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12 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理解标题的含义。
②理解标题的作用。
③标题的好处。
二、答题思路
(一)理解标题的含义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
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倾向。
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浅 深
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标题的含义
字 面 含 引 申 义 、 比 喻
义、文中 义、象征义等
内容
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步,明确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①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②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③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④把握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格式】“××”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表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
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一个好的标题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标题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文章的题目是为文章中心服务,因此文章题目一般和文章的内容主旨有关联,因此标题在
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现人物××特点(事物××特点)。
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结构上:标题的结构作用,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效果。
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②标题和文章的开头/结尾相呼应。
3.情感上:标题是为了文章主旨服务,会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还会透露作者的情感倾向。
①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②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③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4.手法上:标题的手法是指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
成语,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1)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问句,引人深思,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引用古诗词(歌词),富有文学色彩(音韵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标题富有诗意,营造美好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化用成语/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语带双关,意蕴丰富。
(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拟写标题
一般说来,给一篇文章加题目,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1.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
这是最常用的概括方法。记事的文章提炼出中心事件做题目。
写人写景的文章以主要人物、景物或他们的特点来命题。
2.根据文章中心提炼出题目。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他的目的,根据中心去命题能使人一下子抓住文章的灵魂。
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
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围绕某个物或景展开,这些物或景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做题目。
它们或者像引子一样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或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苦孩子。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
2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
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
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3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
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
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
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
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
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
群才逐渐有所领悟。以后,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但
是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4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是陌生黑暗的,而是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许多用不着看便能感受
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
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
“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
来。
5父亲听了,愣住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
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
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6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
亲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
7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
生。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
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8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
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的意思。
震耳欲聋——
情有独钟——
2.文中写了父亲关爱小群的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件(第 2段):
第二件(第 3段):
第三件(第 5——6段):
3.阅读第 5段,当小群为书包责怪父亲时,父亲为什么“愣住”了,这一细节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4.认真读第 8节,为什么父亲追悼会上的一句话震撼着小群,又好像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心灵?
5.给短文加个标题:《 》
【答案】
1.耳朵都快震聋了,这里形容浩瀚的江海发出的声音。 形容对某一事物感情专注。这里指小群对红
色特别喜欢。
2.父亲教小群认识水,学游泳 父亲为小群解说颜色 父亲给小群买书包
3.因为父亲不知道数书包是绿色的,他觉得对不起孩子,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给孩子解释。感受到父亲的自
责。
4.因为这句话让小群明白了原来父亲也是一个盲人,他非常深切地体会到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
5.明亮的眼睛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在这里这指浩瀚的江海发出的声音。
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在这里指小群对红色特别喜欢。
2.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从“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
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
泳。”可知讲述了父亲教小群认识水,学游泳。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从“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
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
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可知讲述了父亲为小群解说颜色。
仔细阅读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从“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
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可知讲述了父亲给小群买书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父亲一直扮演的是小群“眼睛”的角色,教给他认识世间万物,但是当他给小群买错书包
的时候,他自己并不知情,所以“愣住”了。他一定是在想,自己为什么那么不小心,这下该怎么给孩子
解释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愿让小群知道自己是个盲人。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的自责和对孩子的爱。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父亲是一个盲人,但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小群一直不知情,支撑父亲走过这么多年的是
“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所以说这句话震撼了小群,也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他一定会像
自己的父亲那样热爱生活,传递爱心,幸福地生活下去的!
5.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方法:(1)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2)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题目举例:《丰
碑》(3)利用相关的景或物做题目举例:《荔枝》《半截蜡烛》(4)代表性时间、地点做题目举例:《景阳
冈》《十六年前的回忆》(5)用主要人物或事件做题目举例:《凡卡》《顶碗少年》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
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我们可以拟定一个“明亮的眼
睛”标题。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
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
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
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
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
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
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
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
谣。母亲天资聪颍,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
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
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地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
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
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
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
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6.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通过 、 、 、 等事情,表达了作者对
母亲的赞美之情。
7.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写出“长”的不同意思。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 )五谷,却疯长( )歌谣。
8.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 。
(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9.文中引用童谣的作用是什么?
