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0: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亚述
2.右图为约在公元前550年制作的描绘斯巴达人狩猎场面的彩绘。斯巴达人把狩猎当作一种训练,以提高作战技巧和进攻意识。这反映出斯巴达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注重对外扩张 B.推行公民政治 C.强化合作意识 D.具有尚武精神
3.12世纪,西欧物价和生活费用逐渐上涨,货币地租逐渐在西欧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物价不断上涨但地租依然固定的情况下,领主在经济上越来越吃亏。这导致( )
A.教会权威膨胀 B.农民实力壮大 C.资产阶级发展 D.王权日益扩大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拉拢小贵族组成“特辖军团”,成为与大贵族割据势力斗争的得力工具。这一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B.俄国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进一步完善了封君封臣制
5.下图中的信息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时间:5—15世纪 国家: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新罗 越南 内容:伊斯兰教 印度数字 中国造纸术 大化改新
A.奴隶制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B.中古亚洲的多元文明
C.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D.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
6.下列关于古代美洲三大文明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 B.三大文明间的联系密切
C.都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D.都由于内部纷争而衰亡
7.下图所示是《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一书的部分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十章 英法继续探寻西北通道和发现北美 第一节 德雷克环球航行 第二节 对加拿大北极群戴维斯海峡和哈德逊湾的发现 第四节 17世纪上半叶法国人发现大湖区和北美腹地
A.葡西两国的航海优势 B.英法对新航路的探索
C.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D.全球航海竞争的激烈
8.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年间,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白银,然而这些白银大多流向了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殖民战争耗费了财力 B.欧洲市场对白银需求不大
C.东西方贸易的不平衡 D.工业制品在中国没有市场
9.马克思在评论某欧洲事件时说:“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该事件( )
A.促进了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B.解放被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C.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10.英国议会1701年1月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未经许可不可出国;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完全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
C.国王从此无权任免议员和官员 D.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11.1861年,俄国颁布解放法令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革,农奴解放成为自由农民体,但土地分配仍然存在不公,大片土地归地主所有。这说明当时俄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 )
A.贵族地主的权力加强 B.中产阶级的崛起
C.社会等级制度的消失 D.农奴身份的变化
12.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并非单纯的技术变革,它更多的是市场需求驱动下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的重塑。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工业革命引发了多元的影响 B.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前提
C.工业革命不是一场技术变革 D.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3.巴黎公社“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除了接受群众监督之外,还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随时撤换”。这体现出巴黎公社的特征是( )
A.选举流程规范合理 B.人民居于主体地位
C.典型社会主义国家 D.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14.19世纪末,英国《笨拙》杂志刊登了一幅名为《我的、都是我的》漫画(右图),图中描绘了英国开普殖民地议会议员塞西尔·罗德斯手拿电报线,脚踩非洲大地的形象,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欧美主导下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美化形象掩盖英国侵略的本质
C.非洲的民族意识觉醒历程受阻 D.英国凭技术优势意图瓜分非洲
15.19世纪中期,伊朗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建立高等学校,聘请欧洲教师教授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政治和思想文化,向西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准许创办报纸等。这些措施( )
A.扩大了伊朗的外贸市场 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实现伊朗的民族独立
16.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巴尔干半岛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而这个“火药桶”的矛盾焦点为( )
A.民族独立 B.宗教冲突 C.历史仇恨 D.水源争夺
17.某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时指出,“这种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列属于这一“发展模式”的经济举措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建立苏维埃政权
18.1942年,甘地通过《哈里真》刊物组织“退出印度”运动,他持续不断地在该报上发表文章,引导舆论,“人们购买《哈里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得到规范其日常行为的指导。”甘地的做法( )
A.有利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 B.激发了各阶层的抗英积极性
C.有助于提高普通百姓的道德水平 D.拉开了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19.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后不久,26个在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上不尽相同的国家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于是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这份文件的名称是( )
A.《联合国宪章》 B.《波茨坦公告》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20.1947年9月,苏联、南斯拉夫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召开会议,提出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的理论,并决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及交流经验,并在必要时协调各党行动。该组织的成立( )
A.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 B.扩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
C.导致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D.是基于美苏冷战的战略选择
21.20世纪40—70年代,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间阶层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自由主义的发展 D.社会运动的推动
2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后果 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
C.计划经济体制未被突破 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
23.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下列属于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的是( )
A.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经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
24.1978年12月,美国某饮品公司开始在中国主要城市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至2017年,该公司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中国市场的贡献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极大,而且还在日益增长。上述材料体现出( )
A.中美贸易始终良性发展 B.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举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发展 D.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5分,29题10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早的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越大。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与农业最初的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不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文明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8分)
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肯定了人性的自主性,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消除了大量的宗教教条和思想教条。文艺复兴肯定了人性的能动性,从而肯定了人类通过理性的方式探究自然的能力。文艺复兴对人的自由的肯定,从根本上激发了近代艺术家和科学家探究自然的能力。
因此,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它不仅有力地激发了近代艺术的兴起,还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摘编自郝苑、孟建伟《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论文艺复兴对科学复兴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7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只有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各方一起努力,才能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共克时艰,共创未来。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一个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努力。(6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B C B C B C C D D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C A C D B C B D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5分,29题10分,共50分。
26.(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并立;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相互渗透,交流交融;以己为主,保持民族特色。(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
(2)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形态的区别;本土文明的长期影响;战争与征服促进文明的交流;经济文化的交流。(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意思相近,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共8分)
27.(1)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性;强调理性思考。(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每点1分,共3分)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28.(1)因素: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2)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2分)因素:凡尔赛体系不合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3分)
(3)积极影响:在整体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29.(1)背景:人类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影响世界和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挑战;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每点2分,任答两点,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4分)
(2)评价: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努力,符合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求和平、促发展的美好愿望;我国为构建国际新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力量;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每点2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
注:主观题答案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最高分不得超过本小题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