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唐代王维的名画《雪溪图》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 通过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语言。
3. 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塞战争风光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作者简介
名:王维:字 ,号 。
时: 朝
评:著名诗人、画家,世称“ ”素有“ ”之称。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当代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赞誉“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作:重要诗作有《鸟鸣涧》《相思》《山居秋暝》等。
唐
摩诘
诗佛
摩诘居士
王右丞
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其实,这样是王维被排挤出了朝廷。
读
读诗我们要注意什么?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出韵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 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 维
译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气势——轻车简从(暗示被排挤)
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山高路远,使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飘出汉关,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激愤苦闷抑郁。
比喻修辞
路途遥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品
请用:
“从 句诗,我感受到了诗人 的感情。”
的句式谈谈你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赏
提示:赏析诗句的方法:
1.修辞的角度。2.炼字的角度。3.感情的角度。
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用以下句式:
“我选取 的角度赏析,这句诗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小 结
1.学习诗歌的方法:
2.主旨: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 ,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
情。
读、译、品、赏
主旨: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和对沿途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根据提示背诵
单 ,属 。
征 ,归 。
大 ,长 。
萧 ,都 。
当堂检测
1.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
征蓬
燕 然
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
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课下搜集学过的边塞诗,体会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