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感时忧国
素材积累
1.有关感时忧国的名言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3)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6)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常香玉
(7)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8)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9)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10)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1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
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2)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
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2.有关感时忧国的事例
(1)辛弃疾忧国忧民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
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
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
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
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
中。
(2)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
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
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
“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
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
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3)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 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
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
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
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 1907年办起
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4)于右任的临终诗
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
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
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 1964年公开
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5)老舍帮助盲人谋生
在老舍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
人,将近 40名。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口都很不易,更别
说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经过“瞎子庙”,老舍的心便隐隐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但
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生存问
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
家中与“瞎子庙”之间,把这些盲人都组织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
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
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
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
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
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
和服装厂里。为此,他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
作。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
庙宇,住进了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瞎子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
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
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
线,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
步声。
(6)为将军守陵,此生不改
战争时期,他拿起枪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英勇作战;和平年代,他放下功名,在烈士陵园
里坚守,守护英灵。徐振明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60多年来,军功赫赫的老兵
徐振明,毅然放弃过舒坦日子,主动为杨靖宇将军守陵,退休后又把岗位交给儿子,父子两代守
护英雄,也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徐振明经常说:“将军是民族英
雄,为将军守陵,此生不改!”
徐振明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
数青
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20 年 10月,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永
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可用角度]
1.不改初心本色,永葆优良作风;
2.尊崇英雄,关爱楷模;
3.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7)愿将此生长报国
2021年 3月 22日,彭士禄走完了九十六岁的人生。老人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
海,他要与海洋深处这位无声的老朋友——核潜艇永远相伴。
1956年,正在留学的彭士禄毅然改学原子能动力,回国后主持中国核潜艇核动力的论证和
前期开发。1965年,代号为“09”的中国核潜艇工程上马,彭士禄带着同事们设计出核动力装
置陆上模式堆和装配潜艇的蓝图。在四川深山的试验基地,他们变成了“搞水电的”神秘人,
和家里联系也只剩一个“成都 291信箱”的地址。历经五年,彭士禄领军建造出 1∶1核潜艇
陆上模式堆,在启堆试验之前,他来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工程进展。
彭士禄满怀着对百分百“中国制造”的信心。1970年 8月 30日,反应堆达到了满功率,
这颗核潜艇的心脏有力地跃动着。1970年 12月 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万个
零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与父辈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不同,彭士禄选择了在高度机密的项目中隐姓埋名、克难攻
坚。回顾一生,他这样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可用角度]
1.心之所向,矢志不渝;
2.爱国奉献;
3.此生无悔入中华。
3.感时忧国类古诗句引用优美语段
01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世人终究信仰精神永存,希望不灭的。信仰是报晨的大鸟,它常在漆黑的夜里为曙光的
到来而讴歌,信仰是辉煌的光波,它能引导人类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雨果对此的理解是:
“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上帝。上帝如同白昼……我的眼睛很快就要闭上了,但
是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烂如朝霞。”而中国的屈原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
为鬼雄。”一句诗做出了高度的概括。
02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
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奈,那“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
0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在波谲云诡的生活汪洋中,被灾难的海浪掀翻的只是曾经的错误,而“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民族精神将历久弥坚,永不沉没。
04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苦难是块试金石,所以,何必害怕那阵风,我们应该迎接它,拥抱它,战
胜它!
