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诗意的探寻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主题作文导写
(教材任务分析+主题作文训练+高考模拟链接)
选择性必修下教材同步作文指导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诗歌一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诗词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生命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任务分析
一 原题呈现
(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研习题一)
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主题作文训练
关于对待学习古诗词的态度,思考角度有:①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②学习古诗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③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等等。
关于古诗词对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可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古诗词在当今一些流行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博文、短视频等)中的体现等进行分析。
关于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思考角度有:①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②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③中国古典诗词美好、高雅的文字和意趣,可以帮助我们客服焦虑,让我们的心灵更纯净、坦然;④让诗意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更具高贵的气质等等。
注意写作要求是发言稿,应该按发扬稿的文体特征来写,并且注意格式和发言人的身份特征。
二 审读材料
三 立意角度
①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②学习古诗词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③学习古诗词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⑤学习古诗词可以滋养心灵,培养高雅的意趣和高贵的气质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电视,电影网络文学等多媒体多渠道,都有对古诗词的“渗透”。
四 优秀标题
《有诗便是艳阳天》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诗词携手未来》
《以诗为灯,启明华夏》《有诗的地方,便是远方》
《品诗词之美,观文化之盛》《栖居诗词大地,传承诗词文明》
《横穿诗词之河,品味诗意生活》 《满腹诗书气,生活便四溢》
《眼中有生活,心中有诗歌》
五 相关素材
【名人名言】
诗歌给予人们面对理想的勇气——艾青
诗为生活而歌,也为安顿灵魂而作
——伊昂·德亚科内斯库(罗马尼亚诗人)
诗歌不死,心灵就不会荒芜——王家新(现代诗人)
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叶嘉莹
【精美语段】
1. 我们读诗,是以古典的目光重新审视现代生活,让生活多一点久违的诗意,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读古诗词,是丰富现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精神生活,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正如顾随先生所说的:“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2.读古诗词,取其气质才华以修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她读诗,学诗,写诗,愉悦时,她用诗词表达快乐;不快时,她用诗词来排遣愁思,点点滴滴,高贵是他的气质。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出口成章,内内外外都透露着端庄典雅。才女武艺姝,就像是清幽傲骨的兰,诗词在她的口中欢脱、跳跃……诗词的高贵典雅,在她们的气质上锦上添花。
【精美语段】
3.古典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包含唐宋诗词在内的经典一直涵养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人生的起落与社会的变迁在平仄的韵律中归于祥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况味……其间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深沉思索,无不启示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变故和不幸:只有实现了内心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处。
【精美语段】
4.诵读古典诗词,重要的是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校正人生航向。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 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对抗多舛命途的力量。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武亦妹说,苏轼“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始终笑对各种人生挑战,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复习发言稿的写法】
1.发言稿应用场景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写发言稿是上台发言前要做好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也是发言成功的前。
2.发言稿的常见形式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
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的总结。
②直接写出要讲的问题或意见,可用序号1、2、3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
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复习发言稿的写法】
3.写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说明; 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4.发言稿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开场白、正文、结尾四部分。发言稿的收束语一般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如果是争论性强的话题,可以说“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等。
5.发言稿的语言:简洁、条理清晰,风格相对书面化。
【例文1】 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首先,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从个人角度来看,诗词使人更易感知美,悟到理。很多人都感慨,出门旅游的时间太少,即使出了门,处处都是人,也无风景可欣赏,殊不知生活中从不缺少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紧时,读过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人却能领会另一种清新活泼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声嘶哑时,读过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伤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韩愈“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人却能体验将目光伸向高空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
六 例文引路
豪放美……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是各种不一样的美,它能让我们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事物在腹有诗词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的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其次,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万事万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睿智的先人总结好的见解,为何不学习呢?“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虽然还不够成熟去拥有爱情,但在《诗经》中,我们知道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才刚刚进入真理的大门,但在《离骚》中,我们知道了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我们素履以往,一苇以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算我没有苏子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但在《定风波》中,我们知道了在失败,打击的面前,我们要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没有诗词,何来见识 何来阅历 何来素养 当我们为诗词里的睿智哲思所震撼时,就与先人产生了共鸣,这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当人与诗词中的思想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就无声息地迸发出来。陈寅格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样可用于诗词的价值。它们所蕴含的理性之思考,会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亘古不衰地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表现不出的意境,也正因为如此,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视它,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弃掷逦迤,而是应正视着学习,惟有给诗词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叶嘉莹女士曾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诗词贮存着中国文化,但我们与先辈用同样的黑眼珠打量周遭景色,当我们与先辈同受一则道理的启迪,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甚至当所有人都感受到诗词之魅力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文明不息。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例文2】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统编本”新教材正在使用,古诗文比重也显著加大,不少同学产生了“是否有必要”的疑惑。在此,我郑重地告诉你们:有必要!
