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现当代文学读书讨论发言稿 单元作文导写+例文”-【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现当代文学读书讨论发言稿 单元作文导写+例文”-【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09: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感时忧国.现当代文学
读书讨论交流作文导写
(教材主题作文训练+高考教考衔接作文训练)
选择性必修下教材同步作文指导
单元研习问题二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教材任务
一 原题呈现
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主题作文训练
1.思路点拨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单元解读之“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行文思路:
1.结合作品,并且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
2.结合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和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
3选择角度尽量要“小”,从写作动机、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某一方面入手。
二 审读材料
2.例文导引:
感时忧国 呐喊启蒙
——现当代文学读书启示
1919年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感时伤民的一段时期,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大批的文人,他们感时忧国,将更多目光聚集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鲁迅、沈从文、老舍、艾青等。
中国现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落后挨打,人民灾难深重,民族危难重重。生活在其间的作家很难脱离这样的社会现实,他们用文字来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苦难,并力图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狂人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吃人”的社会。所以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中,他发出呼喊:“救救孩子……”在这里,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
选必下第二单元所选的《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阿Q 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但是他又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的落后而愚昧的国民的代表。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狂人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吃人”的社会。所以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中,他发出呼喊:“救救孩子……”在这里,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
选必下第二单元所选的《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阿Q 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但是他又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的落后而愚昧的国民的代表。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在《故乡》里,最震动人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孔乙己》中害死孔乙己的不是他那好喝懒做、无所事事的坏性格,而是所有深受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必然命运。
而那些满腹才学,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更是难逃时代的玩弄与命运的折磨。
《伤逝》中的涓生一直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然而当他学习电影上的场景“单膝跪地求爱”,他确是感到羞愧的,这足以证明涓生并未完全脱离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思想。爱情的变质就个人来说,涓生是个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他又缺少责任与勇气。所以,结局只能是“涓生活着,带着他的悔恨,悲哀,寂静,空虚。”小说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局限性与妥协性。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样的命运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用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哀,无奈,愤怒。
老舍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但是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如果说《四世同堂》还算是圆满的大结局:抗日战争胜利了,祁老人的脸上逐渐现出了笑容。“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那么,《茶馆》里裕泰茶馆的王掌柜因为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上吊自杀,就是通过扎心的结局来对现实进行赤裸裸的讽刺。这样一个精明、圆滑、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更是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第一篇写一个巡警,第二篇写一个暗娼。这两个人物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为生活所迫每天不得不去工作,一个当巡警,每天巡街,一个当妓女,每天接客。他们苦苦的生活着,却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我还笑……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为唤醒民众起来毁坏旧中国这座“铁屋”而“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乃是创作小说的目的。当我再次阅读这些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也用力的去感同身受,文学,不仅可以为你提供心灵的休憩和审美的享受,必要的时候,它更是心灵的一种发泄与呐喊。
02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品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那满满的北京味儿和大白话,以及幽默感,更让人禁不住对老舍的语言风格由衷的赞叹。
浓浓的北京味儿是《茶馆》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作者十分熟悉当地的语言。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所以这些语言又是个性化的。
幽默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特色。
作者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老舍善于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
改良派的秦仲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段台词交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
高考链接·高考作文模拟训练
[真题回放]
1.(南通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类繁多,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今,这样的家国情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剂。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训练
【审题指导】
1.命题意图
为了体现“教考统一”的复习指导思想,这次的写作题材料摘编自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寄语”以及“单元研习任务”第二题题目解说。摘编的方向努力与新课标高考卷写作题的倾向相一致,以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复习导向。
2.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以唤起考生对已学文学作品的回忆;第二部分阐述现当代文学的功用,指向社会变革发展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第三部分进一步聚焦于“感时忧国”,第四部分明确“感时忧国”就是家国情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范畴内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
写作任务中“你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考生注意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但重点在“感时忧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上。我们面临的“时”是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国”又是怎样的国,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感”在哪里,“忧”在何处,需要深入思考。
写作时,不能将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扩展开来也不能将家国情怀扩展开来,要扣住“感时忧国”谈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谈当今的意义,所以考生只是围绕“家国情怀”多面出击,而不聚焦于“感时忧国”属于审题立意不太准确。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为什么还要“感时忧国” 这应该是考生着力思考的问题。
“感时忧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是什么关系?