05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人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香港回归祖国日,家祭毋忘告邓公。”香港著名实业
家曾宪梓难抑心中的思念与感激,和着泪水改写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
0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战士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血痕——也擦掉了他刚才忍不住掉下的泪,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又
换上了一副决然的表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那句诗清楚地写在了他的脸上。
0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0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轩昂的正气,长存于苍茫的天地,这就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需要这种精神的。这精神就如长江,
如黄河,万古奔流,从远古到未来,延续着我们的血脉,哺育着我们每一代。
09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单看这首词的气势,哪像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所写。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
忧国伤时的臣子。他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竟如此忧心天下,心忧国家呀!我们不求轰
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
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
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是这样一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似醉情山水,实则壮心不
已。
11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回顾历史上许许多多志士仁人,我
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不在社会、国家处于危难的关键时刻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气节。历史也正
是因为他们才变得如此绚丽多彩,他们的人生也正因如此而变得意义非凡。人们常说时势造
就英雄,但也要求英雄们要有为国为民牺牲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意志、勇气和远见卓识,
也无从谈论名垂青史。
1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在范仲淹的胸中,涌动的是“燕然末勒归无计”的怅惘,是落日余辉笼罩着的愤遗,是“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叹。
1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
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14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奔向大海的河流,跨越高山险关、历经冲波逆折,但奔腾
向前的势头不变。中国人民无畏,中华民族无惧,在民族困厄之际,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
的浪花,会记住每一条血性的江河,会记住他们曾经怎样在呐喊中奔流向前。
15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宋·叶梦鼎《盖苍乔木》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几千年来,治理桀骜不驯的大江大河,迎战数不胜
数的自然灾害,抵御寇急祸重的外来侵略……中华民族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各种可以预见和
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16
中流砥柱,狂澜横制——王恽 《水龙吟·日边俪景同翻》
大江大河的“中流砥柱”,一旦有惊涛骇浪袭来,就越发巍然挺立,展现平波镇浪的巨大力
量。一个国家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主心骨越是坚强有力,就越能凝聚风雨无阻的力量。
拓展阅读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张 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
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
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
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
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
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
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
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
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
集中表达。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
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
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
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
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这种家国情怀在
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
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
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第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使人在家庭生活、当下实践中获得超越意义。第
三,忧患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精神特质。
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是从“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中开启的,是从民族、国家
前途的忧患中产生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言:“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功
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
然。”由此可见龚自珍思想对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面对清
王朝在内政外交、民生官制的全面衰败,积极思考解救时弊的方案。他以“尊我”倡言个性
解放,力主将个人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尊任”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
神,并强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
社会责任的探讨,是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鲜明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
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
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
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
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
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一种意识,中国的历代
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天下为己任,所以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贯彻着忧患意识。这种深沉的意识推
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使个人因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而获得了更高的人生价值。
勇担时代大任,争做有为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百年前,陈独
秀曾如是说。风云际会、扬帆出发的新时代,传承先烈意志,我们应勇担时代大任,在这个
大有可为的时代,敢为、可为、有为。
在新时代,我们要敢为,有雄心壮志。
敢为就是敢有作为。敢为代表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是一个人能有所作为的基础。百年
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先贤发动革命,自立自强。我们应
学习中国共产党敢有作为的精神,努力冲锋在时代最前沿,有雄心壮志,大胆发挥自己的才
干,以此为祖国事业作出贡献。科技发展需要我们,我们敢为;文化创新需要我们,我们敢
为;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我们敢为。在新时代,我们应心怀天下,敢有作为。
在新时代,我们要可为,成建设之才。
可为既指年轻人有广阔的空间作为,也指年轻人有能力作为。钟南山院士从小就在逆境
中成长,并在上学期间培养了极强的基础与科学素养,成绩也名列前茅。在进入大学后,他
专心致志地学习以求有所建树。开始工作后,他也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终在“非典”“新
冠”两次疫情中大有作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们想要可为,不仅需要敢为,更需要过
硬的本领、超人的才干;我们应当在学生阶段认真学习,培养学科素养,有过人的本领。我
们可以可为,成为科学家,探索太空需要我们;我们可以可为,成为企业家,全民富裕需要
我们;我们可以可为,成为文艺家,传播文化需要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建设
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本领作为。
在新时代,我们要有为,有实际贡献。
有为就是指有所作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有信心去有所作
为。我们可大有作为,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可小有作为,如社区服务、担任志愿者。无论
我们能力是否强大,是否有治国安邦之才,我们都应该有所作为。不能成为有为大树,就要
成为有为小草,装点祖国;不能成为大江大河,就要成为奔腾不息的小溪,滋润祖国山川。
我们要坚信,只要每个人都有所作为,中华民族就会加快复兴的脚步,祖国就会越来越强
大。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有所作为!
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从自身做起,立德立志,敢有作为、能有作为、有所作为。
我们应担起时代大任,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让我们
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
点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本文深入地论述了新时代青年应如何有所作为,体现了
时代性,有号召力!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请做一个感时忧国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