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7月3日上午9:00-10:15)
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君王较为关注死后的世界,图1为古埃及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进入天国门户的守护神;图2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古代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兵马俑是秦始皇给自己建立的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这些现象说明了( )
图1 古埃及狮身人面像 图2 秦始皇陵兵马俑
A.集权政治的优越性 B.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C.大河文明的先进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2.佛教被创立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没有以人的形象来塑造佛陀,因为小乘佛教的信徒认为表现佛陀的形象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他所传的道;公元2世纪,中亚民族大月氏人建立了横跨中亚和西北印度的贵霜帝国,第三代王迦腻色迦信奉佛教,在其领土内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且开始雕造佛像。该变化可以说明( )
A.区域交流促进文明发展 B.综合国力推动文明更新
C.人文精神丰富文明内涵 D.外来侵略冲击佛教文明
3.中古中后期,西欧的王权逐渐强化,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主要封建国家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
A.天主教会控制西欧人精神生活 B.封建庄园的形成
C.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产生 D.城市取得自治权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结果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才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作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C.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欧亚文明发展的先进性
5.据统计,从1400年到180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中国增加了2.6亿,欧洲增加了0.94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加了0.32亿,拉丁美洲的人口则下降了0.17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增长 B.传染病的肆虐导致拉美人口急剧下降
C.三角贸易掠夺了非洲劳动力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6.14~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众多广泛传播的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有达·芬奇《蒙娜丽莎》、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卢梭《社会契约论》,这些作品的传播( )
A.打击了神权统治 B.促进了社会转型
C.加强了专制王权 D.引发了科学革命
7.近代自然科学发轫于16世纪,尤其是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几乎与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斗争同步进行,资产阶级既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发展生产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它作为反宗教思想体系的思想武器。材料表明近代自然科学( )
A.着力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有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1688年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国家政权颁布并执行了成百上千的法令以促进圈地运动的发展。据统计,1700年至1760年间,议会通过的法令有200多项,圈地30多万英亩;1760至1800年,议会通过了约2000个法令,圈地300多万英亩。在圈地法令与日俱增的同时,圈地的手续也越来越简便。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农业的经营日益商品化 B.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C.构建了完整的法制体系 D.政治变革助力经济发展
9.从1500年至20世纪60年代,人类交通工具经历了“马车与帆船——蒸汽机车与汽船——螺旋桨飞机——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历程,随之带来了人们对空间和距离感知的变化。据此可以认识到( )
A.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B.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C.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D.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10.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新消费主义倾向,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以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开始购买“奢侈品”,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开始购买“体面商品”。新消费主义的出现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审美水平 B.政治变革提振消费信心
C.经济发展推动消费升级 D.人文主义滋生奢靡心理
1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材料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史观 C.阶级斗争学说 D.剩余价值理论
12.下表是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量与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排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1 2 3 4
191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3 4 1 2
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A.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C.产业革命提高了发达国家工业产能 D.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走向衰落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亚洲和亲会”“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斗争水平提高
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亚洲引领世界反殖浪潮
14.有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方代议制造成了使人们的希望彻底破灭的状况,公共事务变成了党派及其追随者分赃与妥协的对象,政治完全不是精英的事业,倒成了一个可疑的阶层所从事的勾当。他意在说明( )
A.直接民主优越于间接民主 B.西方民主不利于人民参政
C.反智主义在西方社会盛行 D.民主掩盖的政党分肥弊端
15.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该现象揭示出当时苏联( )
1966—1985年苏联经济的增长率(%)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年 7.8 8.5 3.9 5.9
1971—1975年 5.7 7.4 2.5 4.4
1976—1980年 4.8 4.4 1.7 3.4
1981—1985年 3.6 3.5 1.0 2.1
A.既有体制影响经济发展 B.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下滑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改革尚未实现预期目标
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至2024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不均衡的发展进程正在加剧全球性的不平等,这不仅导致最贫困群体在发展中掉队,也加剧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极化。据此可知,当今世界( )
A.经济力量悬殊引发政治动荡 B.贫困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阻碍
C.主要国际治理组织形同虚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图1 古代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2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 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图3 16世纪重要商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示意图中②对应的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概括①②③④对应的古代文明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之后海上贸易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涵盖性超越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等概念的范围,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现代化等在内的许多领域。根据这一理论,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下表选自其中前三个阶段)。
时间 阶段名称 特征
15—16世纪 准备阶段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17—19世纪初 启动阶段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材料二 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困。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
——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三 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列举其现代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并进行说明。(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进行说明即可)。(9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谈谈你的理解。(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一小撮“新帝国主义”强国征服了整个非工业世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国际政治体系相互交织,形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的全球国际体系”。这是一个由英国主导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国际体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材料二 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如此多的重大变革,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遭受如此骇人听闻的浩劫。“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造成普遍的政治动荡和革命危机,三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进行激烈的竞争。自由主义在大萧条后经历了嬗变,社会主义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全球力量重心从西欧向美国转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材料三 党中央近年来针对21世纪的新特点、新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多次提出要确立新的全球观,加强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对人们认识人类文明的走向无疑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
——摘编自李景治、林姓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体系面临的挑战。(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时间轴中选择两个史实,并额外增加一个史实,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三个史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B D B C D C C B A B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
(1)②:两河流域文明。(或者巴比伦文明或者苏美尔文明)(2分)
共同点:都属于大河文明;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以农耕经济为主。(一点2分,两点4分)
(2)新变化:从局部地区的互通有无到跨大洋的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2分)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促进农业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一点2分,两点4分)
18.(14分)
(1)第一阶段(3分)
【示例一】圈地运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为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示例二】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三】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获取了大量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示例四】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宣传了人文主义,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和现实世界,同时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阶段(3分)
【示例一】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使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或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示例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英国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示例三】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运动宣传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三阶段(3分)
【示例一】英国殖民扩张;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示例三】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或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建设现代化应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充分关注民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充分结合本国的国情;要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一点2分,任答三点5分。)
19.(14分)
(1)特征:
①殖民征服;殖民扩张;武力征服;不公平。
②国际政治、经济综合体系(或政治、经济体系互相交织)
③英国主导;欧洲中心。
(从以上国际体系形成、内涵、国家地位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回答,每个角度2分,共4分)
挑战:
①帝国主义体系内部角度:瓜分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矛盾(答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竞争也可以得1分);英、美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等。(4个方面,答出1个给1分,答出2个及以上得3分)
②帝国主义体系之外的角度:一战后,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俄(联)社会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3个方面,答出1个给1分,答出2个及以上得3分。)照抄材料不得分,如果从科技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回答也可得1分。
(2)具体实践: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设立“亚投行”;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0.(12分)
【示例一】
史实:瓦特改良蒸汽机、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共产党宣言》发表。(1分)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世界的分化。(2分)
阐述: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投入工业化浪潮。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与改革,确立、完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阶级基础。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不但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还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刺激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9分)
【示例二】
史实:文艺复兴、牛顿力学体系、启蒙运动。(1分)
论题:思想革命与科学革命相互促进。(2分)
阐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重新研究和翻译古典著作,古代科学和哲学思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质疑传统观念和权威,为新的科学思想发展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思想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为科学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进步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启发,如牛顿力学科学地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