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木骨都束
郑和像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榜葛刺进麒麟图》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1.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 明朝的对外关系。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
宋元时期:马可·波罗来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导入:
为内部民族关系,版图以外的交往为对外交往。 举例说明汉唐宋元的对外交往实例。
对外关系: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疆域范围,古代在版图以内交往
丝绸之路线路图
指现在文莱以西 的东南亚和印度 洋及沿岸地区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
(1)西洋范围
阅读课本P70, 结合地图,找到西洋的地理范围。
材料1: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灯)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 王景弘等通使 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2: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 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
异兽等等。 ——摘编自苏明阳《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
① 治: 提 高明朝在 外的地位和望“示中国 富 ”宣扬国威
②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发展海外贸易
一 、郑和下西洋
(2)目的: (为什么要下西洋) 阅读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3)条件: (为什么能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条件。
材料: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
外,府、县藏蓄积甚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知识拓展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 “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 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 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一些国家也 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 其中,淳泥国①、苏禄国②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 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雄厚的国力支撑了 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②明初积极与周边国家 地区发展友好关系。
江苏南京的淳泥王墓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 南后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 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 长太监,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才智过人,勤劳谨慎
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郑和宝船(局部)
④拥有航海的人才。
人物扫描
一、郑和下西洋
(3)条件: (为什么能下西洋)
南宋持罗盘陶俑
【宋】水罗盘(模型)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郑和像
(3)相关技术: 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和航海技术。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兵志》
郑和宝船(模型)长152m 宽62m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
一 、郑和下西洋
阅读课本P71—P72, 梳理以下信息。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 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 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 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 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 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 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
相关史事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 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 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
首次人数多达27000人。船只最多200多艘。
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 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 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
2.概况
(1)时间:
(2)规模:
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一、郑和下西洋
( 4 ) 范 围 :郑和的船R人生后到达亚洲和非渊的20名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非洲东海岸和红
非洲肯尼亚的穆 斯林古墓上有明 代青花瓷盘装饰
P”1M
明代青花瓷的颜 料来自东南亚渤 泥国的苏泥勃青
意义:①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经济贸易与友好往来。
《榜葛刺进麒麟图》①
一、郑和下西洋
3.意 义
课后活动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
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
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
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
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新加坡有“三 宝山”。想一想:为什么
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 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意义②)郑和的远航增进了 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师、 友好使者。
最 最 最 最 最 寺点
广 先进 大 多 早 长、早
地先风技以 宽船 万多一 早年从
意义③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大 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多 五十 海的 围广
三的四
米
往
远
交
程
两百
有两
船
造
季
用利
达
多
人
时
次
人
船
船只
到达
最远
方
中西对比 :对比同时期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地位
个国家和
数多
一、郑和下西洋
4.结果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 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 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 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 海档案销毁殆尽……
明朝朝贡(进贡):奉行“厚往薄来”政策, 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 此特一弊政。郑和 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
消极影响:七次大规模 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 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 济负担。
4.治理:戚继光抗倭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这 首 军 歌 说 明 戚 家 军 军 纪 严 明 , 训 练
200 。:” 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
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 力强;表明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
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患誓不罢休的决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教誓
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 缩的坚强意志。
横戈马上行
的一些诗句
是
中
多
其
年三百六十日
诗作。下面
1.倭寇概念: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 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倭寇猖獗原因: P73相关史事
3.倭患的危害: 杀民劫财,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二 、戚继光抗倭 阅读课本P72-P73,梳理以下信息。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6.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相关史事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 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 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 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5.结果:军民合力,将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二 、戚继光抗倭
①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 猖獗。所到之处,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 因此, 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 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 反侵略战争
7.胜利原因:
二、戚继光抗倭
1553年 1573年 1887年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
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 白银500两。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
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
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 权。
相关史事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 被我国军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 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 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 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 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背 景: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海外扩张的脚步,葡
萄牙人也逐渐来到中国沿海地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
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三 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区有 澳门半岛、冰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
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