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父亲、树林和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语言运用:本课有不少优美的语言值得学习、积累并内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动的语句,引导学生摘抄积累,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思维能力:辨析对父亲的判断,感受父亲形象。
审美创造:读好对话,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所以借助对话,读懂对话,寻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才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读好对话,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注结构:第1自然段既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调。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喜欢鸟,而是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突显父亲的形象:父亲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知道鸟何时爱唱歌,何时容易受到伤害。
关注描写: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生动语言的感受。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的连用。教学时既可以关注词语的表达形式,学习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幽深的”“雾蒙蒙的”“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的” “苦苦的”等这些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感受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情意的,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父亲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会读“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2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重点)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2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品题
1.播放各种美丽小鸟的图片。教师谈话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你们经常在哪里看到它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位父亲和树林、小鸟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学生齐读课题。
3.品读课题:引导学生发现《父亲、树林和鸟》这个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请学生猜一猜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再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时间、地点、人物,并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3.梳理故事内容。
(1)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内容,教师明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_____和_____在_______谈论_____。
(3)我们已经梳理了故事内容,你能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既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调。(板书:开门见山 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
1.请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父亲很喜欢鸟,了解树林和鸟的语句。
2.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品读相关句子。
★预设1:学生认为第3、4自然段能说明父亲很喜欢鸟。
出示第3、4自然段原文。
(1)引导学生想象:“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2)学生想象交流。教师播放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说说:树林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1:很大很茂密。
预设2:雾很大,潮湿,看不清。
(3)教师追问: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父亲是如何观察鸟的?
预设: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4)引导学生围绕“林子里有不少鸟”理解这种情况下,父亲依然能够找到鸟的踪迹,说明了父亲对树林和鸟都非常熟悉。
(5)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喃喃着说这句话时的表情、动作,明白这是父亲仔细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板书:具体讲述 看动静 林中有鸟)
(6)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预设2:学生认为第6自然段能说明父亲很喜欢鸟。
出示第6自然段原文: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没见到鸟“茫茫然”的我与确认有鸟“凝神静气”的父亲。
(2)引导学生关注“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教师追问:“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给你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预设:使我感受到父亲已经与树融为一体了,说明了父亲对鸟非常了解。
(3)指名学生演一演“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体会父亲的高大、专注,与树融为一体的情景。(教师相机解释“兀立”的意思。)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这句话。
★预设3:学生认为第8-11自然段说明父亲了解鸟、爱护鸟。
(1)引导学生围绕“鸟味”感受父亲对鸟的了解;从“生怕”感受父亲对鸟的爱护。
(2)教师引导: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从“浓浓的苦苦的”这两个连续的修饰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可见父亲是真正地了解鸟。(板书:闻到鸟的气味)
★预设4:学生认为第12-17自然段说明父亲了解鸟。
出示第12-16自然段中“我”与父亲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对话。
(2)提问:父亲为什么能把情景描述得这么细致入微?(了解鸟)
(3)追问:父亲说“鸟要准备唱歌了”,鸟真的唱歌了吗?
引出第17自然段: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教师总结:父亲对鸟真是太熟悉了。
★预设5:学生认为第18、19自然段说明父亲了解鸟、喜爱鸟。
(1)启发思考:鸟儿唱歌时的心情怎样?这时候的父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第18、19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以及我对父亲此时心情的猜想: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快活”,体会此时鸟儿和父亲愉快、快乐的心情。
(2)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板书:听到鸟叫最快活)
(3)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什么时候最快活。
预设:踢球时、考了好成绩时、春游时。
★预设6:学生认为第20、22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说明父亲了解鸟。出示第20-22自然段原文:
引导学生围绕父亲知道鸟在什么时候“容易被猎人打中”,以及父亲所了解的鸟的习性“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板书:担忧鸟起飞有危险)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合作,练习对话。
(2)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我”的话。
(3)加入提示语、表情朗读。(如,父亲的提示语:喃喃着、轻轻地、肯定地、快活地。“我”的提示语:好奇地、茫茫然地、惊愕地。)
4.教师小结:父亲熟知鸟的生活习性,父亲对鸟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其实那是父亲对鸟的爱,爱得悄无声息,而又如此地深切,就像课文第1自然段所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四、指导书写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鼻”,教师范写。
“自”与“田”要写得宽扁,“田”比“自”稍宽。“丌”的长横最长,竖撇与短竖落笔在同一水平线,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抄写生字3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1.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自主辨析,并和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梳理、指导。
(1)辨析第一条: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①预设:第一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找到课文第1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作为理由。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围绕“一生”“最”,体会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
(2)辨析第二条: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①预设:第二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会找出第3-9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到父亲能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看到鸟的动静;会找出第10-19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到父亲能在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里闻到鸟的气味,还知道鸟要准备歌唱;会找出第20-22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到父亲知道什么时候鸟容易被打中。
②教师小结:父亲带着“我”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看到了鸟的动静,在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里闻到鸟的气味,知道鸟要准备歌唱,甚至知道什么时候鸟容易被打中,父亲对鸟的习性真是了解啊!
(3)辨析第三、四条:父亲很善于观察、父亲热爱自然。
①预设:关于第三个结论。学生会找出第3-9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到父亲能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看到鸟的动静;会找出第10-19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到父亲能在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里闻到鸟的气味,还知道鸟要准备歌唱,说明父亲善于观察。关于第四个结论,学生会找出父亲熟悉鸟的习性的语句和第18、19自然段,说明父亲热爱自然。
②教师小结:父亲喜爱树林和鸟,善于观察,了解鸟的习性,所以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
(4)辨析第五条: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①预设1:有的学生抓住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熟悉的语句,推测父亲现在不是猎人,但可能曾经是个猎人。
预设2:有的学生通过“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推测父亲没有做过猎人,因为他不会去猎杀自己最喜欢的鸟。
②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而且找的理由也很充分。关于父亲是否做过猎人,凭借课文中的信息,并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二、理解课文结尾
提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作者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呢?
总结:因为父亲非常熟悉鸟的习性,又很善于观察,这是当一个优秀猎人的条件。如果父亲是猎人,那么小鸟就会轻易地被杀死。父亲了解鸟却不杀鸟,说明父亲很爱护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三、朗读对话,体会情感,拓展阅读
1.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再体会一下这对父子爱鸟的感情。
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你觉得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预设:父亲是一个喜欢鸟、了解鸟、爱护鸟的人.
教师总结:是的,父亲是一个喜欢鸟、了解鸟、爱护鸟的人。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爱护鸟类。(板书:爱鸟护鸟)
2.小知识。
为什么课文第13、14、15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3.结构梳理、拓展阅读。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3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课教学依据语文要素目标,通过勾画自己认为能说明父亲很喜欢鸟,了解树林和鸟的语句,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从而体会生动的语言,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在品味体会了生动的语言之后,再积累好词好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中既让学生自主学习,又组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