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专题05:学会概括段意-2024年四升五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专题05:学会概括段意-2024年四升五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0: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05 学会概括段意
一、提问方式
①请概括 xx段的段意。
②根据要求仿写比喻句/拟人句。
③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二、概括段意
理解、概括段落大意,一般析况下:
我们首先要看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否围绕某一句话来写。
如果是的话,则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本自然段的段意。
根据段落内容及结构的不同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摘句归纳法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足以表达段意的句子,可以把它摘录下来直接作为
段意,或者稍加修改作为段意。
有中心句或过渡句的段落往往可用摘句归纳法。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时能作为前后两段话的段意。
2.连词归纳法
就是找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词语,然后将其摘出连接在一起作为段意。
3.分层归纳法
首先要看看这一段中有几句话,再看看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每一层写了些什么内容,主要意思是
什么。然后经过分析、比较,抓住与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各层意思,归纳成段意。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军神(节选)
①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
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②“试试看吧。”
③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
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④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
被单居然被抓破了。‖
⑤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⑥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⑦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⑧“七十二刀。”
⑨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⑩“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
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
去。‖
1.选文分为两段,已用“‖”标出,请用小标题概括段意,每段不超 6 个字。
2.短文中,沃克医生的情感态度在不断变化,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淡→担心→紧张→敬佩 B.紧张→吃惊→冷淡→敬佩
C.担心→惊奇→伤心→敬佩 D.担心→紧张→吃惊→敬佩
3.这段选文中没有使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4.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他“愣住了”是因为 。“再
一次”说明沃克医生前面还有一次“愣住了”,指的是 。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自然段中“勉力”一词的理解。
6.第④自然段具体写出人物的动作,请你写一写刘伯承当时的心理活动:
7.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为什么还用那么多笔墨写沃克医生?
【答案】
1.右眼摘除术 真正的军神
2.D 3.B
4.病人要求不打麻药进行右眼摘除手术 解开绷带的时候发现病人的伤势过重
5.尽力,努力,本文指手术过后,用尽了全力才能表现出来的笑
6.我一定要坚强,不能使用麻醉剂,要保持大脑的清醒
7.通过沃克医生的角度对刘伯承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解析】
1.课文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
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分成两个段落后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不能超过六个
字。
2.本题考查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沃克先生听说病人不打麻药要进行手术时,他是无比担心的,做手术的
时候自己比病人还要紧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
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当他知道对方不仅忍受了剧痛做完了手术还数清刀数时,是无比吃惊的,
最后是肃然起敬,夸对方是真正的军神!可知沃克的感情变化是:担心→紧张→吃惊→敬佩。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来刻画刘伯承这一具有钢铁意志的军神形
象,但是并没有用到心理描写,因此答案选 B。
4.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第一次“愣住了”是因为解开绷带的时候发现病人的伤势过重,怀疑对方的身份
是军人。“再一次”说明沃克医生前面还有一次“愣住了”,指的是病人担心打麻药会影响大脑,因而要求
不打麻药进行右眼摘除手术,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
5.本题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勉力一笑”体现了整个手术过程给他带来的剧烈的疼痛。经受了七十二
刀,虽然脸色苍白,但他勉力一笑,将这个痛忍过去了。这证明了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勉力”在这里
是用尽全力、拼尽全力的意思。
6.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刘伯承在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药进行治疗手术,就是因为担心麻药对大
脑有影响,而他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结合这个原因作答,分析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我一定要坚强,不
能使用麻醉剂,要保持大脑的清醒。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去写要写的人或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或物对要写的人
或物的态度、议论、评价来间接表现所写的人、物。所以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
承,但是花了大量笔墨写沃克先生,其实是借沃克先生的眼睛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刘伯承受伤了一个人
镇定地去看病,手术前不用麻醉剂,手术中一声不吭,准确的数清刀数,可以看出他有着坚忍不拔的钢铁
意志,通过沃克医生的角度从侧面描写,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更加神秘而真实可感,刻画出了一位有着
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的川中名将的形象。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蜡 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
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泽,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
也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
用,你呢?土里土气,扔在桌子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诚恳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该想一想,
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骄傲呢 ”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
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它闪了几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
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明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放在墙角默默
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
自己,还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光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做出较大
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人世间。||
看到这情景,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贡献。”||
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炫耀—( ) 贡献—( )
9.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骄傲—( ) 黑暗—( )
10.按“||”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1.用“ ”画出能表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12.用“ ”画出表现蜡烛非常谦虚的语句。
13.结合文章给下面一句话选择正确的句意,在括号里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这句话是说春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炬烧完了泪才流干。 ( )
(2)这句话是说为人类做贡献要全心全意,完全彻底,毫无保留。( )
(3)这句话是说为人要像春蚕那样,到死时已将所有的东西奉献出来,像蜡炬那样燃烧完自己时才不流泪
了,才感到欣慰。 ( )
14.读了这篇读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围绕一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
