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0: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山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楚语》中,观射父给楚昭王讲过著名的帝颛顼实施宗教改革的故事:颛顼命南正重管理通天之事,火正黎管理世俗之事,使得两类事务不再杂糅,杜绝了家家都可以与神灵沟通的混乱局面,垄断了宗教权力,被称作“绝地天通”。据此可推测
A.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融合 B.颛顼实现政教权力分离
C.早期文明注重宗教事务 D.中华文明起源得到实证
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通知周襄王参加。孔子编修的《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一种以打猎为主的隆重礼仪)于河阳”。孔子此举旨在
A.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 B.坚持史官如实记述的职责
C.发挥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D.反对晋文公破坏宗法礼仪
3.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通过利禄之途吸引和激励人们按照儒家道德理念改变行为模式;通过循吏教化地方民众,在民间制度化传播和实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以政府荣誉和物质奖励的方式表彰孝悌、忠义、贞节等行为。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应对社会伦理和道德危机
C.推动社会经济实现恢复 D.改变法家主导的治国模式
4.隋唐以中原为核心,形成了东亚世界格局的新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不断受到突厥等族群的侵扰,但周边邻族纷纷内附,迁徙到中原聚居,甚至波斯、粟特、印度、朝鲜、日本及越南等国的人也到中原定居。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农耕经济繁荣发展 D.中华文明的包容汇聚
5.宋初以来的防弊之政为士大夫集团的活跃创造了条件,而在崇文政策影响下不杀大臣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宋朝“家法”,“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口号得以逐步落到实处,但封建王朝在治理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政见不同的官僚群体。这表明
A.皇权受到了有效制衡 B.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
C.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君民共治的政治理想
6.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府农税4.92万两,手工业税5040两,商税2.83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定府征丁条粮银4.53万两,盐税5.17万两,茶税3868两,工商杂税213两。材料可以佐证这一时期
A.经济政策根本转变 B.对外经济贸易发达
C.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经济税收结构变化
7.《清鉴辑览》中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A.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B.对政治民主化做了探索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
8.毛泽东在1917年指出:“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很多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而自1921年起,在中共文献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新的理论不断结合,这说明当时
A.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B.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改造
C.西方文化弊端暴露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9.下图为1921年《解放画报》刊登的画作,描绘了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刻有经济二字的石柱旁,她一旁放置了写有“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词为“打器在她旁边,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该漫画的主旨是
A.近代教育实现妇女经济独立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新文化运动推动女性的思想解放 D.经济发展有益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10.1949—1957年,是中国人口迁移极为活跃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全国总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24%,而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8.08%,这使得我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从1949年的10.6%迅速提高到1957年15.4%。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加速城市建设 B.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
C.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进行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推行
1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枯燥的数学术语随着陈景润的故事传播到神州大地,它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以后做什么”时,都会响亮地回答:“当科学家!”。这有利于
A.全面推动改革开放事业 B.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
C.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 D.凝心聚力开展现代化建设
12.下表中是世界各地对于“龙”形象的认识
古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 希腊 中国
一切水的化身、美好与邪恶并存 万物的创造者 制造天地的神 凶恶的怪物、宝物的守护者 权力和威严、智慧和吉祥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世界古代文化以宗教为主 B.都认为“龙”是万物创造者
C.世界文化具有多样化色彩 D.文化认知受其自然条件影响
13.希腊与波斯长达两个世纪抗衡的结果,是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世界的建立,希腊文明渗透到中亚和印度。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希腊化文明的遗产扩散到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A.多元地域文明的交流 B.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C.农耕文明的广泛传播 D.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
14.埃及学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学科,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催生的产物。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等人破译了象形文字,埃及学诞生。此后,英、法、普鲁士等国收集埃及文物、争夺考古发掘特权。1922年埃及独立,埃及学的本土化获得发展。埃及学的本土化
A.增强了埃及人的文化自信 B.实现了现代埃及的民族独立
C.全面摆脱了西方史学语境 D.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15.英国泰特美术馆一改其他美术馆主要展藏西欧美术作品的做法,长期致力于收藏与展出整个大不列颠艺术家的作品。从19世纪末建馆至二战前,其常设展中展出作品以描绘英国本土风景的数量最多,占据半数以上的份额。据此推断,泰特美术馆的意图是
A.应对冷战意识形态对抗 B.为未来反法西斯战争作准备
