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梳理《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中的女性现象,对考察《红楼梦》的女性观念,或许大有裨益。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是作家随意驱使的工具。首先是男人进行政治较量的工具,如貂蝉一个十几岁的歌伎,没有从事间谍工作的经验,却把三个政治人物玩于股掌之上。这一形象与寻常本真的“人”相去甚远。其次还是作家张扬正统思想和节烈观念的工具。糜夫人为保全阿斗,投井而死;刘谌之妻誓不降魏,立志殉国……作家弘扬节烈女子的初衷一以贯之。
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可称为镜花水月型的女性。她们是不得志的文人才子的自我慰藉与精神补偿。《好逑传》等小说中的女性尤具典范性。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德风貌尽善尽美,是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
而读红楼女子,方有一种发生了“革命”的感受。《红楼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女性世界。这是《红楼梦》女性观中最有价值的亮点。
红楼女子,各美其美,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都在绽放异彩。然而,这种美不追求“集大成”,绝不集于一人一身;而且美是有分寸的,不追求绝伦超群。红楼女子又是各有其陋的。脂批①云:“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地透露了出来。总而言之,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
材料二:
以往某些古典主义作品在不同人物的性格对照中,往往发生过度倾斜现象。过度倾斜把性格推向极端化和片面化,以至人工夸大自己设计的理想人物,人工丑化自己设计的反面人物,使人物的性格对照变成神明与魔鬼的对照。茅盾认为,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方面由于作者的理智认为‘应当如此’而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理想的性格”,“古典主义者又是唯理性的信徒,所以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物就不能不是克制着感情的性格坚强的人”,但却不是“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遇见的人”。按照“应当如此”主观地进行性格对照,使一方理想化,一方漫画化,双方的性格似乎极端鲜明,但这种鲜明只是主题观念的化身。人物形象的外部世界似乎鲜明之极,而内心世界却极其苍白。
高级的性格对照方式,应是复杂性格之间的对照,是保持对照双方性格丰富性的对照。双方性格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丰富的性格实体,彼此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他们的对照,是人与人的对照,是真实的人之间的对照,而不是人与鬼的对照,或人与神的对照,更不是鬼与神的对照。
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形成的性格对照方式,正是高级的性格对照方式。蒋和森说,钗黛呈现着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气质。一个重理智,一个重感情;一个随分从时,一个孤高自许;一个是深含的,但容易流于做作,一个是率真的,但容易失之任性。《红楼梦》问世以来,钗黛总是引起人们热烈的谈论。这正缘于钗黛是“两种难以调和的美”。这两种美,都带有难以用概念语言加以确定的无限丰富的性格内涵。钗黛互相对映,而彼此性格都非常丰富动人,各尽其妙。因此令人争论不休。当然,性格对照可以有重心,在钗黛的对照中,可以说,黛玉是重心。但重心必须以性格丰富为前提。否则,一方将成为另一方的消极陪衬和奴仆。
(摘编自刘再复《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
材料三:
曹雪芹深恶那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的“佳人才子等书”。可知他自己必不如此。《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需要的。正如茅盾所作的比喻“按头制帽”,作者不仅要代一群富有才情的儿女赋诗填词,还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互不相犯。作者在摹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
《红楼梦》以诗词曲赋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命运,更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的回目直接点明是“谶语”。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给人宿命、神秘主义的感觉,但从小说艺术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恰恰证明曹公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注】脂批,指以脂砚斋为代表的评点者对小说《红楼梦》的批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带有工具性的女性形象,还是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呈现的完美女性,均难以称作“寻常而本真的人”。
B.相较于《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红楼一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女子的美丽,这是它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超越前人的主要原因。
C.为避免性格对照沦为“神明与魔鬼”的对照,作家应保证陪衬的双方地位均等,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
D.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红楼梦》的作者会考虑人物的为人行事和身世经历,拟写符合人物个性的诗词曲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考察《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研究者以其他典型作品作为比较的参照系。这启示:比较阅读,有时对研习作品颇有助益。
B.鲁迅刻画祥林嫂,既揭露其愚昧守旧的一面,也表现其淳朴勤劳的优点,瑕瑜俱见。其塑造人物的理念与材料一观点较为契合。
C.在设计人物的性格对照时,过度夸大或丑化某一方,易使塑造出的形象成为与“真实的人”有别的“神明”或“魔鬼”。
D.《红楼梦》诗谶式的表现方法,既具体昭示出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走向,也使作品结构完整严密,彰显曹公写作技法的巧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贾环胸无点墨,他所作的谜语诗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B.《红楼梦曲 分骨肉》中的“奴去也,莫牵连”一句,摹拟探春离别亲人之辞。脂批称此句“探卿声口如闻”。
C.首回绝句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D.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的“两地生孤木”,指“桂”字。全句预示香菱被夏金桂迫害而死。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对原文词语的解读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选项 词语 词义 文本内涵
A 驱使 差遣、役使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是作家笔下的工具人
B 镜花水月 十分美丽,但虚幻 喻指才子佳人小说中美好而脆弱易逝的女性形象
C 奴仆 服侍主人的人 性格对照的某一方纯粹是为了陪衬对方而存在
D 按头制帽 按照头颅形态制作帽子 替人物拟写的诗词曲赋需契合不同个体的独特个性
5.小明同学在阅读完《红楼梦》后,准备创作一篇小说。请依据材料,为其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合理策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比如说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凭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地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 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安静、悠远、浑厚,他于地坛的安静中寻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B.在史铁生看来,写作的零度便是生命的起点,写作的源泉来自于生命固有的疑难,是一个人灵魂的诉说。
C.“写作的零度”启发人们应该抵御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远离缤纷错乱的现实,避免陷入迷茫和荒诞之中。
D.史铁生于地坛的安静中感悟生命的归属,虽已不在地坛,但心安处是地坛,地坛便是“我”心灵的栖身之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为起点,将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安静、零度对生命的重要性。