8.卖弄 功劳
9.谦虚 明亮
10.第一段:台灯向蜡烛炫耀自己既漂亮又有用。
第二段:当台灯出了故障后,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第三段:台灯决定踏踏实实为人类做贡献。
11.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出贡献。
12.“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光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13.(3)√
14.我们要向蜡烛学习,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贡献。
【解析】略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
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
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
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
量。” ‖
1950年 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
司。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
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
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
每隔 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他根本不能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近 15千克。
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募捐了
15000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
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
国去。‖
这样,他坚持斗争了 5年。他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
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 9月 17
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 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
“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
15.短文可划分为三个大段,用简短的话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6.钱学森回国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迫害?( )得到过哪些帮助?( )(多选)
A.美国移民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B.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通过募捐保释他。
C.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他是一个间谍。
D.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
E.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拘留所,遭受无休止的折磨。
F.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G.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
17.“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钱学森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下列选项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喜悦 B.自豪 C.激动 D.悲痛
18.钱学森为什么历尽磨难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答案】
15.听到消息,辞职回国。 受美迫害,坚持斗争。 得到支持,回到祖国。
16.ACEF BDG
17.D
18.因为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他觉得自己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
全部力量。从中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归纳。归纳段意的方法:
①摘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②归并法: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③取舍法: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④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
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三、四、五段介绍了钱学森受到的迫
害和得到的帮助,因此本题结合这三段进行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是钱学森回国以后在天安门广场前说的
话,对于历经千难万阻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说,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激动、开心、自豪的。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钱学森回国的原因在第二自然段,就是他说
的两句话。从钱学森的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油布伞
飘飘洒洒的雨丝,(飘、织、网)成了一幅遮天盖地的珠帘。
放学了,从小巷深处(涌、撑、冒)出了许多花花绿绿的伞。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想起了令我难忘的一件往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路以外的镇上去上学。来回走读,最怕遇上雨天。半路上冷
不丁地下起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哪!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
儿便红了。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便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
吧!”娘好久没做声,最后才说:“买,咱买一把!”
那时,我们家依靠娘织些土布来贴补生活,还要给我交学费。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
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从那以后,她每天晚上总是一吃完晚饭就上了织布机,“哐哩哐当”,满屋子都是织布的声音。我每天
(伴、枕、听)着织布声入梦。一觉醒来,织布机还在响着。一天,我轻轻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
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
了!”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她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喜滋滋地对我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又举起来,
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
水……
从此,那把黄油布伞一直伴随着我。渐渐地,那把黄油布伞很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了它。熟悉我的
朋友说我艰苦朴素;不知内情的人,笑我寒酸小气,我都不去管它,只是笑笑。殊不知,我带着这把伞,
母亲仿佛就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9.在括号中选出合适的词语,用“√”标出。
20.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摘抄在下面。
(1)
(2)
21.用“‖”将短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2.本期学的课文开头方法和本文一样的是:( )
A.《钓鱼的启示》 B.《我的长生果》
C.《梅花魂》 D.《小桥流水人家》
23.各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把句子里隐含的人物感情概括出来。
(1)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又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 )
(2)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
(3)我带着这把伞,母亲仿佛就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 )
【答案】
19.织 涌 枕
20.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飘飘洒洒的雨
丝,织成了一幅遮天盖地的珠帘。
21.看见伞,想起母亲。 回忆自己的油布伞的来历。 我舍不得丢弃那把油布伞。
22.C
23.兴奋 心痛 怀念
【解析】略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读书法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
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
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1934年 ,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
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
内……。”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怎样才能鉴别书籍的真伪或优劣呢?鲁迅主张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他强调
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书籍,看看自己不赞成或反对的人和事是怎样活动的,以加强认识,
区别真伪。他很欣赏古籍《嵇康集》中附有别人的赠答和论难的编法。他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时,
后面也附录了有关的别人的文章,以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
