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máng)的暮色中。
B.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fán suì)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shāng zhuó)性的意见。
D.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bì)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凉 竹筒 晶莹 花瓣 充满热情
B.树丛 出嫁 迷茫 打猎 充满朝气
C.红润 屋粱 洁白 漂落 砍树割草
D.饥饿 麂子 简陋 相衬 迷失方向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表明小茅屋里的东西准备得很细心,从侧面表现了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B.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表现了“我”和老余的惊慌失措)
C.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渲染山的险峻难行)
D.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表明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已成为她的自觉行为)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家杨绛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B.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C.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经常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D.读了《紫藤萝瀑布》,我们不仅受到了生命的启发,还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 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6.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都收入《饮冰室合集》。
B. 《陋室铭》的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他人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作者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的自然界梨花,又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贴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梨花姑娘的纯美心灵。
D.《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写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主张,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
7.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面两句话构成一组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书籍犹如一座灯塔,它能指引我们走出人生的迷茫书籍犹如一缕春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灵的阴霾; , 。
8. 名著阅读填空。
《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非常喜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________,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___________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________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9.综合性学习。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班上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你在生活中做了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 请你写出三条。
(2)班上准备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比赛请你写一段演讲词。(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 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竖立)
B.有狱久不决(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
D.将弃官去(离开)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3.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B.“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彭荆风《驿路梨花》)
14、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怎样的特点?
15、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选段中插叙的内容,并说说插叙的作用。
16、揣摩文中A、B两处画线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B.“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7、说说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
送别
童庆炳
①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十九岁的我,要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事先完全没有准备。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北京不但在她的想象中而且在我的想象中简直就像天边一样遥远。
②1955年,福建还不通火车。从我们家乡的连城县出发,要坐五天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有火车的江西省的鹰潭。山高路险,行程艰难。“宁化、青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的诗句所描写的路,正是我上北京必经之途。那时候,我们那里的人上一趟北京,比我们现在去一趟西欧、北美还要遥远得多。记得我在龙岩读中等师范时,有一位老师长途跋涉去北京开了一次会,就像出了一次国似的,回来后在全校作了一个报告,专门讲在北京的见闻。至今我还记得,他津津有味地讲冬天北京街道两旁的树干,都涂了像人一样高的白灰,远远望去,像站着一排排整齐的穿着白衣的护士。
③我上北京读书的消息,经乡亲们的渲染,变得“十分重大”,使我们家的“两个女人”更是手足失措,心绪不宁:不知为我准备什么好,更有一种生离死别之感盘桓在她们心间折磨她们,可理智上又觉得儿孙“进京”读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不能轻易哭的。离别的痛苦只能忍着。所以我离开家时,祖母始终是平静的,起码表面上是如此。
④我上路那天,母亲要送我到离我们村子十五里的朋口镇去搭汽车。她着意打扮了一番,穿一身新的士林蓝布衫,脑后的圆圆的头发结上还一左一右插了两朵鲜红的花,让人觉得喜气洋洋。
⑤那十五里路如何走过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已很模糊了。唯有在汽车开动前母亲“空前绝后”的哭和流不完止不住的眼泪至今仍历历如在眼前。她拉住我的手,亲切地语无伦次地说着:北京“寒人”(冷),要多着衫。实在有困难要写信给家里讲,我会给你寄布鞋。我知道你惦记祖母,不要惦记,有我呢。也不要惦记弟弟妹妹,有我呢。读书是好事,要发奋。毕业时写信来,让你爸写“捷报”……说着说着,她突然流下了泪,她一边哭着一边嘴里还唠叨什么,但我已经听不清楚了。
⑥我觉得自己无能,在这个时候竟说不出一句恰当的、有力量的话来劝慰母亲,只是傻傻地待着,还轻声说:“妈,你别哭了!人家看咱们呢!”谢天谢地,汽车终于开动了,她似乎意识到离别终成事实,举起了手,我从车窗探出头,看见她的泪脸,这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湿润了。她不由自主地向前跑了几步,但汽车快了起来,她向后退去,在第一个拐弯处,她的脸在我的视线中变得模糊了,但我仍清楚地看见,她头上的那两朵红花在晨风中轻轻抖动……
(选自2019年第2期《读者》)
18.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本文写龙岩中等师范一位老师专门报告去北京开会的情形,运用了什么叙事方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1.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母亲的“哭”,如何理解母亲的“哭”?
22.结尾说“她的脸在我的视线中变得模糊了,但我仍清楚地看见,她头上的那两朵红花在晨风中轻轻抖动”,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海的声音
①在海岛一个纪念品摊上,我的目光被几只雕有属相图案的贝壳吸引住了。“买一只吧,不贵的,五块钱。”摊主说,“把它贴到耳旁,就能听到海的声音。”
②有这么神奇?我不信,但还是把这贝壳举到了耳边。嗬,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可是,真的是海的声音吗?
