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15: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怡情(yí)意蕴(yùn)苟安(gǒu)
B.诘难(jié)寂寥(liáo)契合(qì)
C.惆怅(chàng)拘泥(ní)狡黠(xié)
D.真挚(zhì)旷远(kuàng)一缕(lǚ)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诘难 笼统 吹毛求疵 轻描淡写
B.藻饰 附丽 全神惯注 开卷有益
C.滞碍 谚语 狂妄自大 高谈阔论
D.渲染 苟安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桑田、湖草蓝天,万物各得其所,绘就天地大美的生态画卷。
B.每逢佳节,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坚守岗位的人的一种奢望。
C.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因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D.他毕业后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没改正确的一项是( )
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变为现实。①2018年1月25日,诞生近两个多月的中国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照片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看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关。②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使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了牛、鼠等动物,但一直没有突破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关。③科学家曾普遍认为现有技术不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④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前沿。
A.句子①删去“近”或“多”
B.句子②删去“使”
C.句子③删去“不是”
D.句子④在句末加“的秘密”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以古诗词为例,探讨了山水画的意境。
B.《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是他的名言。
C.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一文告诉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D.《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语言平实,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B.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C.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D.华为荣耀四曲面3D玻璃机身设计为两种版式,蓝水翡翠版,将蓝色与绿色进行了结合;幻夜星河版,将黑色与紫色进行了结合。
7.在下面的画线处,写一句话,使它与前一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我看到了罗切斯特先生几天前硬要我收下的一串珍珠项链,我把它留了下来,这是我的。它属于那位已经在空中消失了的新娘。我把其余的东西打成一个包裹。钱包还有二十先令,这是我的全部家当,我把它放进了口袋。我系好草帽,扣上披肩,拿着包裹和那双没有穿上的拖鞋,轻手轻脚地出了房间。
选段中加点的“我”是谁?这段文字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
9、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人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的“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义”远流长】
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完成各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删改)
10.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甚解:__________
(2)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滞: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12.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3.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咸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拣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1)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了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2)
⑤(3)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妹,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14、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15、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16、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①容人的雅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所以,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②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用人之长的慧眼。用对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弱国,为何却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是因为自知平庸的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允许平民曹刿一同参战,并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指挥,才使鲁国以弱胜强。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但能不蔽其光华,使其大放异彩,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力排众议,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林肯谅人之短的胆识,颇受后人称颂。当然谅人之短是有原则和底线的。
④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宽人之过的度量。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使他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工作,才更有利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唯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6万人的队伍,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一生中难免会犯错,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公正看待,不应以偏概全,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抚其痛、扬其才。这样那些有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困住。
⑤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⑥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人才不拘,万马齐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珠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9. 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用?
20.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容人?
(四)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文学神圣
——在陈忠实追思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陈忠实离开我们一年了,他是我们的同志、朋友、领导、前辈。我们在此开追思会,深深地怀念他。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真切体会的。一个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会在他生前身后都充满于这个世界。在省作协这个大院生活、工作的柳青、路遥、陈忠实,也完成了他们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记得沈从文墓碑上有几句话,意思是文之星斗、人之赤子。他们三位亦是如此,都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流人物,是巨匠,是大师,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人、记录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时代不死的灵魂。
今天追思陈忠实,就是追思他的丰功伟绩,感谢他对于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感谢他给了陕西的骄傲与光荣,感谢他给我们留下的为人立身立德的榜样和写作宏大神圣的启示。
陈忠实出生于农家,在他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中国太多的社会变化,也经历了太多的运动、贫困和苦难,这一切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他当过农民,当过教师,当过乡社干部,他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这造成了他身上浓重的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色,又有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爱民、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他的经历,我们太多人也经历过,但如何将这些经历转化为文学的底色、文学的资源,他做出了典范和榜样,是值得我们永远汲取的。
文学对于他来说,来得并不容易。在每一个时期,他都经受过严酷的考验,有些人在这种考验中退缩了,从此不再写了,但他满怀着对文学的理想,坚持走他的路。他说过,要坚守大政治。他反对文学有太多的政治成分和宣传成分,但他坚守大政治。我理解这种大政治就是类似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文学的大道。我们可以读他的一些散文和柳青的散文比较,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点上,甚至写法语调都很近似。写得实在,写得硬,是干货。而《白鹿原》和《创业史》在立意上、结构上也是同一脉气的。大政治是他为人的信念,也是作文之道。这是他大器大气的原因。
从我对他的了解,从我读他的创作札记,从邢小利写他的传记和畅广元老师的怀念文章中,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的那种全生命式的挚爱。他一心要写出他满意的作品,这种坚定的信念一直在鼓动他。就在他极困难的时期,返回老家写《白鹿原》,那种艰辛,那种坚韧,那种对自己的狠劲,令人动容,难以忘却。这是我们要好好向他学习的。
陈忠实去世了,他的一切都是文学的遗产。我们追思他、纪念他,就是要把他扎根生活为人民写作的文学精神继承下来。“文学依然神圣”和“寻找自己的句子”是他说了几十年的话,让这两句话继续为我们鼓劲。
21、.作者认为,今天我们追思陈忠实、纪念陈忠实的目的是什么?
22、.陈忠实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3、作者是如何理解“他说过,要坚守大政治”中“大政治”一词的?
2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的画线句子,写出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在“追思”的字里行间,作者表达了对陈忠实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6.有的成功源于努力,有的成功源于创新,有的成功源于坚持,有的成功源于梦想……
请以“成功源于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补全题目再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答案
C 2.B 3.B 4.D 5.B 6.B
示例: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 而是对事物故有魅力的真诚赞许(2分)
简·爱。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或敢于追求有尊严的爱)。
9、(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合乎正义
(2)示例一: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示例二:洁身自好、共赴国难、清正廉洁。
(3)示例一: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
示例二:开展“‘义’之探究”读书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
示例三:组织“‘义’行中华”沦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
示例四: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10、(1)深刻了解 (2)停止,停顿
11、 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1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13、 (示例)我喜欢《不求甚解》一文中的读书法。因为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前后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书本知识。
14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作用的论述。
15(1)B(2)A(3)C
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17.  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18. 像曹刿一样有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19.举例论证,以齐桓公对待管仲为例,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20. 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
21、.感谢他对于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感谢他给了陕西骄傲与光荣,感谢他给我们留下的为人立身立德的榜样和写作宏大神圣的启示;要把他扎根生活为人民写作的文学精神继承下来。
22、.造成了他身上浓重的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色,又有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爱民、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2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4、.示例:陈忠实返回家乡潜心创作《白鹿原》的那种艰辛,那种坚韧,那种狠劲,值得我认真学习。
25、.对陈忠实的逝世表示悼念;对陈忠实对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表示感谢;对陈忠实追求文学的神圣精神表示敬佩。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