C.强化国民国家民族意识 D.消减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性
16.二战后全球难民人数屡创新高,2022年有一亿人被迫离开家园,近1/3沦为难民,其中难民人数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是乌克兰和叙利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格兰迪称,这是“一个本不该创下的记录”。这反映了
A.内乱动荡是难民问题主要因素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C.反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D.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束手无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诸子学派,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汉唐时期,尽管中国文化系统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却没有成为“四不像”,仍然是充分昭显中华元素的民族文化,这种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奠基时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解释中华文化的“变异性”和“稳定性”。(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著,孟丽译《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二
随着全球贸易蓬勃发展,中国茶叶全面进入欧洲饮食版图,“下午茶”成为许多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茶馆在西欧城镇中不断涌现,构成公共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茶叶带来的中英两国贸易巨额逆差,勾勒了旧世界格局的不稳定结构,成为英国发起鸦片贸易和侵华战争的伏笔。
——据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在英国广受欢迎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阶段 主题 时代强音
1840—1912年:萌芽 以体救国 严复:“身体逸则弱,劳则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气强健者不为功”。
1912—1949年:觉醒 以体卫国 徐一冰:“卫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
1949—1978年:站起来 以体立国 毛泽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978—2012年:富起来 以体报国 江泽民:“发展体育,振兴中华”。
2012—至今:强起来 以体强国 习近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上述材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5年,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说:“现今文明东渐风潮之际,中国和朝鲜无论如何无法维持其独立,其国土必为文明诸国分割。日本莫如脱其伍而与西洋文明之国共进共退,随从西洋人对其(中国、朝鲜)办法处置”。
日本文化中存在着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残酷无情”的传统本可以在吸收先进文明过程中逐渐淡化,但日本政府却予以强化,并将这种绝情演绎为“无毒不丈夫”的美德。佛教中的劝善戒恶、儒学中的“仁”、西方文明中的博爱都被彻底抛弃,而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糟粕——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倡导的弱肉强食却奉为圭臬。
——摘编自马克篧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日本从“中学”转向“洋学”的过程。(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重构。(9分)
乐山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D B D B B D C D C A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原因:儒家学派与元典著作已经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发展;百家争鸣形成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内涵逐步形成;社会转型促进文化异彩纷呈。(一点2分,三点6分)
(2)变异性:中华传统文化主流内涵不断丰富;隋唐三教合流;宋明制度变革下儒学融合佛道教,理学产生发展等。中华物质文化更加多元:小麦、占城稻等粮食作物引进改变物种与饮食结构;先进制糖技术传入等。(一点2分,两点4分)
稳定性:儒学积极入世思想;“士”的“人本”观念;儒家核心伦理和道德准则;衣食住行等世俗生活总体稳定。(一点2分,两点4分)
18.(14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中国茶叶大量销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精英的示范效应;英国茶叶广告的推动作用;咖啡馆提供了饮茶场所;英国“下午茶”习俗逐渐形成。(一点2分,三点6分)
(2)影响:经济方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加速对外贸易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财富积累;
文化方面: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创作;
社会方面:促进女性解放;推动了欧洲社会阶层重构;
生活方面:有利于生活民主化;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一个角度任答一点,每点2分,共8分)
19.(12分)
【示例一】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潮将体育视为“救国之技”,推动了体育事业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体育救国之路注定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成为改善国家关系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乒乓外交改善中美关系,开启对外交往新篇章。世纪之交,通过举办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形象,不断推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分)
综上所述,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3分)
【示例二】
近代中国,国运多艰,一些心怀国家的知识分子将体育提升到救国、卫国的高度,欲通过发展体育事业为民族独立找到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提振民族的高度诠释体育的重要意义,将体育视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路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从国家立场出发,明确将体育作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彰显了浓厚的家国情。(9分)
总之,体育事业不是孤立的,它蕴含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与民族的家国情怀,既引领着体育事业发展,更深深润化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感。(3分)
(其他可供思考的方向:体育与时代发展;体育事业的民生观;体育事业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等)
20.(12分)
(1)历程: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到全方位移植西方文化。(3分)
(2)评析:明治维新是日本文化重构的关键节点,它使日本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并崛起为东亚强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3分)在文化重构中,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错误地将不良文化传承下来,造成国民性的扭曲。(3分)日本文化重构放弃了既有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大量糟粕,强化了军事性,军国主义色彩愈发突出,最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