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1辑)】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1辑)】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58: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第01期)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23 盛唐气象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4年山西省)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下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含嘉仓遗址
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商业发展的水平 D.财政经济的状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下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可知,隋朝时期粮食产量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可用来研究隋朝时期财政经济的状况,D项正确;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社会经济繁荣,为灭掉南方的陈朝奠定了基础。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实现全国统一,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隋朝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信息与农业息息相关,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确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晋 D.隋朝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D项正确;科举制确立于隋朝,秦朝、西汉、东晋,都还没有确立科举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科举制涉及广泛,客观上刺激了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为唐代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创立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客观上刺激了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为唐代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可知,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属于科举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背景是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排除A项;目的是选拔有用之才,排除B项;过程是隋文帝时期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 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在“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都是在客观地阐述历史人物做出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5.(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某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他研学的地点应该是( )
A.扬州八怪纪念馆 B.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C.马可·波罗纪念馆 D.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可知,题干信息与大运河有关,B项正确;扬州八怪纪念馆主是书画纪念馆,排除A项;马可·波罗纪念馆反映的还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与题干“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D项正确;大运河位于东部地区,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巴蜀地区,排除B项;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置郡县制,与题干中的水利工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如图所示的运河( )
A.旨在开发珠江流域 B.以都城长安为中心
C.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洛阳”、“永济渠”、“通济渠”等可知图片所示运河为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C项正确;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与珠江流域无关,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589年隋灭南陈,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8.(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这一时期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元朝的中央官制包括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机构,排除C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4年安徽省)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贞观”“中书”“门下”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没有提及科举制,排除A项;藩镇割据现象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与“贞观年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年湖北省)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完善科举制 D.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隋朝某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题干反映的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年重庆市B卷)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这一现象( )
A.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渝州区域经济开发
C.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推广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和所学知识可知,渝州地区大量的人口进入山林,开垦土地,开发山林,推动着渝州区域经济开发,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渝州地区的发展,无法看出整个经济重心的大规模南移,排除A项;材料的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无法看出是本地出生,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因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排除A项;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23 盛唐气象
13.(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爱戴,有“天可汗”的称号,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排除B项;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步辇图》(摹本)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步辇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体现了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唐朝民族政策的践行,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人物唐太宗和禄东赞,均不是宗教人物,无法说明宗教绘画的风格,排除A项;《步辇图》体现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而不是突厥,排除B项;唐与吐蕃之间的交往,属于对内的民族交往,而不是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 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发达的农耕文明 B.持续的民族交融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民族融合;“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持续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农耕文明只与“耙地图”有关,排除A项;多元的饮食文化与“耙地图”“胡床”无关,排除C项;辉煌的艺术成就只与“莫高窟”壁画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所示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壁画中牛拉的犁,正是曲辕犁,C项正确;铁器牛耕的初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棉花种植的普及是在元朝,排除B项;玉米甘薯的推广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答案】B
【解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翻车是东汉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的创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人地矛盾彻底解决,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并未涉及手工业技术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4年重庆市A卷)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以下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 )
煮井为盐[1]山速,烧畲[2]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2]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1]煮井为盐:煮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畬(shē):烧荒种田。 [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暑所在,故称夔府。
A.生产状况 B.地理位置 C.商业贸易 D.文化景观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煮井为盐山速,烧畲度地偏”一句描述社会生产,特举“煮井”和“烧畲”说明二者各自在夔州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故这描述的应该是唐朝夔州的生产状况,A项正确;诗句主要体现唐朝夔州的经济生产方面,并未涉及地理位置、商业贸易与文化景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2024年山西省)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女史箴图》(局部)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
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和“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可知,唐朝时期的吴道子吸收的了顾恺之的画风,说明其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B项正确;《女史箴图》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与另一幅《送子天王图》无关,排除A项;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符合第二幅画《送子天王图》,排除C项;东晋和唐朝时期,中国并未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可知,唐朝时期,通过法律规定,保护了工商业者的利益,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经商环境。这有利于唐朝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禁止官员经商并不能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排除A项;唐朝重视商业,并不能说明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1.(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图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开通大运河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开通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建立以来,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时期,中国和邻国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学习主题,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主题,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学习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4年云南省)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开通大运河”“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开元盛世”“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隋唐”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隋朝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和开元盛世体现了唐朝的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着唐朝的国内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所以,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隋唐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4年江西省)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可知,唐朝时期的典章制度传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这从侧面说明了唐朝制度的先进性,D项正确;严格的坊市界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日本沿袭了唐朝的典章制度,与丰富的都市生活无关,排除B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在学习和包容外来文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交流的频繁 B.民族交融的盛况
C.对外交通的发达 D.开放包容的气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可知,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都可以在长安生活、经商甚至在朝廷中任职,充分反映了唐朝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材料中不仅仅涉及的是民族交往,还涉及国家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提到对外交通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5.(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和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乱”字体现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符合价值判断的要求,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展开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C项。故选D项。
26.(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人们反抗军阀割据,渴望建立统一国家,B项正确;西晋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军阀混战,没有体现政权频繁更迭,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第01期)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23 盛唐气象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4年山西省)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下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含嘉仓遗址
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商业发展的水平 D.财政经济的状况
2.(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确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晋 D.隋朝
3.(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科举制涉及广泛,客观上刺激了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为唐代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创立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4.(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 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5.(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某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他研学的地点应该是( )
A.扬州八怪纪念馆 B.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C.马可·波罗纪念馆 D.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6.(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7.(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如图所示的运河( )
A.旨在开发珠江流域 B.以都城长安为中心
C.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8.(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这一时期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2024年安徽省)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10.(2024年湖北省)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完善科举制 D.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11.(2024年重庆市B卷)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这一现象( )
A.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渝州区域经济开发
C.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推广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12.(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考点23 盛唐气象
13.(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14.(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步辇图》(摹本)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15.(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 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发达的农耕文明 B.持续的民族交融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16.(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17.(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18.(2024年重庆市A卷)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以下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 )
煮井为盐[1]山速,烧畲[2]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2]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1]煮井为盐:煮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畬(shē):烧荒种田。 [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暑所在,故称夔府。
A.生产状况 B.地理位置 C.商业贸易 D.文化景观
19.(2024年山西省)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女史箴图》(局部)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
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20.(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1.(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图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开通大运河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2.(2024年云南省)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3.(2024年江西省)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24.(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交流的频繁 B.民族交融的盛况
C.对外交通的发达 D.开放包容的气度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5.(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26.(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