B.第二段描绘了残墙断壁、暮鸦、雨燕等自然之景,其用意与《我与地坛》开头描写地坛残破荒凉的景物相同。
C.作者列举罗伯·格里叶、贝克特的作品,肯定了荒诞的价值,认为他们“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回归了“零度”。
D.“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句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同时以极具哲理的语言强调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8.作者提及“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班级学习小组将开展“独抒性灵,思考生命”的文学讨论会。请结合文本,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抒发情感与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拟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注],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也。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注】甃:音读zhòu,意为砖砌的井壁。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如此A一里B得一庵C僧D印我E他出F不能登其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本义是登上,文中是“冒”的意思,和“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乘”字词义不同。
B.丁未,干支纪法中的序号之一。古人把干支搭配用于纪序,可以纪年,如2024年为甲辰年,也可以纪日,如文中此处。
C.为,文中“溪为之束” “为古楼坳”以及“为人迂讷”(《促织》)三句中的“为”字用法不同、意思不同。
D.郁,文中指草木繁盛,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中的“郁”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泰山记》中,作者连用五个动词写自己的行进路线,清晰简练,跌宕起伏。其中,“乘风雪”既点明出发的天气,也与下文写雪景相呼应。
B.《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泰山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居雾若带,雪景如画,又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盛景。
C.《游黄山日记》中作者到温泉里洗澡时不忘对黄山温泉的周围作环境描写,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到了泉水的特征,特意强调了泉水有一股清香的气味。
D.《游黄山日记》中里程数词和游历动词数量较多,但不是很确切。这可以作为《徐霞客游记》“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闷,非有意于描摹点缀”的佐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一溪,涉之甚难。
14.同是在游记散文中写雪,《登泰山记》中对雪作了详细描写,而《游黄山日记》则不同。请简述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①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②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朱熹: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诗人。
②蒙冲:也作艨艟或艨衝,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诗描绘水塘倒映天光云影、江水浮起蒙冲巨舰的景象,实则是借助形象说理。
B.朱诗以“源头活水”说理,于诗“活水源流”加以化用,阐述的道理是一致的。
C.于诗颔联刻画诗人专心致志的情态,强调书本知识可以荡涤心胸,使人心无杂念。
D.于诗尾联认为书中有美丽的春景,赞扬那些在书中寻芳赏景、寻求别样乐趣的人。
16.荀子《劝学》和朱熹《观书有感》都提及“船”,借以阐述读书学习之道,两者观点有何差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在李白笔下是使者式的载体,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是“ , ”。
(2)三思而后行方不后悔,这样的坚持才有为人处世的意义。盘庚“不为怨者故”而继续迁都的行为得到王安石认可正是因为“ , ”。(《答司马谏议书》)
(3)“古道外的枯藤,葬送了多少青春”,谭炜星的歌曲《楼兰》描写了一段凄恻的爱情,但在古典诗歌中,楼兰多是一个建功于征戍的象征,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 A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比如隐私保护、道德伦理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 B 。①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②旨在监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目的,③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④在这个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⑤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努力,确保AI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一致。⑥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对AI技术的理解,⑦培养负责任的AI使用习惯,并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法律和伦理框架方面,为了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使用,国家间应合作制定全球性的AI伦理和法律标准,找到平衡创新与风险的有效方法。这样,AI的发展可以真正造福于全人类,而不会成为新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源头。
18.在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个布帘子隔开,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吃饭时就全部挤到外间,紧紧围绕着缝纫机上的一盘菜。房间虽然狭小,但这样的话,炉子烧起来的时候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是晚春吧,外面狂风呼啸,昏天暗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玻璃窗外剧烈晃动,被风刮起的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房子里却温暖平和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滚一滚地波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来一块。至于炉板上烤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黄灿烂,还漂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里的磁带慢慢地转,每首反复听过无数遍的歌的歌词都已经失去自己原先的意思,只剩一片舒适安逸。
我们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那些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多开得热闹的那种,比如酢浆草——那分明就是一种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簇挤了一窗台。
20.下列句子中的“给”和文中加点的“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B.柴进给沧州大尹和牢城管营、差拨写去书信,让他们照顾林冲。
C.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D.统兵打仗最讲究纪律严明。在军营中,酒可是不给喝。
2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词组结构“没……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们准备出发的那几天,我魂不守舍,心里没着没落的。
B.其他人轻捷地进到院子里,然后大门又没声没息地关闭上。
C.这孩子,没大没小的乱说,您看在我的脸上,千万不要介意。
D.这个人没皮没脸,来了一腻就是半天儿,等不出饭来他不走。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炉子烧起来的时候房间会特别暖煦,虽然比较狭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自行车团体比赛中,冲在团队前面抵挡风阻的人叫“破风手”。“破风手”在比赛中冲锋在前,牺牲自己的体力,为负责冲刺的“冲线手”挡风破风,为团队获胜创造有力条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