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6: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 课 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周秦之变,分析秦朝建立前后根本政治制度的差异。
通过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变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教学目标】
通过对古代封建王朝治国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
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教学难点】
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趋势、中央和地方斗争的趋势、中国古代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环节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些这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是由谁来主导修建的?
学生:国家
教师:那大家知道国家的概念吗? 学生:不知道。
设计意图:导出国家的概念。
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提问环节
教师:大家觉得国家有哪些职能?
学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等等。
教师:大家说的不错,国家是公共权力,那由谁来行使这个权力,治理好国家, 也是一大问题?
什么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讲授新课】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政治制度
建立:有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提问:材料反映出世袭制带来了哪些变化?
天下为公(公天下)变为了天下为家(家天下) 传贤变成了传子(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思考: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拓展:关于禅让制的争议
据《史记》记载,五帝时期是禅让制,尧禅让于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而据《竹书纪年》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 使不与父相见也”,意思是说,舜乘尧年老,囚禁了尧,然后篡位。
提示:不能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其他史料的发现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提供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商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
提问: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商朝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
学生:商朝国土面积比较大,无法直接控制,所以采取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很好。但是大家想一想,商王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那说明他的权力集中吗?
学生:不集中。
设计意图:分析出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
提问环节
教师:商朝的中央机构有事务官、史官和武官,分别行使自己的职能,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商朝的中央机构相对完备,职能比较明确。
教师:大家再看看这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国家的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
教师:很好,换句话来说,祭祀占卜在商朝人的生活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商朝人非常迷信,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明商朝的政治制度带有神权迷信的特点。设计意图:分析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①分封目的:强化王权,巩固统治
②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活旧贵族
③分封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诸侯权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⑤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周王室的义务
(
天子
◎分封示意图
◎分封制示意图

奴隶
卿大夫
诸侯
)
(
平民
)提问:
教师:大家看看这两幅分封制示意图,看看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以同姓贵族为主体;等级森严;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再把分封制与内外服制作对比,想想分封制对地方是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
学生:不清楚。
教师:看看右边那幅示意图,天子能不能越过诸侯直接管理卿大夫? 学生:不能。
教师:那分封制是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 学生:间接管理。
教师: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不强? 学生:不强。
设计意图:分析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分封制的作用
积极: 政治: 扩大疆土,巩固统治
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
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消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注:分封制在政治上蕴含着分裂的因素,但在文化上又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宗法制:
①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②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同构
③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注:分封制体现的是国,宗法制体现的是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
分封制是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小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厉王虐,国人(平民)谤王。——《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特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相对“民主”而言,处理的是君臣关系,指国家决策的方式由君主独裁,即皇帝独裁、皇权至上。(主要矛盾:皇权 vs 相权)
“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 vs 地方)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决策制度1.秦朝
(1)皇帝制度: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
材料二:“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子独以印称为玺……命为制,令为诏,天
子自称曰‘朕’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特点:
本质:君主专制
(3)三公九卿制:
内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
特点:
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
分工、制约,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廷议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家天下(家国同治)。
)
(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史料 1: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史料 2: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
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史料 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
作 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用 ②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
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材料: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
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防止强臣窃权,以加强皇权。
)汉代——中外朝制
(
中外朝制:
中朝
-
皇帝亲信
-
决策机构; 外朝
-
三公九卿
-
执行机构。
)
提问:
教师:秦朝的负责决策的机构叫外朝,外朝由三公九卿组成,属于正式的国家法定机构;到了汉代,负责决策的机构叫内朝,内朝是由皇帝的秘书、亲信等组成, 它是一个非法定机构,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而外朝变成了执行机构。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什么?
学生:外朝的地位在削弱,皇权在加强。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刚刚你们是从皇权与相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那我们现在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秦朝到汉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由外朝到内朝;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教师:后面的朝代还会印证我们的结论。
设计意图:从更深层次、更深角度挖掘信息。
隋唐——三省六部制
地位: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职能:
提问:
教师: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有的官职负责国家事务,有的官职负责皇家事务, 那说明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没有完全分离,到了隋唐,三省六部的官员都是负责什么事务?
学生:国家事务。
教师:三省六部制说明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完全分离,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时,三省六部的决策流程也更科学、更合理,效率也较高。
设计意图:指出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区别,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意义:
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宋代——二府三司制
注:宋代相当于宰相职能的官职非常多,说明皇权在进一步加强,相权在进一步削弱。
元代——中书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反弹。
注:元朝相权在反弹
明代
废宰相:1380 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设内阁:内阁大学士是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提问:
教师: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 学生:皇帝的内侍机构。
教师:那从隋唐到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教师:这是不是印证了我们之前讲的知识。设计意图:
通过对决策机构的分析,从中找到决策转移的趋势。
清代——军机处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注:从西周到隋唐,担任地方最高长官的官员为武将,如西周的诸侯,汉代的 州牧,唐朝的节度使,说明唐朝以前的政治带有明显的武人色彩。
(
【课堂小结】
)
注:
1、宋代以后,基本上是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2、宋代流动性官职,比如转运使等官职逐渐增多,说明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但实行的效果不理想,三司之间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后来明朝皇帝在三司之上, 又设巡抚,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小结:
【课堂检测】
(
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
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
在周朝,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
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
秦汉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辟”,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这表明秦汉列卿( )
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B.职能设置体现家国一体C.分工严密且各司其职 D.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
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臣等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课后作业】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