③不等我发问,姑娘就用那好听的声音向我讲解道:“它在大海里待得久了,那潮起潮落的声音,就留在了里面。”
④真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解释。
⑤我买下一只,要把这“海的声音”送给女儿。坐在离岛的船上,极目眺望碧波万顷的大海,并将那贝壳附于耳畔。海的声音遂如漫卷而来的潮水,从遥远的天边涌入耳郭……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此时此刻,它以无从捉摸而又生动逼真的声音,在我的心中展开了另一种景象。那是更为浩瀚、博大、壮阔而又空茫的海,是比视野内在烈日下蒸腾的海更有魅力的海。
⑥我屏息倾听着,竟至有些痴迷。我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深沉呼吸,带有凉意的海风不是吹在现实中,而是吹在想象里。前贤的呐喊此伏彼起,郑和的船队在浪涌间颠簸,邓世昌们的脸孔在海水和硝烟中隐现……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某一瞬间,我的灵魂出窍,钻进小小的贝壳中去了。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⑦回到家,我把这宝贝给了六岁的女儿。女儿听说能听到海的声音,欢喜地接过。一听果然,却又心生疑窦,一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便只好拿那姑娘的说法搪塞她。这样说着的时候,我却笑了。
⑧几天后,女儿也不信了。她以自己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她告诉我,她用任何一种贝壳,或者空瓶,或者纸筒,甚至用拢起的手掌,都可以在耳旁制造出这种声音来。
⑨“什么呀,还‘海的声音’呢!净骗人!”
⑩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是的,女儿自然是对的。但我仍愿意相信,这贝壳,是一只收聚了海的声音的耳朵。它是想象的贝壳,文学的贝壳,诗的贝壳。
(文/洪浩。选自202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23. 读一读描写“海的声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
A. 要读出“我”的意外,我这样读:“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
B. 要读出海的深远,我这样读:“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
C. 要读出“我”心潮澎湃,我这样读:“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
D. 要读出“我”的痴迷,我这样读:“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24. 下面是一则关于郑和的随文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则有关邓世昌的批注。(50字左右)
郑和 邓世昌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我仿佛听到狂风怒吼,海浪咆哮;看到郑和屹立船头,目光坚定,指挥着船队向大海更深处挺进、挺进……
25. 文中写到“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我”为什么笑?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6. 赏读第⑩段划线句子,这里把贝壳称为“耳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含义?
三、 写作
27. 文题:有一种色彩属于我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答案
D 2.C 3.B 4.B 5.D 6.B
7、示例一:书籍犹如一束阳光,它能陪伴我们度过岁月的寒凉。
示例二:书籍犹如一片花海,它能激励我们排解生活的忧伤。
示例三:书籍犹如一股清泉,它能引导我们冲淡精神的苦楚。
刘四,虎妞,小福子
9、1)答案;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过节时亲手为父母制作礼物。
答案: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动,都是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健所在。同学们!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长河中一粒闪亮的珍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星空下一颗耀眼的星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善良来弘扬它吧!
C 11. B
12.(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论。
13.托物言志 和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14、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5、插叙内容: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便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6、A.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B.“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了她的自觉行动。
17、“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题目语义双关,寓意深远。
18.我到北京读书,母亲送我到车站的经历。
19.外貌描写,写母亲精心打扮自己,外表喜庆,既表达出因儿子去北京读书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也表达了对儿子离家求学的依依不舍之情。
20.运用的插叙。目的有三:一是表明去北京的路途很遥远,二是增强去北京的神秘感,三是为下文母亲与我的生离死别般的痛哭做铺垫。
21.母亲的“哭”不是痛苦的哭,而是对儿子离家生活的牵挂,是与儿子骨肉分离的难舍,是为儿子去北京读书的自豪。
22.不矛盾。车子越走越远,母亲的身影看不见了;但母亲头上两朵红花,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生都无法抹去,因为那代表着母亲内心无比的自豪和喜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所以说“仍清楚地看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难舍之情。
23. C 24. 示例:邓世昌率全舰战士撞向日舰,英勇就义。我仿佛听到邓世昌大声呼喊:“勇士们,冲啊,誓死卫国,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致远舰渐渐下沉、下沉……
25. 女儿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海的声音是荒谬的,我是为女儿的纯真可爱而笑,为自己不必执着追求海的声音的真假而笑。我知明明道海的声音商家的营销手段,但通过这个贝壳,我想起了古代先贤,产生了莫辩身在何处的独特体验,它激发着人们不断地追寻着、体验着生活的美好。
26.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贝壳比作耳朵,生动形象表现了贝壳的形状,也体现了贝壳能收集各种海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贝壳的喜爱和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