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右图是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区域自治。那么,当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形成、发展、完善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历史背景如何?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又是如何实施的?
自主学习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材料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我国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1)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差异大。
(4)近代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表现?其作用如何?
自主学习
1. 表现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3)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4)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5)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意义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规定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提示:(1)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规定的。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探究三 国家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举措
材料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有何表现?
自主学习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图片情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