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求真求实.科学文化类素材积累-【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求真求实.科学文化类素材积累-【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09: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求真求实 科学文化类
素材积累
1.体现科学精神的名言
(1)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
(2)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华罗庚
(3)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
(4)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
点。——[德]马克思
(5)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
律。
——[英]牛顿
(6)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英]达尔文
(7)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
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波斯]萨迪
(8)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
罢了,这是科学。——[俄]契诃夫
(9)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法]巴斯德
(10)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俄]梅契尼科夫
2.体现科学精神的事例
01 求真求实钱学森
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世界大师级人物,我们之所以怀念他,不仅在于他所取得的卓越成
就,更在于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一辈子提倡学术民主,反对“权威”学术专权。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
的一位年轻人郝天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新近发表的一
篇关于土动力学的一个方程的推导有误。当时钱学森在力学界已是绝对权威,但收到这封青年
的来信后,不仅亲笔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鼓励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推荐发表
在《力学学报》上。
  学术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绝不可缺。现在学术界
存在着严重的浮躁,以及伪造和剽窃之风。回顾钱老的一生,处处展现了一位科学家认认真真
做学问的严谨学风。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使钱学森成为一代科学大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高尚情操让他赢
得了我们的尊重;而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则是最值得我们传承的时代精神。
02 求实创新院士刘永坦
刘永坦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两院院士。20世纪 70年代,我国就曾对新体制雷达进
行过会战攻关,但由于理论基础薄弱等诸多原因,最终未能成功。为了国防安全,刘永坦临
危受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填补技术
空白,耗时十余年,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的新体制雷达,为祖国的海疆装上了“千里眼”。在
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唯有不断试错、永不放弃,才能走向真理。刘永坦凭借着对科学的痴迷
和对家国的深情,用过人的努力和才华,开创了我国雷达研究的新纪元。
03“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于敏是我国伟大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从 1960年开始,他隐姓埋名 28
年,进行氢弹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带领着团队取得
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他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亲历
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科技之路,行愈远,道愈艰。于敏在离乱中紧守一张安静的
书桌,未曾向洋便已经砺就了锋锷,因为国家的一句嘱托,他许下了一生。他是蘑菇云下的
人民英雄,让氢弹成为“中国关键词”。
04 国测一大队科学家群组
国测一大队是我国第一支大地测量队伍,承担了全国性的大地控制测量工作。这支队伍
自组建以来,先后有 46位队员因公殉职,但至今未停下穿山跨海、经天纬地的脚步,为国家
苦行,为科学先行。他们背着沉重的测绘工具,七测珠峰,两下南极,多次深入环境恶劣的
荒地及无人区,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国的广袤土地,用信念和毅力绘制祖国的壮美蓝图。他
们的身影,早已成为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05 精益求精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团队
近年来,一颗又一颗令人瞩目的小卫星,从一个平均年龄仅 30多岁的团队横空出世,一
飞冲天。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处处都能感受到“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
神。在总装技师许国平的眼中,每一颗螺丝钉的功用都不能被忽视。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
精湛高超的技术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带领着年轻的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工匠精
神是其一往无前的底气,是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他们不为外界的纷扰所烦累,心中常记
初心,不忘国家使命。
06 “嫦娥”“蛟龙”“北斗”科技报国的青年科学家
从“嫦娥”揽月到“蛟龙”探海,从“北斗”定位导航到“天眼”望远探空……这些
中国“智”造组成了一部当代中国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史。其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汗水、心
血、奉献和牺牲。他们不仅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更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
精神气质——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
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
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一代
又一代科学家成长和前进的力量。
07 外国科学家的故事
(1)眼镜匠发明望远镜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
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
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发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
望远镜。
(2)煮怀表的牛顿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保姆
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
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
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保姆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
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3)忘记家在哪里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对一些生活琐事却常常心不在焉。1933年,他
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院任职。有一天,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秘书拿起听
筒,听到对方说着一口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请问院长在吗?”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
“那么,也许……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教授住在什么地方吗?”
