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B C B D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C A D D B D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D D B B C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C D A A B A C D A
41 42
C D
43.(1)布局特点:工业区分布在市区东侧和南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优点:市区东侧和南侧外缘为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的下游,产生的污染对城市影响小;且交通畅通;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节省资金投入;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增,公路交通流量增大;该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仅丁地处一条。
(3)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保护湿地等。
44.(1)整体分布不均,黑河—腾冲线以东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疏。
(2) 水资源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采用灌溉、喷灌等技术;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培育耐旱作物;适度开采地下水。
(3) 从内陆到沿海(中西部到东部) 有利:加强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口流出地人地矛盾;提高流出地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利:流出地造成部分人才流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必修)
说明: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42题,每题两分,共42小题84分)、综合题(第43-44题,共2个大题16分)共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请将第一大题各题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中;第二大题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试卷上。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4分)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4748016人,与2010年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数相比,十年间共增加6087075人,增长7.74%,年平均增长率为0.75%。如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赤潮多发 C.滩涂广布 D.经济落后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交通发达 C.国家政策 D.经济格局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C.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 D.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稳中有变,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图为2000~2020年我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4.反映中部地区人口迁移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乙地区人口迁出率长期高于丙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总量 B.经济 C.距离 D.生态环境
6.21世纪前20年,我国四大地区人口迁移格局变化特点是( )
不平衡的趋势增强 B.空间集聚程度减弱
C.区域差异缓慢加大 D.迁移势头持续增强
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如图示意为兰州人口容量总结。据此,完成各小题。
7.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 )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
8.为增大人口容量,目前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污染,改善提高环境质量 B.提高城镇已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C.利用一带一路机遇发展经济 D.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读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
A.南京 B.杭州 C.上海 D.苏州
10.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中( )
A.上海大都市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B.上海是我国国际交流中心
C.南京都市圈不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D.杭州市是本区域的金融中心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图为沈阳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②功能区是( )
A.绿化带 B.住宅区 C.工业区 D.商业区
12.据图推测,沈阳市最大风频可能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以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等。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幅特色建筑物的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这幅剪纸中的特色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我国(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图示中的建筑物一般窗户朝向南,其原因可能是( )
A.采光、防寒 B.遮阳、防风沙 C.保温、防潮 D.通风、防虫
15.该景观主要分布区还能看到的文化景观是( )
A.粤剧 B.藏戏 C.川剧 D.秦腔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曾是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曾报道,在2010年,该市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扬斯敦出现的城市问题主要是( )
A.交通拥挤 B.住房紧张 C.环境恶化 D.人口流失
17.扬斯敦推行“精明收缩”主要是为了( )
A.改变城市职能 B.恢复城市活力 C.控制人口增长 D.缩减产业规模
18.随着“精明收缩”策略的推行,扬斯敦比重上升最明显的产业是( )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下图是“非洲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人口分布百分比最高的海拔范围在( )
A.0~500m B.500m左右 C.700~1000m D.2000m以上地区
20.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矿产丰富 B.交通便利
C.旅游胜地 D.气候适宜
下表为1990—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在不同区域分布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时间 甲 乙 丙 丁
1990 11.57 11.69 47.69 29.07
2000 15.21 9.53 47.63 27.63
2010 19.73 7.82 51.68 20.82
2020 22.96 7.03 57.70 12.41
21.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地区是( )
A.东部、西部、中部、东北 B.东北、中部、西部、东部
C.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D.中部、东部、东北、西部
22.影响四大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政策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图为江西篁岭村1999~2021年乡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影响篁岭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景观
24.图示反映篁岭村乡村旅游聚落各功能区变化特点是( )
A.服务区等级不断提高 B.居住区向新村外搬迁
C.生产区用地规模扩大 D.各景观区通达度增强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北部,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木结构古建筑,街道呈“井”字型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古镇兴起的主要条件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温暖适宜 C.水源充足 D.地处交通要道
