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08 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提问方式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联系自身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知识梳理
(一)高考频的句子
1、文章主旨句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不管什么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
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理解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
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
2、抒情议论句
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
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
3、特殊手法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者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对比、象征等手法,如果脱
离,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句子。
4、总起、总结、过渡句
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
华主题等,这类句子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二、理解句子含义方法:
1、抓关键词
在理解句子时,先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去理解,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
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理解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就
理解了。
常见关键词:体现写作对象特点的词语,标题出现的词语,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与主旨密切的词
语。
答题思路:解释关键词+句子含义+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实际。
2、联系上下文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
的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不能脱离文章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文章中,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理解。通过
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语句的含义。
3、联系作品背景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脱离时代背景,可能意思会出现偏差。
4、抓修辞手法
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分
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思考作者运用的效果和目的。
答题思路:修辞手法+去除修辞后句子的含义+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实际。
5、紧扣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
义。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
文章的中心:赞颂人的品质、抒发某种情感、告诉我们某个道理。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还是有着沁骨的凉。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叶子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子们努力地贴向
地面。霜一次又一次地从天而降,蒲公英慢慢垂下头来,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
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它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
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亲的脚。她在楼下,为
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她半弓着腰,在
衰草连片的枯黄里,( )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饱满而今皮肉松弛的
手,极其小心地翻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
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⑤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
乡。
⑥后来,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
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老小换回不很丰裕的口
粮。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撑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
脚,不怎么好用了— 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相对。我俯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
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
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
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单选题。
(1)以下选择第④自然段括号中的词最准确的是( )
A.慢慢腾腾 B.神情专注 C.不由自主
(2)对文中画“_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我”劝不住母亲,因为“我”不能与长辈争吵。
B.母亲热爱大自然,尤其爱东奔西跑,执意下楼去看蒲公英。
C.母亲年纪大了,却执意为“我”寻挖蒲公英,一心想着子女。
(3)对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饱满而今皮肉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
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年迈的母亲仍喜欢挖蒲公英。
B.年迈的母亲怕蒲公英飞走了。
C.年迈的母亲为孩子寻挖蒲公英付出了无尽的辛劳。
2.读画“___”的句子,想想“我”为什么心疼?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读了以上选文,你从中体会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C C
2.“我”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3.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心疼,以及深沉的思念。
【解析】
1.(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联系上下文理解,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饱满而今皮肉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
翻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这是对母亲采摘蒲公英时的
动作描写,能看出母亲的专注和耐心,故填“神情专注”。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划线句子“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亲的脚”中的“八十岁”可以知道,母亲年纪大了;由“阻不住”
可知母亲执意要为“我”寻挖蒲公英,一心想着子女。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饱满而今皮肉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着枯黄的草,似
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可知,这是对母亲采摘蒲公英时的动作描写,
能看出母亲的专注和耐心,更可以感受到年迈的母亲为孩子寻挖蒲公英付出了无尽的辛劳。 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根据文章第⑧自然段“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
落,它在疼吗”可知,句子是写再次接触蒲公英时的感受,此时“我”已把蒲公英看做母亲的化身。“我”
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了体会思想感情。
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本文通过写在冬天偶然看到一株枯萎的蒲公英进而联想到自己去世的
母亲;表现了蒲公英的生命力顽强,表现了母亲刚毅坚强、劳作辛勤、默默奉献的品质;表达了我对蒲公
英的赞美和敬佩,对母亲的感激与心疼,以及深沉的思念。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
①“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
了同样的发型,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
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我而唱。
②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③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从此,日复一日,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
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粘胶。终于,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
始终有个疑问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④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
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⑤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jì):“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
些事。”