当时大学当局有个规定,绝对不许外人骚扰爱因斯坦,为的是让他能专心于研究工作。
因此,她客气地拒绝了对方的这个请求。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
“请你别说出去,我就是爱因斯坦教授,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3.教材经典素材挖掘及运用
01 执着追求的达尔文
执着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达尔文凭借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毅然踏上了环球考察的航船。
正是这份执着才使他不辞艰苦地搜集生物进化的各种资料,并进行孜孜不倦的思索和研究,最
终使《物种起源》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打破了神创论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执着是
锲而不舍的追寻,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是一种誓不回头的倔强,执着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坚守。人
生因执着而精彩,世界因执着而美丽。
02 探索精神
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在人类面前形成一个个谜团。天性爱好探索解密的人往
往不服输,调动一切智力、毅力、体力,只为探索、征服未知的世界。宇宙没有边疆,又无限永
恒。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其探索到的已知知识是那么一点点。达尔文
在神创论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敢于怀疑,勇于探索,以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
进化论。这正如卡尔·萨根所说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
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03 人文科学的求真求实
中国的治史、读史传统悠久,尤其在今天,随着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兴起,人们了解历史的渠
道不断拓宽。在畅销书、电视讲坛、热播剧等的带动下,民间出现了一股“历史热”。
但爱读史并不等于会读史。善于读史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始终秉持自我
独立意识、实事求是意识、怀疑与考证意识,如果读史目的不在求真,治史不遵循严谨的方法,
这样的读史则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善于读史者,还能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从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正如吕思勉先
生在《中国通史》中所讲的:“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历史的真
相只有一个,但对价值的判断,却不是唯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历史的认识、评价也越来
越多元,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走向全球化的时
代,无论是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夙愿,不仅需要运用今天的力量,也需
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运用角度]读史使人明智;执着追求;探求真理;从历史中寻找智慧等。
4.时代楷模素材运用
01 孙家栋:深空牧星人
1967年 7月,由钱学森推荐,年仅三十八岁的孙家栋受命担任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部负
责人,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 4月 24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东方红》乐曲。1975年 11月 26日,孙家栋参加研制的一颗
返回式遥感卫星冲出大气层,平安返回时落在四川省一片水稻田里。
此后四十多年,孙家栋一路横刀立马,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
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到“别人有的我们要做得比他们好,他们
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六十余载,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飞跃作出了
巨大贡献。他有一句名言: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以国为家矢志牧群星,硕果积栋助梦谱风云。随着中国航天的舞台越来越宽广,中国人探
索宇宙的步伐,正越迈越稳。
【作文立意】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勇于探索、协同攻坚;
3.敢为人先,坚毅执着;
4.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02 程开甲:一生与祖国紧紧相连
他,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国家,将科学报国的理想融入了国家发展伟业。作为“两弹一
星”的开拓者,程开甲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我这辈子最大
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程开甲说。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
的祖国,从此开启了科学报国的人生。1960年,他担任核武器研究所技术副所长一职。3年后,
程开甲首次踏进罗布泊,从理论研究转向核试验。1964年 10月 16日,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
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声戈壁惊雷让祖国各地一片欢腾,让世界重新认识
了中国。程开甲与核试验基地科研人员们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原子弹首次成功爆炸后,作
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 30多次核试验,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
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人们誉称为“中国核司令”。
“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
的需要。”面对众多崇高的荣誉,程老感慨地说,“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议、我的研究,能对我国
的武器装备发展起到作用。”
2018年 11月 17日,101岁的程老走了。从精研科学,到学成归来,再到矢志报国,程老的
这一生波澜壮阔,风骨灼灼。
【作文立意】
1.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2.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3.科技强国;
4.创新拼搏。
拓展阅读
文一:
科学的快乐
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少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从科学学习、科学探索中得
到了快乐?快乐,给许多科学家带来了成功。科学的快乐,也会给你带来成功。
科学的快乐在于探秘。
最令科学家好奇的,是大自然有数不清的奥秘,是大自然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大自
然隐藏自己的秘密规律,不愿意轻易让人发现。庄子可能老早就有这种感受,他对深藏奥秘
的大自然露出赞赏之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探索大自然就好像在跟大自然做捉迷藏的游戏。这就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你越是藏而不
露,你越是秘而不宣,我越要找到你。
好奇、爱美、乐善是人的天性,与这些天性相伴,便是求知欲望、臻美情结与向善心
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与哲学始于惊异。我们也可以说,科学始于人的好
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最强的,所以,人们能够赞同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判断:儿童生来
都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
在科学探索中,好奇与爱美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在好奇心驱动下潜心科学探究,
科学家是快乐的。在这种状态下,不仅有活跃的创造力,而且有持久的原动力。科学的奇异
也给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以快乐。科学能够使每一个人更深地体味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
么奇妙、多么美丽。
科学的快乐在过程。
诗人、画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会“神与物游”“物我两忘”,他们是在过程中欣赏创造
快乐。科学家也是一样。居里夫人从好几吨有很强放射性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出仅十分
之一克纯氯化镭。这种“活计”,在外人看来不仅劳累、乏味,而且对身体有害,她却说:
“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
面寻得了快乐。”她是在“享受负担”。
人们常说“创造着是幸福的”,“工作着是快乐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如旅程,情趣
在路上。”科学家欣赏着科学探索的过程,他们是快乐和幸福的。
科学的快乐在于合作。
科学家之间也有竞争,但是科学家更看重的是合作带来的快乐。科学家之间的相互接
受、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给人们带来快乐;欣赏他人的能力、欣赏他人的品
格、欣赏他人的成就,给他们带来快乐。“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也使科学家
感到快乐。一位科学家说,科研中的兴趣之一,就是“它的国际性,不同国家、种族、政治
背景的人在一起,为寻求共同的理解而和谐地工作”。
科学的快乐在成就。成就的动机能给人以持久的动力,获得成就以后的成就感,又给人