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朗朗书声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让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可以让我们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请诸位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华夏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蔓延 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 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历久弥新,依旧对各位同学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至今,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文,且不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仅这一本本教材中古诗文的熏陶已让我们成长不少。踏上岳阳楼,我们体悟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情怀;泛舟赤壁,我们“赤壁横岸瞰大江”,纵享“我今送客放舟去”的洒脱;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浩叹“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加大古诗词的学习比重,确实有其必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希望各位同学能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可是随着现代忙碌生活的到来,古诗词却成了阅读的调味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训练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它只有简单的两句话组成。从谈论的话题看,话题谈及的是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其中,第一句说明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的精华,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中承载的价值——文化基因;第二句以“可是”转折,说明对于共识性的古诗词的定位在现代社会已经遭到质疑,因为快节奏生活的挤压,快餐文化的充斥,古诗词已经被弱化到“调味品”的地位。显而易见,情境材料是以古诗词为具象媒介,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基于此,由材料可以展开思考的角度有:古诗词是不是现代社会的调味品;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古诗词;古诗词在文化赓续和文明传承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
简洁的情境材料,话题也比较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简单清楚:“材料触发”,明确了构思立意的角度必须来自情境材料的内容;“你的思考和感悟”,划定了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内容。写作时,只有严格按照这两个要求进行才符合要求。
立意:
1.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根。
2.接力文化传承从我做起。
3.古诗词是人生的钙。
4.古诗常伴,人生不失色。
【优秀范文】
1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我认为,中国传统古诗文滋养中华儿女的心灵,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习古诗词、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柳永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的
名篇,见证了北宋的都市繁华。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古典诗词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随着汉字、历史典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形成了汉文化圈,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许多文士都酷爱诗词,并且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统称为域外汉诗。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曾撰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很快就传入日本,为当时日本天皇称赞不已,和亲王大臣们一起加以追和,据说这是日本填词的开端。白居易对古代日本民众影响很大,白诗的浅近易懂和清丽忧伤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巨大影响。在古代朝鲜官方正史《高丽史》的《乐志》中,收录了多首柳永的词,足见当时柳永词作的广泛传播。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事实上,“五四”以后的新诗也无法彻底割断与传统诗词的关联,诸多名篇如朱湘的《采莲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极好的例证。
古典诗词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中华古典诗词的当代作用与价值
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
礼记有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儿童还没进学就先开始背《三字经》。现在的小孩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今,多少煌煌巨著都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的一首短短20字的《静夜思》、《春晓》等诗词,却是家喻户晓,连三岁的小孩都能背诵。
我们吃饭时常教育孩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睡醒时伸个懒腰也来念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学习常勉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恋爱时,钟情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常常遗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别时,与朋友道声珍重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乡时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悲伤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典诗词就像我们喝的水、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气质和人文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渗透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灵魂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不断反刍、发酵,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是功效巨大。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从课本、纸媒、网络、电视、手机微信等平台,阅读到许多古典诗词典范作品,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先贤们对话和互动: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体会到李白的狂放不羁,才气绝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读出了苏东坡豪迈慷慨,雄奇开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为文天祥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而击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为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而感动;我们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醇厚隽永,也喜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逸萧散、诗中有画……
这些诗词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砥砺了我们民族的品格,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情操,滋养了我们民族的心灵,远比那些枯燥乏味的教材、读本来得隽永、凝练、生动,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华古典诗词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深深植根于人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所系,是中华文化的命脉、血脉之所在。
3 诗词为伴月静天
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一眼甘泉,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蕴和风致从远古一路传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甘甜清冽。对华夏儿女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支脉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蕴和厚重的文化承载,对国人精气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把古诗词作为精神涵养的必需品,时时品鉴,让自己人生的天空风清月明。
回望中华文化发展的经络,从远古的神话到《诗经》、从《楚辞》到唐诗宋词,虽然体式不同,文化记载和传承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从集体的创作到个人的书写,尽管诗词最初是作者抒发对生活、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喟,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这些带有鲜明个体生命特质的精神外铄的产物慢慢沉淀为文化的精粹。从留存的经典中,我们借助“诗家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生命的律动,还能够清晰地管窥到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风物、人情世态。也正是“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的阅读,古诗文才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通道。
个体生命的呐喊是古诗词最初的价值呈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渣滓褪尽,留下的是带有普世性价值的精华。后人借助它们可以认识到那年那月先人们的生活图景和历史车轮碾压的印记。《诗经》“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描写是对当时生活的缩写,“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曹丕对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的定位……试问,如果没有这些古诗文的留存,我们何以了解几千年前先人生活的原貌,何以知道“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的道理?
诚然,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以快制胜”成为世人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求快,所以就有了物质快餐和精神快餐。殊不知,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一旦追求“量”而忽视“质”,很容易滑向躁动和漂浮的深渊。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叠加的特殊生物,这种特殊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社会性的表现就是人有精神的需求,需要灵魂的塑造。不错,空皮囊有空皮囊的快乐,但是从生命的质感和人生的厚度的角度审视,精神的涵养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成色。以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人生的主食,以古诗词作为生活中的钙,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精神缺钙而变得身体佝偻。
一缕清风、一杯清茶、一卷诗书,沐浴在暖阳之下,生活就多了几分暖色,人生就增添了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