能形成互证。三则材料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直接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桑弘羊盐铁会议上因盐铁专卖政策与儒生辩论,为打压儒生而提出“坑儒”,没有确凿史实依据,不能作为证据与其他史料形成互证;成书于两汉时期的记述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这影响史料的可信度。
(2)从秦商鞅变法时“燔诗书,明法令”的措施延续作为证据;秦朝的法律;秦朝“方士”“儒生”的称呼内涵界定;秦朝的儒家与法家之争;秦朝内守旧势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冲突。
17.(1)事件:统一中国。贡献: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货币,修长城、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订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焚书坑儒等。
18.(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说法,法律规定误期当斩。深层次原因:秦的暴政。
(2)结果和理由:罚款或不当斩。从材料二睡虎地秦简傜律来看,下雨可以免除征发,最多是罚款。从材料三里耶秦简来看,秦朝法律普遍存在因小罪赎罪罚款的方式,不存在动辄处死的苛法,比如材料三里耶秦简的记录,那位失去马匹(如此重要的物资)的人也没有受到什么严重的处罚。
19.(1)李斯认为周朝分封子弟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应该废除分封、施行郡县制,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安宁;李斯力争推行郡县制的行为符合秦朝统一初期维护国家稳定、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现实政治需求。柳宗元认为秦朝没有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政治方面,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柳宗元竭力为郡县制辩护,指出秦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行暴政,郡县制是符合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顾炎武认为要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之长,使其并存互补,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顾炎武实际上从限制君主专制的角度出发,主张扩大地方权力,这样既可限制过分膨胀的君主权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害。
(2)本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评价: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在君主专制政治统治下,根本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跳出“家天下”的圈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面对各种新情况,适度调整,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