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年高二下学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文士田子方(宫廷新贵)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儒家强调教化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3.《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4.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右图)。当时这一设置( )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B.削弱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D.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管辖控制
5.《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刘邦皇后吕雉临朝称当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 )
A.厉行盐铁专卖,重视农业生产 B.颁布推恩令,国家统一稳定
C.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 D.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
6.西汉海昏侯墓(汉武帝之孙刘贺)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从墓中发掘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墓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记载着心学的思想精髓
7.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紊乱,乡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实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人才的控制
C.导致了曹魏政治的清明 D.在当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北方( )
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 B.少数民族成为主体
C.饮食结构彻底改变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9.唐代明确提出了“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生产指导原则。从《杂说》中可以看到唐人“少好”的基本做法是:仔细规划、多种经营、精耕细作、多种多收。这说明唐代( )
A.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B.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C.集体劳动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D.农业生产呈现集约经营特点
10.北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 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1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安危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2.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八年(1443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乐清县(属浙江)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据此可知明朝( )
A.“海禁”加剧了倭寇之乱 B.“海禁”阻碍了中外贸易
C.“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患仅发生在浙江、福建
13.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
A.闭关锁国阻碍对外交往 B.西学东渐利于开阔视野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师夷长技思想逐渐兴起
14.佣书是我国古代贫困知识分子受雇为官府、私人、寺观、书商等进行抄写活动而获取报酬的行为。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南北朝,繁荣于隋唐,自宋以来有所衰退,但仍继续存在。由此可推知,佣书业( )
A.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B.较早出现新型生产关系
C.有利于文化薪火相传 D.促进了中国印刷术革新
15.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大一统”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其中,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这主要表现在每个民族都在执著地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增进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14世纪初,资本主义刚刚在西欧萌芽,他们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与封建领主作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他们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和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强大的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构建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这种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原生型态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到秦朝“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这一观点 (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1世纪 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 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 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 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新兴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国内他们积极宣传欧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呼吁以“分散主义”为原则进行田园城市建设;模仿西方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住宅区;对城市私人房屋规划从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关注城市的社会功能,主张发展公共娱乐功能空间;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去实现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摘编自何刚《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都城在城市布局上有何不同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世界文化是不同区域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多样性是其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对任何国家来说,文化传统不仅对一国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塑造出与其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特征。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文化的多样性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过“强势”文化试图以自己为标准改造“弱势”文化的挑战,而且对“弱势”文化来说,这种挑战在当代来势迅猛的全球化大潮下显得更为严峻,但任何将自己的文化定于一尊的做法都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相悖,必将受到抵制而无法得逞。文化多元并存与共同发展是世界的福音,它们之间通过交流而达到相互融合是人类文明具有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
——王晓德《试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