怎样把书读活,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鲁迅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
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猜想的不同,非
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因此他谆谆教导青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
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他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含义。
(1)手不释卷:
(2)融会贯通:
25.根据鲁迅推荐的读书法,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读书法 采用该种读书法的好处
26.用学过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分别概括第 2——4 自然段的段意。
(1)第 2自然段:
(2)第 3自然段:
(3)第 4自然段:
27.联系学习实际,谈一谈自己有哪些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好的读书方法。
【答案】
24.手里拿着书卷,不放下。形容极爱读书学习。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
理解。
25.多翻法 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全面认识世界 比较法 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
非、优劣 实践 实践经验比看、听、空想确凿,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
26.开卷有益 读书要有比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7.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
醉性的阅读法。
【分析】
24.本题主要考查解释词语。
(1)手不释卷:手里拿着书卷,不放下。形容极爱读书学习。
(2)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25.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1934年 ,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
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
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可知,这里讲的是多翻法,好处:开阔
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全面认识世界。
从“鲁迅主张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他强调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
书籍,看看自己不赞成或反对的人和事是怎样活动的,以加强认识,区别真伪。”可知,这里讲的是比较
法,好处: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
从“怎样把书读活,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鲁迅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
凿。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可知,这里讲的是联系实际法。好处:实践经验比
看、听、空想确凿,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
26.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通过第二自然段“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
杂的世界。”可用“开卷有益”概括。
(2)通过第三自然段“他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时,后面也附录了有关的别人的文章,以便于读者
进行比较,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可用“读书要有比较”概括。
(3)通过第四自然段“他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可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
知此事要躬行”概括。
27.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向大家推荐的好的读书方法即可。
示例:可以用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等阅读方法。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①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皇帝因事耽误了祭天的时辰。
②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以示惩戒。当年从
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导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人间到处哀鸿
遍野,民不聊生。
③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到眼里。他十分不忍,便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
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这却招来了玉帝的恼恨。他命太白金星将玉龙打入凡
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
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④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后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
龙,使他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⑤找哇,找哇,一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那天恰好街上有集市,一位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
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
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能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全都知道了。大家
商定,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炒苞米粒。
⑥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
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将头抬起,顺势一跃
腾空而起,再降甘霖。
⑦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粒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28.【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哀鸿遍野:
(2)民不聊生:
29.【提取信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②、④、⑥段的段意。
第②段:
第④段:
第⑥段:
30.【整体感知】根据上面的段意用简短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31.【分析推理】创造性地复述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丰满。下列情节可以进一步充实的是( )
①皇帝耽误祭天时辰。
②玉龙私自布雨。
③玉龙被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
④玉龙被解救后再降甘霖。
⑤人们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开花的金豆。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32.【体会含义】根据短文内容,对题目中“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二月初二这天,玉龙被放,它仰头而啸,所以称为“二月二龙抬头”。
B.二月初二这天,人们为了救玉龙全都炒苞米粒,所以称为“二月二龙抬头”。
C.二月初二那天,玉龙违犯天规,为黎民百姓降甘霖,所以称为“二月二龙抬头”。
D.二月初二这天,太白金星把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将头抬起,顺势一跃腾空而起并再降甘
霖,所以称为“二月二龙抬头”。
【答案】
28.指因天不下雨导致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29.玉帝惩戒人间三年不下雨。 人们知道真相并寻找解救玉龙的办法。 玉龙被放,再降甘霖。
30.皇帝耽误祭天时辰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惩戒人间三年不下雨,致使人间民不聊生。玉龙于心不
忍,违犯天规降雨,被压在大山下。人们知道真相后,苦苦寻找解救办法。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用炒
苞米粒的办法救出了玉龙。从此以后,炒苞米粒便成了习俗并流传下来。
31.B 32.D
【解析】
28.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哀鸿遍野:本文指因天不下雨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呻吟声不断。
民不聊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2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一般一个自然段的段意为首句或者是末句。
3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抓住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1.本题主要考查文章布局能力,要详略得当,一切为故事情节发展和表现人物特点服务。
3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标题首先点明了时间,其次说明了事件,但是什么是
“龙抬头”没有说,这就需要大家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与分析,综合全文,选项 D最符合。农历二月初
二,正是春回大地,播种的季节,有俗语“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一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