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四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四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14: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古诗《题西林壁》简要分析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于庐山西林寺墙壁上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描绘庐山从不同角度观看时的不同形态,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看问题应全面、客观,避免主观片面性。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魅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诗句背后的哲理。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哲思,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心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庐山美景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达的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呢?当你站在山顶或山脚下看山时,山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看看他是怎么描写庐山的,并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
二、初读感知
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题西林壁》,注意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学生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
三、理解诗意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侧着看却成了一座山峰。
师:很好!那“远近高低各不同”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都不相同。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庐山什么样的特点?
生: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去,形状各不相同,非常多变。
师:是的,那接下来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生: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
师:这里的“真面目”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身在庐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的全貌或真实面貌。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所以无法看清它的全貌。
师:非常棒!这两句诗其实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看问题要全面、客观,不能片面。就像我们看庐山一样,只有跳出庐山,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四、深入赏析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正站在庐山脚下、山腰或山顶,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闭眼想象)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想象?(学生分享)
师:通过想象,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中描绘的庐山美景及蕴含的哲理。那么,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比如看问题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学生讨论分享)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苏轼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画来表达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创作)
六、总结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题西林壁》中的美景,还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一哲理看问题更全面、更客观。
生:谢谢老师!
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西林壁》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与哲理。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1. 互动与参与:通过对话式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内容。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当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哲理引导:在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时,我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能够较好地领悟哲理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也意识到,对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一哲理可能仍有一定难度,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和解释。
3. 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旨在将所学的哲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哲理的理解。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未来在设计拓展任务时,应更加注重任务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时间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然而,由于课堂讨论的不可预测性,有时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均的情况。未来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教学时间,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
5. 综合评价:整体而言,本次《题西林壁》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理解诗意、领悟哲理、拓展创作等方面都有所收获。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