⑥羞愧(kuì)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
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⑦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效不够流畅、华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
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4.根据文章内容,从文中第③至⑥自然段中找出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失落→ → →
5.第②自然段中,“我的愿望”在文中指的是
6.第⑥自然段中,“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位 的
父亲。
7.把词语“面红耳赤”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描述出来。
8.下列对第⑦自然段中画“ ”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乃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我”体会到了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加重要。
C.“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了。
D.“我”唱的非常好,只是音响效果影响了“我”,“我”觉得胜利了。
【答案】
4.怀疑 羞愧 自豪和幸福
5.“我”想有一个音箱。
6.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 尊重孩子,关心爱护孩子
7.当听到竞争者们看到我的自制音箱时,我的脸刷一下红了,像熟透了的苹果。
8.B
【解析】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可知,当时“我”的心情是满心怀疑。
从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羞愧顿时烟消云散”可知,当时“我”的心情是羞愧。
从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我感到无比自豪:‘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可知,当时“我”的心情是自
豪。
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
从第①自然段“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
音箱,否则不能组建自己的乐队。”及文中第②自然段的句子“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
望。‘咱们自己做!’”可知,第②自然段中的“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我”想有一个音箱。
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
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可知,“我”觉得爸爸十分了不起是因为:他可以
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从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位关心孩子,呵护孩子,懂
得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
7.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我爸爸和我
一起做的。’”和自己的想象,用具体的语境表达“面红耳赤”的意思。
示例:当我听到有人问我音箱是什么牌子的时候,我的脸一下子脸红得像烧红的炭,不好意思地低下了
头。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从第⑤自然段的“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
起做这些事。’”和第⑥自然段的“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
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可知,“我”的父亲为了让“我”梦
想成真而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我”得到了父亲的陪伴和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加重要。
故选 B。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
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
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
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
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
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
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写作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 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
赴新疆,在那里扎根落户,艰苦创业。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在茫茫戈
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农田连片、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经济网络。
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10.读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1) (2)
11.请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写作背景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的横线上。
②“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此时,爸爸在想:
③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B.句子中“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几棵小树”指他的儿女们,“风沙”指成长中遇到的困难。
C.爸爸看到小杨树在边疆苗壮成长起来,仿佛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美好景象,感到很欣慰。
D.表明了边疆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12.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物?为什么?
【答案】
9.本义是指模糊不清,茫茫的黄色,分不清界线。在文中指戈壁都是大沙漠,环境很恶劣。 本义指
人或事物直立而高耸。在文中指白杨树高大挺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的树木。
10.高大挺拔 生命力顽强
11.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我扎根边疆,希望我
的儿女也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C
12.驻村干部。因为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而且服务群众,不求回报,扎根当地。
【解析】
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要结合词语的本义以及在文章中的含义进行辨
析即可。“浑黄一体”本义是指模糊不清,茫茫的黄色,分不清界线。在文中指戈壁都是大沙漠,环境很恶
劣。“高大挺秀”本义指人或事物直立而高耸。在文中指白杨树高大挺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的树木。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可以得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
的特点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
11.本题考查的是对上下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①结合原文的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
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全文的主旨,可以得出此时爸爸在表白的是以白杨自
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②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根据上下文的
内容“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此时,爸爸可能在想:我扎根边疆,希望
我的儿女也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③结合原文的内容“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
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
以得出爸爸看到小杨树在边疆苗壮成长起来,仿佛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美好景象,感到很欣慰。
12.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白杨树的形象和特点,可以得出白杨树是
一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围绕的特点。联系我们身边的人,还可以想到例如驻村干部。因为哪里需要,
他们就到哪里去,而且服务群众,不求回报,扎根当地。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奶工杨琴
①从背影上看,杨琴就是那种蹬着踏板助动车送货的人:她的腿有点罗圈,送奶时,她从不敢把奶箱
绑在后面,都是把它们放在踏板上,经年累月弯着膝盖,别扭小心地载着奶箱骑行,腿就变成 O形。
②杨琴 45岁,凌晨三点半就起床送奶的日子已经有 12年,这 12年,她用爬楼送奶赚来的辛苦钱,将
一对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大学;孩子上了大学开销大,加上另一个片区送奶的姑娘回老家结婚,杨琴把她手
上的五栋楼也接了下来,这样,为保证所有的奶在早上七点前送到人家门口,杨琴凌晨两点就出发了。
③听说我要跟她一起去,杨琴特地叮嘱说,别穿硬底鞋,订牛奶的人以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一到
后半夜,整个睡眠就像发青的薄壳蛋,有一点点动静就碎了。杨琴 12年前曾经遇上这样一件事:她爬到某
栋楼的五楼时,楼道里黑黝黝地候着一个人,定睛一看,是一个 70来岁的老爷子,用压低了的喉音问她:
“姑娘,你明儿来,开奶箱的动静能不能再小点?”老人的老伴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是惊醒了非得睁眼到
天明的那种人,随后又对杨琴暗暗拱手说:“麻烦你了!”