10.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答案】
6.唱民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7.生长 孕育 8.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
9.突出母亲的童谣对我的启蒙。
10.D
【分析】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情节去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母亲跟“我”在月光下的
事,详细描写了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事,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唱民歌”
“说谜语”这样的短语来总结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比较工整,前后都要保持一致,意思相近即可。
7.考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
河流经的这里粮食作物的生长能力不强,可是却孕育、产生了许多民间歌谣。句中“不长五谷”意思是粮
食作物等不能好好生长,“长”是生长的意思;“长歌谣”意思是孕育、产生歌谣的意思,这里的“长”是
孕育、产生的意思。
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可知答案。
9.考查了文章的写作特点。
熟读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引用童谣,具体再现童谣的启蒙作用,点明母爱主题。
10.本题考查文章的标题理解。文章的标题一般会有点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
用,同时,还需要保证文题要有文采。本文这些童谣多是在月夜里为我唱的,用“月光启蒙”更能表现明
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和母爱如月光般美好、伟大、永恒。故
选: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流星
包利民
①天黑透了,枪炮声已渐渐停止。经过一天的激战,两翼的阵地已落入敌手。这个营所在的阵地已被
分割合围,情势非常危急。如果天亮敌人发起进攻,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
②李小豪仰卧在战壕里,剧烈的心跳好长时间才平缓下来。一颗流星拖着一条光尾划破夜空,消失于
远方。身旁的战友张南也看着星空,说:“天上一颗流星,地上就会死一个人,不知谁又要牺牲了!”李
小豪说:“迷信!咱们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那流星还不下成雨?”
③这时,战壕那边一阵骚动,两人忙奔过去,只见负重伤的副营长已经牺牲了。那一刻,两人都想起
了刚才那颗流星。营长说:“咱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应该派人突围出去,向主力部队汇报战况!”张南
挺身而出:“营长,我突出去!”营长看了看张南,点了点头,拿出一颗信号弹装进手枪,交到张南手
里,说:“大部队要开始进攻的时候,你打出信号弹,我们就反攻!”张南把手枪往腰里一别,跃出战
壕,消失在黑暗中。
④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枪声,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良久,枪声停止了,战壕里一
阵沉寂,李小豪不转眼珠地盯着夜空,并没有流星再划落,张南应该没事吧!
⑤已近午夜,一些战士已经睡着了,而李小豪依然望着夜空,此时他最怕的,就是有流星,他也有些
相信张南的话了。正自想着,忽然,一颗流星从远方天际升起,闪过一道绚丽的光。李小豪吓得一下子坐
起来!直到身边的战士抄起武器,远处也传来枪声,他才蓦然惊觉,那不是流星,是信号弹,是张南打出
的信号弹!随着营长的一声“冲”,他们跃出战壕,向敌人的阵地扑去。
⑥在炮火的光亮中,张南忽然一晃栽倒在地。李小豪扑过去抱起他,见他头上和胸前都冒出血来,一
时心慌,大喊他的名字。张南睁开眼睛,吃力地说:“我是不成了!兄弟,刚才你看见流星没有?那就是
我的星星!”李小豪望了眼夜空,含着泪说:“我看见了,那个流星最大,最好看!”同时,他想起了那
颗美丽的信号弹。张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⑦许多年过去,李小豪常常在夜里醒来,望向窗外的星空。这一辈子,他再也不会看见那个漆黑的夜
里,那颗带着希望的星星从黑暗中升起,那是生命中最灿烂的流星。
(文章有删减)
11.(内容理解)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中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战士形象。[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
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B.第④段中“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表现出战友们对张南的担忧。
C.文章第⑤段中的“流星”不是真的流星,而是张南打出的信号弹。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可以用来概括本文的主旨。
12.(写作手法)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有关张南的语句。[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
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句 描写手法 人物内心
身旁的战友张南也看着星空,说:
“天上一颗流星,地上就会死一个 语言描写 (1)
人,不知谁又要牺牲了!”
