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202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安徽磨盘山遗址,包括距今6200―58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800―5300年的崧泽文化、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至钱山漾文化、距今4000―2600年的夏商周文化等,是皖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代表性遗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明起源于安徽
C.中华文化多元多样 D.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貌
2.汉初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令民铸钱”。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据此可知,汉朝货币政策( )
A.意在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 B.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
C.随国家经济需要适时调整 D.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
3.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 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
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 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时期 发展概况
秦汉 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隋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宋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明清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A.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 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
C.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 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5.抗战时期,钱穆先生奋笔编写《国史大纲》,并在序言中慨然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意在( )
A.引导国人多学历史 B.深刻反思民族历史文化
C.批评青年不懂国史 D.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6.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5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统治危机不断地加深 D.自救运动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7.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其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这说明( )
A.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 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8.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 B.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C.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丰硕成果 D.军民团结奋战以抗击外来侵略
9.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变化情况。据表分析( )
时期 关系变化
1949―1978年 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
1978―2005年 在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 国家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
A.农业支持工业助推了国家工业化实现 B.乡镇企业发展改善了国家工业布局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并逐渐反哺农业 D.国家取消农业税全面消除农村贫困
10.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据此可知( )
A.国际金融话语权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外交的努力 D.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11.下图为亚非欧古代文明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古代文明起源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C.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更优越 D.古代印度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12.《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为: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它适用于一切民族。据此可知( )
A.万民法形成以后市民法就必须要退出历史舞台
B.市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居民
C.市民法与万民法适用范围不同但法律精神一致
D.万民法是整个欧洲的国际法
13.下表所示为英国逐步成为棉花帝国的历程。据此分析,英国成为棉花帝国的主要原因是( )
17世纪以前 英国的纺织业主要以毛纺织为主,人们很少知道棉布
17世纪晚期 印度棉织品大量涌入英国,英国国内毛纺织业制造商利益严重受损
1700年 英国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这使英国工匠开始加大对棉纺织品的仿造以便获取财富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85年 建成了第一个瓦特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鲁滨逊纱厂
19世纪30年代 英国拥有全世界棉纺锭总量的五分之三,是棉纺织业最强有力的主宰者
A.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推动 B.民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
C.议会下令禁止进口印花织物 D.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掠夺
14.“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材料中所说的“这场革命”最有可能是( )
A.尼德兰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德意志帝国统一 D.俄国农奴制改革
15.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意在强调( )
A.英国殖民统治自觉推动印度近代化 B.亚洲的社会发展落后于欧洲
C.应努力看到列强殖民统治积极作用 D.先进生产力传播是客观趋势
16.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据此可知(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2%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农业、工业发展落后而服务业发展迅速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发展程度正相关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D.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52分。
17.看图学史,悟史察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的世界地图
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此图在中国刊印后,一些士大夫斥其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接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地理学上有何进步性?指出材料二中地图的作者及其来华的主要动机。(6分)
(2)材料一到材料二地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地图绘制的时代背景。(9分)
(3)材料二中的地图为何被中国士大夫斥为“邪说惑众”?综上所述,判断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西欧发展的走向。(10分)
18.读史明理,顺理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概括材料主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题目确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通史增信,互信驭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摘编自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材料二
全球化为美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现在需要作出调整,以应对急剧的全球变化,如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认识到美国必须超越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制定新的经济安排,以加深与合作伙伴的经济接触,如“印度—太平洋繁荣经济框架”……正在创建一个强大的、有弹性的、相互加强的关系网。
——编自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材料三
(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摘编自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主题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7分)
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A 【解析】磨盘山遗址从新时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延续到夏商周时期,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故选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应是满天星斗,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安徽,故排除B项;材料仅在讲述磨盘山遗址的时间跨度,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故排除C项;磨盘山遗址是皖南地区的代表性遗址,不能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貌,故排除D项。
2.C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刘邦允许民间铸钱,以致汉文帝时地方诸侯富比天子,汉武帝时禁止地方铸钱以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汉朝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故选C项;A项只符合刘邦时期的局势,故排除A项;B项只符合汉武帝时期的局势,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政策只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之一,D项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