26.古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原因是( )
A.地形限制 B.原料丰富 C.大风频繁 D.气温寒冷
27.古镇街道呈“井”字型布局可以( )
A.防地震 B.防火灾 C.防洪涝 D.防滑坡
2023年我国城市化率是66.16%,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更新是指对旧城区内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存量片区进行功能性改造,倡导“留改拆并举”,多多保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B.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C.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9.城市更新过程中倡导多多保留有利于( )
①改善居住环境②保留独特文化③优化功能布局④降低改造成本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1850-2020年中国、英国两国城镇化水平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在城镇化过程中( )
A.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B.城市景观逐渐转化为乡村景观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D.劳动力由第二、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31.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比英国( )
A.逆城市化明显 B.速度慢 C.水平高 D.速度快
城市首位度是指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省会首位度是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通常情况下,省会城市首位度的高低可反映省内经济发展的强度、平衡程度,以及虹吸作用的强弱。下图示意2020年和2021年六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概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根据六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概况,可推断( )
A.四川省比福建省经济发达 B.湖北省生产总值比河南省高
C.江苏省内经济发展较平衡 D.陕西省的人口分布较均匀
33.对比2020—2021年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变化,可知( )
A.福州市人口外流加剧 B.南京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C.郑州市辐射功能减弱 D.西安市虹吸效应减弱
城市收缩是指城市受内部产业转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要素缩减,增长乏力的现象;城市扩张则是指城市随个体人口经济等规模的增长而出现的用地面积与空间范围的扩张。近些年,很多省会城市都希望通过撤县设区来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区面积、集聚城市人口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到要“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影响城市收缩与扩张的直接因素是( )
A.产业结构规模 B.人居环境质量 C.城市地理位置 D.城市管理水平
35.国家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的原因是( )
A.城市规模过大,导致“城市病”严重B.大城市吸引人口,导致中小城市人口严重流失
C.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 D.省会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36.下列区域指标变化,可用来判断存在城市收缩的是( )
①住房空置率上升②城市用地规模减小③夜间灯光强度降低④区域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山东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墙,屋顶呈50°角的“人”字坡形,用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的海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建造出海草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海草房建筑工艺及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②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虫蛀、防火
③外面紧绷渔网,可防风、防鸟
④屋顶呈50°角的“人”字坡形,整齐美观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8.海草房数量减少的原因及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
A.海草产量大幅减少;融入现代化生活 B.遮风避雨功能减弱;建立民居博物馆
C.城镇化水平提高快;开发民俗旅游业 D.海草房知名度提高;争取国际性合作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而在村内,两列建筑之间通道狭窄,此巷高而窄,称为冷巷。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9.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不包括( )
A.减少对耕地占用 B.利于排水和防洪
C.利于采光和通风 D.利于御寒和防火
40.冷巷被誉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其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组织自然通风的功能。主要原理是( )
A.墙高巷窄接受太阳辐射少,与建筑内形成温差促进对流
B.冷巷走向与季风风向垂直,利于增大风力促进通风散热
C.冷巷南北连接池塘和山岭,池塘和山岭温差大形成对流
D.冷巷内地面气温低于高空,烟囱效应促进垂直方向对流
2024年春运期间,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90亿人次。东莞、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合肥、长沙、郑州等城市人口较平时明显减少,出现“瘦身”现象,而重庆“不瘦反胖”。完成下面小题。
41.春运期间,我国不同区域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流动 D.县际人口流动
42.下列城市属于春节前客流主要目的地的是( )
A.东莞 B.杭州 C.北京 D.重庆
二、综合题(共2题,16分)
43.下图为某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城市盛行西风。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的优点。(2分)
(2)丁地位于铁路、公路交会处,经常发生堵车和交通事故,现已建立交桥,但仍然拥堵。请说明原因。(3分)
(3)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简述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3分)
44.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流动规模很大,所以我国尤为关注人口问题。人口流动和迁移是影响中国未来数十年人口发展的关键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年)》,截至2014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7亿,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口、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某年份中国跨省份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流出 省(市)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其他
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流入 省(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根据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分)
(2)限制上图中甲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并从其限制因素角度分析如何提高甲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至少写出两点)(3分)
(3)根据中国跨省份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说出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为 ,并分析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的影响 。(至少写出两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