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 D.沿海威胁加剧
2.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主要体现了( )
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 B.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
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D.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
3.丞相之制被废,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时朱元璋“‘自操威柄’,直到病危仍‘临朝决事如故’”。这表明当时( )
A.皇权继承者独立决策能力尚未形成
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的内阁制确立
C.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
D.通过模仿继承宋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4.明初屡次出现“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故朱元璋设置勘合,规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门公干,即将应该去处填写勘合,前去干办公务。本处衙门闻有差使人员到来,即索勘合比对。如无或比对不同,绑缚赴京予以严惩。”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
C.旨在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进一步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6.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阻挡了列强对沿海的侵略
C.加强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7.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8.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9.《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10.明代卫所根据各地防卫和战略需要而设置,有的设在未有正式行政区划的地域,有的则在府州县境内。卫所军士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卫所官。这表明,卫所的设置( )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 D.给中央集权造成了隐患
11.《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 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 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12.1571—1576年,中国与西属菲律宾从民间贸易走向官方交往。菲律宾三任总督均遣使访华,但他们扩大贸易的需求未受到中方理睬。为此西班牙人提出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这( )
A.反映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中外交流 B.演化为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主因
C.说明朝贡贸易体制束缚海外贸易 D.对中西印度洋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13.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讲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这一说法表明内阁( )
A.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B.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代替皇帝行决策权 D.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14.“封还执奏”是明朝中后期独具特色的一项政务运转流程(如下图),如成化年间“宁晋伯刘聚为伯父……请封于……帝特赐额曰‘褒功’,命内阁拟封谥……(阁臣指出)是变祖宗之法自今日始,臣等不敢奉诏”,“依贯封还诏书”,“乃寝”。据此可知,“封还执奏”( )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理性决策 ②表明官僚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
③折射出内阁决策权力趋向增强 ④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到了明朝晚期,海外贸易的禁与开已不再是一个内部问题,而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与内部考虑的互动。在所有这些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全球贸易模式的转变。”这表明( )
A.明朝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B.明政府丧失了对外贸易话语权
C.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产生冲击 D.外因成为明朝经济决策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考后
永乐二年(1404年),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 ……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年),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银 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 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据《大明会典》等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地区位置图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 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 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 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 一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土可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 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1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19.【大航海时代的中葡两国——亨利王子和郑和的对比】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材料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摘编自【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亨利王子作为近代航海教育事业和航海探险事业的先驱,在葡萄牙和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航海首先给葡萄牙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他派出的探险队占领了大西洋东部海域的马德拉、亚速尔和佛得角等几个群岛,这些新发现的领土给葡萄牙带来了巨大的好处。1436 年,亨利王子的探险队在西非发现黄金,15 世纪 50 年代,葡萄牙每年从几内亚运走价值 200 万美元以上的黄金。
亨利王子开创的奴隶贸易也给葡萄牙带来巨大好处,到 15 世纪 50 年代,平均每年有 700-800 名奴隶通过阿尔加维和里斯本进入欧洲。……在亨利王子时期,葡萄牙商人控制了西非沿海及大西洋东部岛屿的贸易,葡萄牙商船队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届一指的商船队。同时,亨利王子还开创了殖民制度和种植园制度。到 15 世纪中期,葡萄牙已经准备好并开始“向地理发现和缔造帝国这一步骤前进。”他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从他的航海时代起,每一个由陆路或海路从事地理发现的人,多少是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
——摘编自潘树林:《略论亨利王子对近代航海事业的贡献》,社科纵横. 2010,25(11)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和航海事业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亨利王子近代航海事业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C
7.C
8.B
9.D
10.C
11.C
12.C
13.A
14.B
15.C
16.(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社会权益方面:减轻差役负担;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17.(1)与多国接壤地缘关系敏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交通不便;资源丰富利益关系复杂;多民族长期杂居矛盾并存;经济形式多样发展困难。
(2)政治上:地方管理逐渐增强(由因俗而治到与内地统一管理);经济上:扶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分散落后到全国一体化发展);文化上: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使之与中华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成因:战略位置重要;中央政府重视(政府治理政策得当);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关系的渐进融合);时局影响;生产力发展(经济开发、科技进步)等。
(3)坚持大一统;因时因地调整政策(政策得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等。
18.(1)杨慎清廉耿介;是忠实的儒家信徒。
(2)编修《武宗实录》,平定云南地方叛乱;发展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成就斐然;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医药、民俗、动植物和地理方面多有著述。
19.(1)原因: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讲求经济效益;耗费巨大;士大夫强烈反对; 政府对海洋事业的认知不足(缺乏航海兴趣,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重农抑商, 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任意四点)
(2)影响:开辟了新航路,为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基础;给葡萄牙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占领殖民地、掠夺黄金、奴隶贸易、种植园剥削和商贸霸权),为葡萄牙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交流,为世界走向整体开拓了道路;为世界贸易体系和格局的改变创造了条件;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长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任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只要涉及了即可;其他维度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