以隽永的快乐与满足,成为争取新的成功的动力。
快乐与幸福,同财富并不成正相关的关系,而同人的兴趣和价值观有关。做一个科学
家,要有科学价值观,把探索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当作最大的快乐。为祖国、为人类创
造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科学力量的高尚的科学价值观必将造就一代又一代为科学而献身的
科学家。
赏析 在许多人眼里,科学是烦琐的,是枯燥的。但这篇文章却从探秘、过程、合作、成就
四个方面阐释了“科学是快乐的”这一观点。人人都有好奇心,而大自然有着数不清的奥
秘,在好奇驱动下从事科学研究,肯定是快乐的。科学的过程是美的,因为欣赏科学探索的
过程,会让人感到幸福快乐。虽然科学家之间也有竞争,但合作却更能为他们带来快乐。科
学成就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它给了人们从事科学事业的持久的动力。
文二: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
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
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
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
笑、深邃的目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
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
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
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
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
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
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使一个处在冷战
时代的落后国家,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
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
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 年以后,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他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
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
事科技研究。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他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
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
“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
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
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
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
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
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 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
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
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
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 年 2 月 27 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
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
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
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
张沁文于 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
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
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
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
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
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赏析 钱学森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将个人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使中国迅速拥有了强大的防御能力,“工程控制论”为中国现代
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除此以外,他还广泛涉猎,对其他领域也做了许多
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正如文中所说,“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
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文三
铸创新精神,献灼灼芳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铸创新精神,献灼灼芳华”。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创新的角逐。不得不承认,与
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科技欲不
受制于人,我们年青一代当挺身而出,铸创新精神,献灼灼芳华。
创新报国,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学习前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的北斗团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跨越重重障
碍,用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用北斗的天罗地网,取代了美国的 GPS,成就了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如今,“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
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铸就闪亮的精神坐标,无不激励着我们每一位
中国青年科技报国的志向。 科技决胜未来,创新关乎国运。同学们,科技强国梦,是中国
梦,更是我的梦,是我们的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前辈的创新精神,艰苦卓
绝,心系祖国,不负芳华,不辱使命。
其次要传承前辈的创新精神。近些年来,科技发展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青年人走在科学
前沿用科技报国的例子比比皆是。去年我国“科学探索奖”的 50 位获奖者,年龄都不超过
45 岁;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中,科研创新团队占 10 个;而“北斗”这支以
80 后、90 后为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 31 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看吧,后
浪在奔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传承科学创新精神,挑起科研大梁,成为国之股肱。同学们,
践行前辈的创新精神,薪火相传,追求卓越,我们当不负青春时光,奉献灼灼芳华。
最后,创新报国,更要铸造自己的创新精神。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
来的”,国家领导人多次谆谆告诫,“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自主创新
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华为作为国产企业的巨头,其企业的创新精神值得每
一位中国人致敬。十几年前未雨绸缪,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去制造自己的芯片,始终在做“最
坏的打算”;十几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派上了用场,华为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国创新史上又一个辉
煌。面对未来,中国经济必然遭遇许多问题和挑战。纵使前方险象丛生,道阻且长,我们也
要勇踏变化之浪,勇担创新之责!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
乐趣”,雨果如是说。科技强国,永恒追求;创新报国,我之责任。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
底要靠人才实力。铸造自己的创新精神,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吾辈少年定是国之栋梁。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要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
神,胸怀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让我们手握创新的利刃,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奔
向强国复兴的星辰大海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内容有说服力与鼓动性。全篇紧扣中心,紧密结合社会现
实,详略得当,略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详论青年的职责,将“创新乃青年报国之责任”这
一观点阐述得较为深刻入理。正文三段分三个论点,句式整齐,逐层深入,内容紧凑,思路
清晰,结构分明;语言有文采,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