④杨琴默然点头,从此改掉了戴着粗线手套放奶瓶的习惯,代价是冰凉的奶瓶,把她手上的温度和油
脂水分全带走了;涂护手霜也没用。杨琴的手,只有夏天才不长满口子。
⑤杨琴记性特别好,在昏暗的楼道里,她在某些单元房的门口停下,手脚麻利地抽去了人家门把手上
卷插的广告纸,但在她放奶的那些人家门口,她却没有去理会那些小广告。她小声说:“有些老人到南方
的儿女家去过冬了,临行,他们会退奶,等回来才续订。我记得他们的门牌号,顺手把小广告清理了。听
说有些小偷,专靠这个判断家里有没有人。”
⑥这种贴心细节,订户都记在心里。杨琴去收奶款的时候,有的老人专给她留了从云南、海南那边带
回的稀奇水果,还有的老人把空瓶放回奶箱时在里面放一张纸,杨琴抽出来打手电看,老人用一丝不苟的
小楷在纸上写:“闺女,我去医院疏通下血管,也就五天时间,奶不退了,从今天起,你帮我喝了吧;
另,上次听你讲,我小院里的梅花好香,给你折了些回去插瓶,就放在门口。”
⑦杨琴蹲身下去,果然,地上有个自做的小布兜,兜里是旁枝斜出的绿萼梅一大束,清香如泉水一样
在窄小的旧楼道里流动。小布兜有把手,杨琴可以把它套在车把手上,心情舒畅地骑车回家。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对杨琴的腿有几处细节描写,请用横线画出,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14.送奶工杨琴的贴心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15.第③自然段写“订牛奶的人以 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一到后半夜,整个睡眠就像发青的薄蛋壳,有一
点点动静就碎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对于刻画送奶工杨琴有什么作用?
16.第③自然段插叙了杨琴 12年前曾经遇上的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17.谈谈你对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18.文章结尾说杨琴“心情舒畅地骑车回家”,你能说说杨琴心情舒畅的原因吗?
【答案】
13.她的腿有点罗圈,送奶时,她从不敢把奶箱绑在后面,都是把它们放在踏板上,经年累月弯着膝盖,
别扭小心地载着奶箱骑行,腿就变成 O形。
这样写的好处:对杨琴腿的描写主要为下文作铺垫,她的腿已经那么不健康了,还能帮助老人们做那么多
贴心的事,更加突显她的善良。
14.不穿硬底鞋,不用粗线手套,轻拿轻放奶瓶,清理小广告。
15.比喻。把小区老人的睡眠比作发青的薄壳蛋,极其敏感和脆弱,形象地表达出 60岁以上老人睡眠质量
差,很容易被一点点动静吵醒,而这被杨琴留意到,体现出她对老人生活状况的关心。
16.补充交代了杨琴为订户着想的品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使行文富有变化。
17.这一束梅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其实是杨琴精神品质的写照,她在她的事业中付出的不仅是时
间、精力,她付出的更多的是爱心、细心和耐心。这句话是对送奶工杨琴精神的赞美,她就像这把清香蔓
散在楼道里的梅花般,把爱洒满整个楼道,给小区里的人带来了幸福快乐。
18.她对订户们的真心换来了订户们对她的真心,她觉得自豪和感动。
【解析】
1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 5种: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此段运用了外貌描写,体现杨琴常年送奶的艰辛。
1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总结概括能力,只要认真阅读原文,理清
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杨琴的贴心之处,文章的事例比较清晰。
15.考查修辞手法。
“订牛奶的人以 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一到后半夜,整个睡眠就像发青的薄蛋壳,有一点点动静就碎了”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区老人的睡眠比作发青的薄壳蛋,极其敏感和脆弱,形象地表达出 60岁
以上老人睡眠质量差,很容易被一点点动静吵醒,而这被杨琴留意到,体现出她对老人生活状况的关心。
16.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情节的展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为下文做铺垫;丰富文章内
容。
17.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这一束梅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其实是杨琴精神品质的写照,她在她的事业中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
力,她付出的更多的是爱心、细心和耐心。这句话是对送奶工杨琴精神的赞美,她就像这把清香蔓散在楼
道里的梅花般,把爱洒满整个楼道,给小区里的人带来了幸福快乐。
18.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要联系文章内容考虑,文中的老人们给杨琴绿萼梅,
并且出门不在家要用正楷写清自己的去处,这是杨琴工作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和回报,心情当然会很愉快、
舒畅。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
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3年也走不到陕北!”
