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手指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手指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20: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手指》
一、教材分析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可以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语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储备。为此,课前我们设计了一份自主学习单,从读书、词语到文本的理解和表达的领会等都做了一定涉及,然后让学生据此自己学习、研读、思考,做初步的探索。随后的课上我们对词语只做了认读和交流,未在过多干涉。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学生都能给以正确解读,但一部分孩子在理解词语上还是依赖工具书的多,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的少,也就是说还未完全达到课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手指》一课脉络清晰,到了五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已较强,很清晰地能捋出课文的脉络,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纳,课堂上只需交流以小标题形式整理成板书即可。对于课文内容重点五指的不同特点和启示,大部分学生已能较为准确地找出,精炼的概括,对于最后一段的启示学生能在交流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认识。这也符合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对于总结本课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根据五年的学习积累,对于文中运用的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较好,并能感受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但对比《白鹅》一课,体会作者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有一定难度。也就是说学生对比阅读,总结学习的能力还不行,平时运用这种方法的机会还较少,缺乏锻炼。对于抑扬结合的表达方法,学生是初次接触,但掌握并不难,对今后的写作有一定帮助。
三、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姿态和性格,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作者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漫画有《子恺画全集》。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和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及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同被司马长风列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铮铮有声”的散文名著,在我看来,如果用相声大师作比的话,我觉得钱锺书像侯宝林,作品文雅华丽,擅长文人学者式的挥洒;而丰子恺像马三立,作品则通俗质朴,注重平民心态和生活风情的刻画。丰子恺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方面是一个“虚伪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他的文章正是这“二重人格的苦闷象征。”但总体说来,丰子恺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性格则略占上风,礼赞儿童的创作占主导。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1.直接抒情,篇末点题你看,这篇课文在文章结尾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悟,虽然直白,却也给我们以启示和回味。其实表达感悟的方法很多,像《桃花心木》是在——(引导学生说文中直接表达),而《匆匆》和《顶碗少年》虽未直接表达,却也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同样使人受到启迪。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使用这些表达感悟的方法。 2.结合《白鹅》,总结丰子恺散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1)语言风趣幽默师:这是我们第二次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你还记得他笔下的那只白鹅么?(出示图4片)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谈。师:高傲的鹅老爷叫声严肃郑重,步调从容不迫,吃饭三眼一板。这可爱的白鹅让我们忍俊不禁,作者的语言是多么幽默风趣啊。哎,同学们,你们再快速浏览一下《手指》,看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结合句子谈。师:你能把这种风趣读出来吗?生读,读不到位,教师范读介入。小结:这篇文章依然沿袭了丰子恺先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幽默风趣,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啊。(贴板书:风趣幽默)除此之外,你们还发现这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修辞手法A.拟人:师:文章哪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能结合句子来谈吗?(落到作用上)还有哪里运用了拟人?小结:本文通篇运用拟人,一个“他”将拟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五指各自的特点,读起来充满情趣且令人印象深刻。这又让我们想起了《白鹅》一课,拟人句也是随处可见,这恐怕也是丰子恺先生语言表达上的又一个特点吧。(贴板书:运用拟人)B.比喻:C.排比: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表达了内心的赞美之情。D.设问: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3)欲扬先抑师:这一课在表达上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作者在写大拇指的特点时,先讲了——(生答:短处,矮而胖,大而肥),一个“但......却......”转而开始介绍大拇指的——(生答:长处、优点)。那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了,作者在这儿到底是为了突出大拇指的优点还是不足?说说你的观点。指答(一篇幅,二内容),也就是说作者先写大拇指的短处,贬低它,是为了突出它的长处,褒奖它。这种写法叫做——先抑后扬。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还有哪一处手指的描写也是运用了这种写法。5 师:同样,作者在讲中指时先夸它地位优、相貌堂皇,再讲它的不出力,只略为扶衬,这种写法叫做——(生答:先扬后抑)小结:哦,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还采用抑扬结合的写法,(指板书)你们看,无论是语言风趣幽默,还是运用拟人,抑扬结合,处处匠心独运,彰显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师:同学们,坚韧不拔的苍松,傲雪开放的梅花,以及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那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我们要学会仔细地观察生活并勤于思考,像丰子恺先生那样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思维延伸 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模仿《手指》的写法写一写你身边使自己有所感触的事物,写清楚事物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依据这一要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使其在把握主要内容方面能一步到位。考虑到课文文字浅显,估计学生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因而长文短教,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表格的形式在屏幕上一一出示五根手指的短处和长处,把文本的重点问题简单化、明朗化。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自由交流探讨,对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由此观之,略读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借助旧知,领会表达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辨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这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即关注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五根手指的特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容易把握,因而将本课重难点放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方面。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丰子恺,四年级时学生们已经学过他的另一篇课文《白鹅》,因而在教学中先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回顾品味作者的“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随即过渡到本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子恺先生散文语言风趣幽默的风格。另外,通过对比阅读,进而总结出丰子恺散文运用拟人、抑扬结合、结尾抒怀等表达特点。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表达,在课后练笔中尝试运用,由有意的模仿到个性化的创新,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亦体现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优势互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