张南把手枪往腰里一别,跃出战壕, (3)“ ”“ ”两个动词表现出
(2)
消失在黑暗中。
(5)表现出张南圆满完成任务后内心
张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慢慢地
(4) 的 ,以及面对死亡时
闭上了眼睛。
的 。
13.(标题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标题“最美的流星”的含义。
【答案】
11.D
12.表现出张南内心对于未知的未来的迷茫与担忧。 动作描写 别 跃 张南面对完成危
险任务时内心的义无反顾。 神态描写 欣慰 坦然
13.①指夜空中出现的真正的流星。②指张南发出的反攻的信号弹。③指张南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士
们。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文章的主旨情感是赞颂以张南为代表的战士舍生报国、英勇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D项这句诗表达的是诗
人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与本文主旨不符。
故选 D。
1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体会人物的内心。
从“不知谁又要牺牲了!”可知表达了张南对未来的担忧。
从“一别”“跃出”是动作描写,“别”“跃”写出了张南面对完成危险任务时的果敢,不退缩。
从“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可知是神态描写,表现出张南圆满完成任务后内心的喜悦及面对死亡时的坦然。
1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
结合第②段的“一颗流星拖着一条光尾划破夜空,消失于远方”可知,“流星”是指自然界的真正的流星;
结合第⑤段的“正自想着,忽然,一颗流星从远方天际升起,闪过一道绚丽的光。李小豪吓得一下子坐起
来,心里 一片茫然和悲哀,张南完了!直到身边的战士 抄起武器,远处也传来枪声,他才蓦然惊觉,那不
是流星,是信号弹,是张南打出的信号弹” 可知,“流星”是指张南打出的信号弹;
结合第⑥段的“张南睁开眼睛,见是李小豪,吃力地说:‘我是不成了!兄弟,刚才你看见流星没有 那就
是我 的星星’李小豪望了一眼夜空,含着泪说:‘我看见了,那个流星最大,最好看”可知,“流星” 还
指张南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士们,“最美的 流星”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
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
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
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
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
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
④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
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
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
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
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
个百分—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⑤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
一回走盲道。结果,拐弯 下梯 过马路 躲避人……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
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
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⑥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
的……
⑦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
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
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
房。促我身体力行。
⑧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选文有改动)
14.写出第②段中划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15.请给文中第 5自然段划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16.方老师给“我”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17.文中有多处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1)场景一: 我的表现
(2)场景二:我在盲道上练习。我的表现
(3)场景三: 丈夫和女儿的表现
(4)读读这三处场景中的细节,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决定”是指
“准备”是指
(5)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18.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指什么?
【答案】
14.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15.、 、 ,
16.女儿可能会失明,方老师下定决心要捐献自己的眼睛,并开始准备,她悄悄地蒙眼做家务,练习走盲
道,而这一切并不打算让女儿和丈夫知道。在知道女儿眼病痊愈了之后,她才表演走盲道,让丈夫和女儿
感动。
17.方老师主动搬走侵占了盲道的自行车
去帮助方老师,并感到羞愧。
走得磕磕绊绊。
我蒙眼走盲线。
哭成了泪人儿。
是要把自己的眼睛献给女儿。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父女俩通过看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
而无私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18.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的爱。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第①段写到作者下班见同事搬挡在盲道上的自行车而去帮忙,在第②段的对话中可以发现“我”
之所以去搬车是认为自行车摆放得杂乱不好看,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车子侵占了盲道,被方老师指出来
后,作者说自己“无知”,是对自己没自觉意识到盲道不能被侵占而感到些许羞愧。
1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句内停顿用逗号,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顿号,说话后面用冒号,句子说完用句号。
“拐弯”、“下梯”、“过马路”都是都是并列的短语,中间用顿号。“躲避人”后面是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的
动作没有一一列举。省略号相当于句号。“过马路”句子还没有说完用逗号。
16.本题考查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写我帮着方老师一起搬走学校门口占用盲道的自行车,并了解
到她这么做的原因;第二部分(④~⑥),写方老师讲述的事情.第三部分(⑦-⑧),我对这件事的感悟,
并引出了对母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作者关爱残疾人的呼吁。这到题是让我们去概括第二部分:方老师的
女儿眼睛有可能失明,方老师为了自己的女儿开始走盲道“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
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百的盲人了。”最终成功了,父女看见
方老师走盲道“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感动落泪。
17.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
从①、②自然段“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
她一道搬。”我看见方老师在搬走盲道上的自行车。“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听了方老师的话为我自己没有
主动帮助盲人这个需要帮助的群体而感到羞愧。
(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从④自然段中“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
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
眼。”读出方老师走盲道很艰辛。
(3)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从⑤自然段中“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可以读出,父女俩看见方老师
这么顺利的走过盲道,一定是经历了很多艰辛,感动的落泪,也为这浓浓的母爱感动。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结合文章第③段讲到医生告诉方老师让她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因为她女儿可能会失明。因为方老师女儿的
病情并不乐观,医生怕她承受不了打击,而让方老师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知道女儿可能失明后方老师就
做了一个决定,想让医生把她自己的眼睛用来治女儿的眼睛,并开始一步步准备,模拟和适应盲人的生
活。
(5)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第③段中方老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因为女儿可能会失明,所以方老师下定决心要捐
献自己的眼睛,并开始准备,她悄悄地蒙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而这一切并不打算让女儿和丈夫知道。
在知道女儿眼病痊愈了之后,她才表演走盲道,这样伟大而又深藏心底的母爱让丈夫和女儿感动,他们因
此留下了眼泪。
18.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
文章第③段,方老师下定决心为女儿捐出眼睛,并默默去体验、去适应盲人的生活,这伟大的母爱感人肺
腑;④、⑤、⑥段写出作者受到方老师的故事启发,身体力行地走盲道,体会盲人的辛酸,切实关心盲
人,这是一种正常人对盲人的爱。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被绿房子吃了
孙道荣
①8岁男孩迪伦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整天画啊、写啊。在一幅画着城堡的画下面,他写
着“我被绿房子吃了”;在一幅画着花园的画下面,他写着“豆角的角,蹦到了我的眼睛里”,都是充满童
趣和想象力的画和话。
②在画了 81幅画和写了 81句话后,这个 8岁的小男孩忽发奇想,能不能将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结集
出版呢?说干就干。他找出电话簿,给出版商们打电话。一个出版商拒绝了,又一个出版商拒绝了,所有
的出版商都断然地拒绝了。
③没人愿意帮他出版,迪伦想,那我就自己将它变成一本书。怎么变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它
们装订在一起。当然,他也知道,仅仅装订在一起,还不是一本书,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是它必须
出现在它本该出现的地方——书店,或者图书馆。
④迪伦家的附近,就有一家图书馆。他带着自己装订好的“书”,来到了这家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逡
(qūn)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
“书”悄悄地塞了进去。
⑤晚上,父母下班回来了,他不无得意地向父母宣布,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出版了,它们成了一本真
正的书啦!
