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诗评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 诗评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09: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学写诗评
诗评写作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单元作文+高考链接)
选择性必修下教材同步作文指导
【教材原题】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
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教材任务
任务要求:学写诗评
一、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技法提炼一 辨体裁,析题材,情景结合
典例一: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评杜甫的<登高>》
【点拨】本段评论主要表现了诗歌的哪些方面
技法指导
对点评析
【示例】这篇评论,简洁明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明确指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指出诗歌的题材是登高怀远的羁旅思乡诗。
典例二:
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 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挫挫,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境;如果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词人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
——《评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点拨】本段评论主要从哪个方面入手进行展开的
技法提炼二 品词语,赏语言,叙议结合
对点评析:
【示例】这篇评论,指出了《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恰当地评析了本首词的语言风格。
技法提炼三 抓节奏,悟情感,引述结合
典例三:
诗歌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本诗诗句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评李白的<将进酒>》
【点拨】本段评论主要从哪个方面入手进行展开的
对点评析:
【示例】本段评论,从诗歌语言节奏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了鉴赏评述,并分析了诗歌表现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下面是对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赏析文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仔细分析文章在鉴赏诗歌方面的亮点,然后与同学交流。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范文鉴赏·亮点体悟
一首隐居者的恋歌
——评王维的《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1),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空旷、淡远之境(4)如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婉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4)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衬托的写法,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增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3)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趁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儿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做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反其意而用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语言恬淡、清新,韵味悠长,含蓄隽永(4)。画山绣水,绘出了一幅恬静、明净、淡远、空旷的秋景图(4),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鉴赏提示:
亮点1:明确诗体、题材
  《山居秋暝》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题材上看是山水田园诗。
亮点2:评价诗的情感
  《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的闲适,抒发了他对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亮点3:赏析其技法
①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②衬托:以动写静,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亮点4:品味语言、创设的意境
①语言:恬淡、清新,韵味悠长,含蓄隽永。
②意境:清新、空旷、淡远、恬静、明净。
三、素养实践·妙笔生花
(一)微写作
请就《春日忆李白》的颈联写一段赏析文字,150字左右。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参考示例: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里,杜甫将诗意一转,写了各自所在之地的景色。这一联以景写情,景语即情语。“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意思是说,(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其中,“春树”“暮云”两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了深重的离情之感,别后之思。所以,有人评价说“写景而离情自见”。
单元作文训练
(二)单元作文导写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
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写作指导】
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要明确目标,针对作品的哪个方面来评论。要谈出自己的想法。
【参考例文】
01 《青玉案·元夕》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的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02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次句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 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参考例文】
感物思人——杜甫《蜀相》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是说,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盛繁密的地方。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郁郁葱葱,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是说,碧草阶下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且说杜甫一路风尘,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武侯祠。“丞相祠堂何处寻 ”从写法上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 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倾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巍巍殿宇,二不瞻仰凛凛塑像,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纯粹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
事实上,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才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园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 诗人安在 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使后来的诗句更为精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是说,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辅助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是付托之重,一方面是图报之诚;这一切,杜甫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 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 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巨星陨落,百姓失声……想到此间,诗人杜甫,不禁泪满襟袖,老泪纵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是说,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 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也。在这里切莫做“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杜甫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也是英雄之人,所以说,此句也包含诗人自己。最后两句,道出天下失意英雄的同感。
  当然,杜甫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才。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首诗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才会成为千古绝唱,那绝不是偶然的!
高考链接·文学短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实例参考】
01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1】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2】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6】
3.亮点评析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
【3】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02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瑟曲中复杂、 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 “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素材积昧 单元实练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03《归园田居》(其一),田园生活描写点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善用白描手法描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