排除D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天下观,是历代国家治理的追求目标,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D项;材料主题是对大一统内涵的解释,不是阐述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故排除A项;国家分裂时期,社会仍然在发展进步,故排除B项;C项表述明显错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统一,故排除C项。
4.A 【解析】提取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农学、历法等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领域,故选A项;中国古代科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故排除B、C两项;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缺少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意识,故排除D项。
5.D 【解析】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黑化中国传统文化,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的这些论述意在激发国人民族自豪感,奋起抗日,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项;引导国人学习历史不是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目的,故排除A项;钱穆是在肯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反思,故排除B项;钱穆不是在批评青年不懂国史,而是号召青年抗日救亡,故排除C项。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厘金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征收的税种,1851―1875年,厘金不断增长,势必加剧阶级矛盾,关税增加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辟,外国来华商品增多,反映了列强侵华加深,这些都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清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资金较为缺乏,故排除D项。
7.C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这表明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故选C项;邹容在《革命军》中谈的是革命思想而不是维新思想,故排除A项;“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故排除D项。
8.B 【解析】此图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B项;国民大革命、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7年,与图片时间不符,故排除A、C两项;此图显示的时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充治,并非抗击外来侵略,故排除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78年中国工业基础较弱,农业农村支持工业城市发展,1978―2005年中国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但工业竞争力不强,农村继续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助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发展,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十一五”期间的信息,故排除A项;乡镇企业仅在农村,不能改善整个国家工业布局,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农村贫困还未全面消除,故排除D项。
10.A 【解析】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题干材料中人民币国际份额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力增强,故选A项;IMF货币篮子的市场份额中,人民币权重增加,就预示着有的货币权重减少,反映不出经济全球化发展,故排除B项;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国家对外交往开展,而不是取决于对外交往,何况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也是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故排除C项;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演进,但多级格局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11.B 【解析】据图可知,古代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或大江大河流域,都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故选B项;古代文明起源于不同地域,从世界来看具有多样性,而非一体,故排除A项;古代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无法比较各地域文明的优劣,故排除C项;古代印度文明受到古代西亚文明的影响,并非独立发展,故排除D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市民法和万民法所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但法律都应遵循“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精神,故选C项;市民法和万民法不是先后关系,而是适用的群体不同,故排除A项;市民法适用于本民族而不是帝国境内所有居民,故排除B项;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而不是整个欧洲的国际法,故排除D项。
13.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推动英国棉纱迅速主宰世界市场,故选A项;民众喜爱、议会法令、殖民侵略与掠夺都是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英国成为棉花帝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C、D三项。
1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的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基础,故“这场革命”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故选B项;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建立的荷兰,是建立在商业资本基础上的,且影响有限,故排除A项;德意志的王朝统一战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对整个欧洲没有如材料所说的那种影响力,故排除C、D两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不自觉中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排除A项;马克思在此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当时是先进的、不可阻挡的,并非强调亚洲落后于欧洲,故排除B项;列强殖民统治主观上是掠夺,剥削只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这种进步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故排除C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反映了本国经济发展的程度,故选B项;第三产业是在农业、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排除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第三产业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失衡,故排除C项;材料是就业人口比重表,并非经济总量的比较,不能得出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D项。
17.(1)进步性:地圆学说已经盛行。(2分)
作者:利玛窦。(2分)
动机:传播天主教。(2分,如果答传播基督教给1分)
(2)说明: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思想不断解放。(2分)
背景:宗教改革新旧思想交锋,导致天主教传教士来华;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会合;早期殖民扩张推动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绘图技术进步。(答1点得2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7分)
(3)被斥原因:理学走向僵化保守,不通世变;封建专制强化,士大夫官员唯上是从、因循守旧;封建自然经济分散、保守等弊端显现,束缚生产力发展;自认天朝上国,闭目塞聪,盲目自大。(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
发展走向:中国不思变通,在封建社会中逐渐沉沦;(2分)西欧竞争中求变,资本主义兴起发展。(2分)
18.示例
主题:要把握世界潮流和大势,顺势而为(或察势、趋势、驭势等意思相近即可,照抄原文不给分)
阐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掠夺更多商品、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料产地,发动一次次侵华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从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近代一代代仁人志士吹响救亡图存的号角,从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到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辛亥革命;从陈独秀、李大钊“民主科学”,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抗战、建立新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顺势而为,驭势而动,成就伟大之中国。
总之,中国近代史就是救亡图存的抗争史、探索史,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启航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奠定雄厚基础。
(或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变革图强,反侵略求民主,民族危机革古鼎新,甲午战败维新变法,日本侵华全民族抗战,改革开放等等角度阐释亦可)
评分标准:
(1)主题+结论(3分)
主题明确,结论正确,得3分。
主题不明确,但有正确结论1分。
主题不明确,但结论错误或没有举措得0分。
(2)表述、逻辑(2分)
表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得2分。
表述、逻辑清晰,层次较分明得1分。
表述、逻辑不清晰,层次混乱得0分。
(3)史实(7分)
一条史实得2分,两条史实得4分,三条史实得7分。
19.(1)趋势:政治上,世界多极化发展;(2分)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分)
原因: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发展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使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体系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不同做法:一种是逆全球化,搞“小圈子”,打贸易战;搞“脱钩”做法,泛用制裁,实行贸易保护。另一种是以诚相待、合作共赢,引导全球化走向均衡、普惠;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每点2分,共7分,照抄原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