感时忧国,意思是感慨于时代,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什么会忧国呢?忧的来源在哪里呢?——或者来自内部秩序的混乱,或者来自外部世界的压迫。建国之前,中华民族的内部,民不聊生;外部,列强欺凌。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家在作品里感时忧国,担心前途命运,是有现实依据的。今天,我们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内消灭了贫困,对外实现了国际邦交正常化。对比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繁荣富强的。这四十年,我们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为啥需要“忧国” ?假如我们的方针政策没问题,“忧”在哪里呢?也许你会说,国际上某大国在打压我们,卡脖子,不让我们发展。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并不能把这样的国家视为我们的敌人,只能看做我们的对手,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就像体育比赛中的竞争对手一样。再退一步,我们民族复兴的目的,是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用一个霸权代替另一个霸权。因此,今天的我们,要赋予“感时忧国”以新的含义,不能简单地把历史上的感时忧国的含义,跟今天简单等同。假如简单等同,不加区分,就会犯价值观错误。
3.参考立意
1.凝聚现当代文学之力,助力民族复兴之业
2.读文学著作,品家国情怀
3.折射社会现实,凝聚家国情怀
【优秀范文】
01 感时忧国,助力复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的特点,不但在当时激励了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而且代代延续,成为民族记忆。这种情怀,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财富。凭借这种情怀,我们义无反顾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曾记否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那振聋发聩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继承了林觉民们抛妻别子舍家为国的遗志,自觉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于肩,发出的呼唤。这呼唤,借着诗,传遍大江南北和关东陇西。假如没有田汉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地球固然照转,但我们又何以得知当年的抗日将士胸中的呐喊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夺回了自己的江山,《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忆往昔,《包身工》里的“芦柴棒”们悲苦的身世和催人泪下的生活遭遇,为何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那是夏衍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想要给灾难深重的普通中国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尊重,哪怕是没有名字的大堰河;平凡的生命也应被书写,哪怕是不准姓赵的阿Q。这些文学作品,启迪了民众的心智,打开了铁屋的一扇窗,吹进了新鲜的空气。于是,小芹和小二黑自由恋爱了,水生嫂她们成长了,新媳妇为小战士盖上了自己的百合花新被,假如刘和珍君知道这些女子的故事,大概可以得到些许安慰吧。
看今朝,香雪带着一篮鸡蛋,兴奋地等着来自远方的火车。她的梦,谁说不是我们的梦呢 那种对好日子的向往,对更大舞台的想象,不正是今天的我们的梦想吗 文学的情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文学的感时忧国,在新的时代,拥有了新的面貌。它讲述福贵的一生故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它虚构西门闹的六世轮回,在历史与人的关系中,换一个视角看人的存在。有人才有国,关心人即关心国。新时代的作家们把目光聚焦在人本身,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表现着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感时忧国以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让中国文学获得了国际声誉,莫言拿到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怅寥廓,新时代的我辈青年,正遭逢新的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暗流涌动,风急浪高。
但我们吟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诗句,继承和回应着“浪遏飞舟”!
我辈青年,将借由无数的中国文学篇章,把情怀化为血脉,激情澎湃地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02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催化剂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体裁和多元的创作风格,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程,映射出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转变。其中,作家们强烈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的目光聚焦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自觉投身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回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辉煌历程,我们不禁想起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这个以红高粱为象征的家族故事,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浓厚的历史背景,呈现了战乱时期农村家庭的苦难与坚韧。莫言笔底流露出对家园的深情厚意,他以家族命运的变迁折射出国家的历史风云,并以此唤醒人们对于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反思。
家是国家的缩影,也是个体命运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关注个体与国家的交融,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期许。这些作品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社会进步的脉动,并促使人们思考自身在国家伟大复兴中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名著之中,也在一代代作家中延续着。从老舍的《茶馆》到余华的《活着》,从老鲁的《平凡的世界》到韩寒的《后会无期》,他们以鲜活的文字唤起了人们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与追求。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端记录时代的脉搏和脚步,他们的作品成为国家与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每一个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人。
正如鲁迅所说:“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社会的映照和人们思想的滋养。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家国情怀为创作的源泉,展现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独特魅力,给予这个时代以情感寄托和智慧启示。
未来的创作中,我们期待中国现当代文学能进一步凸显家国情怀,关注国家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的福祉。作家们应不断探索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更加真实的文字刻画个体与国家的纽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对历史的解读,他们能够引领社会思潮,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伟大复兴的催化剂。作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创作方式,承载了家国情怀并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价值,鼓励和支持作家们在创作中表达对于家国的思考与关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国情怀的力量将激励每个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