……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
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
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
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
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
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
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
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
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
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
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
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
( ),一下子把我( )在一边,大声( ):“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
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
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
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
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9.联系上下文,请在文中括号处,用动词补充完整。
20.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这位同志的 描写,从中我能体会到
21.请谈一谈你对划“﹏﹏﹏”句子的理解。
22.通过阅读短文,你认为老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23.同学们,你的生活中有像老红军这样的人吗?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答案】
19.陷 顶 甩 说
20.外貌 他饥饿疲惫
21.尽管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但是老同志牺牲前的话激励了我。使得我增添了莫大的革命勇气和信心。
22.老红军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人。
23.有,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但是自己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院长。
【解析】
19.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陷:掉进;沉下。和句子中“他往下( )”搭配。
顶:支撑;抵住。和句子中“他用力把我往上一( )”搭配。
甩:用甩的动作往外扔。和句子中“一下子把我( )在一边”搭配。
说:用话来表达意思。和句子中“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搭
配。
20.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
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运用了外貌描
写的方法,从中我们能看出他的饥饿。
2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可知“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
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
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是老同志在牺牲前叮嘱我的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励了我,尽管前路
漫漫,困难还有很多,但是这句话给了我精神上的力量,让我继续走下去。
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
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我们可以看出老红军的舍己为人。结合文章内容“要记住
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我们能看出老红军的忠于革命。
23.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学生仔细回忆生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如:武汉疫情爆发,钟南山爷爷不顾个人安危,赶到第一线参加抗疫。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顶碗少年
赵丽宏
①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
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
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②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
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
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
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
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
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
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
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
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
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
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
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
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
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
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
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24.初读选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5.仔细读选文,思考:
(1)选文中几次提到“金边红花白瓷碗”?分别在哪个自然段?
(2)读选文的第④自然段,猜猜这位白发老者的身份,并说说你的理由。
(3)读选文的第③自然段,画“﹏﹏﹏”句子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4)文中的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运用你平时掌握的批注方法,给文章做两处批注。
26.深入读文,谈谈你对选文中画“ ”句子的理解。
【答案】
24.文章主要写马戏团里的顶碗少年在失败两次后仍顶着巨大的压力,敢于直面挫折,并且沉着冷静地再
次迎接挑战,重新表演后成功的事情。
25.文中三次提到“金边红花白瓷碗”,分别在二三四自然段。 根据文章内容猜测,白发老者是少年
的师傅,因为白发老者在少年慌张时给予了少年安慰和鼓励。 画线句子删除不好。这句话运用了神态
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观众的紧张与期待,如果删除就不能表现出观众的瞩目与成功的不易,所以不能删
除。 顶碗少年是一个不怕困难、沉着冷静、技艺高超的人。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
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
掉不下来。
批注: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写出了表演动作变化无穷,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批注: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
“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26.这句话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次表演启示我们不管遇到多少苦难,挫折都
不要退却,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解析】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从第②自然段“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
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第③自然段“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
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
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
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第⑥自然段“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
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可知,本文主要写顶碗少年在台上表演时,表演
失败,但是他仍然不断挑战,最终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失败。当生活中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
要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挑战。
25.(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的能力。
结合第②段中“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第③段中“一位姑
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第④段中“一位矮小结实的白
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可知,文中②③④自然段分别提到了
“金边红花白瓷碗”。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段中“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
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
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可知,在老者的安抚下,少年恢复了镇定,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白发老者
应该是教少年顶碗的师傅。
(3)本题考查字词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题干,先表明这个句子能不能去掉,再根据有这个句子和没这个句子,句子意思是否改变进行分析。
结合句子“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可知,从“屏
住气”“目不转睛”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盯”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这句话详细的刻画了少
年表演时的状况以及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反应,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表演,为下文碗掉下来以及最
后成功作出了铺垫,删掉的话没法表达这种效果。
(4)本题考查做批注的能力。
做批注可从句子的语言、内容、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批注。
如:“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句话是顶碗少年第二次失败的
描写,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
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这句话可以看出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
吓倒,“镇静”体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表现出少年的沉着冷静。
从第③自然段“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
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可知,少年是一个遇到事情沉着冷静的人;从第⑥自然段“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
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可知,少年面对多次失败而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功,可见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第②自然段“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
所有观众都惊呆了”和第③自然段“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第⑥自然段“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
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可知,少年当时的表演十分惊心动魄,作者
每当想起,都觉得很激动,其次,作者被少年身上的精神所感动,从中明白了遇到任何事情,要不怕困
难,勇于坚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