⑥年轻的父母惊喜、疑惑,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儿子的涂鸦就出版成书了?见父母不信,迪伦说,
不信,你们自己去图书馆看嘛,我的书就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
⑦第二天早上,迪伦的妈妈请了假,与迪伦一起去图书馆看看他的书。
⑧迪伦领着妈妈来到了那排书架前。一本本,全翻遍了,并没有找到他塞进去的那本“书”。迪伦一脸
失望,一脸尴尬。
⑨迪伦妈妈摸摸迪伦的头,别急,儿子,让我们问问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惊诧地看着 8岁的迪伦,你
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吗?哎呀,我们正试图寻找你呢。
⑩她从办公室的案头,拿出一本裁剪、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书,对迪伦说,我们昨天整理书架时发现了
你的书,真是太有趣了、太动人了。于是,我们连夜重新为它装订,给它做了一个硬壳封面,并且为它取
了一个书名《我被绿房子吃了》,这个书名你喜欢吗?
迪伦妈妈接过那本书,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真正的书。她摩挲着,一脸欣慰。
图书管理员继续说,我们打算将它摆放在儿童读物的书架上。说完,图书管理员领着迪伦母子,走
向儿童书架。他们一起郑重地将那本《我被绿房子吃了》,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那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图书馆,8岁男孩迪伦的书《我被绿房子吃了》已经被借阅了 100多次,
至今还在小镇孩子中传阅。
19.(内容概括)请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补全下面的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2) ,遭到出版
迪伦写写画画,(1)想 迪伦的“书” 图书上架,(4)
商拒绝,随后自己将其装订成“书”,
成 成功获得管理
(3)
为 。 员的认可
20.(句子赏析)下面这个句子写得很好,请你结合下边提示,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
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
21.(标题作用)“我被绿房子吃了”这一标题很独特,请你从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出发,谈谈它好在哪里。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答案】
19.作家 请求出版 悄悄放到图书馆的书架上 多人借阅
20.此句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迪伦将自己装订的“书”放到图书馆书架时的小心翼翼,表现
出迪伦内心的犹豫和期待。
21.①标题“我被绿房子吃了”也是迪伦的“书”名,迪伦出“书”贯穿全文,是故事线索。②用词符合
孩子的口吻,充满童趣和想象力,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1)从第①自然段第一句“8岁男孩迪伦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作家。”可知迪伦想成为作家。故填:
作家。
(2)从第②自然段第三句“他找出电话簿,给出版商们打电话。”可知迪伦想出版书。故填:想请出版社
出版自己的书。
(3)从第④自然段第三句“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
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可知迪伦装订好书后,悄悄把书放到了图书馆书架
上。故填:悄悄放到书架上。
(4)从第 自然段第一句“在那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图书馆,8岁男孩迪伦的书《我被绿房子吃了》已经
被借阅了 100多次,至今还在小镇孩子中传阅。“可知迪伦的书上架后被很多人借阅。故填:很多人借阅。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 (含神态)、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读句子“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
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可知,句子中使用了一系列生动的动作描写,如“逡巡一圈”、“踮着
脚”、“扒开书架上的书”、“悄悄地塞了进去”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主
人公迪伦在图书馆的行动很小心,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21.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引起读者兴趣、概括文本主题、增加阅读欲望、与文本内容契合。
阅读全文发现,全文围绕着迪伦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实现出版书的梦想展开。从第①自然段第二
句的“在一幅画着城堡的画下面,他写着‘我被绿房子吃了’。”可知,迪伦其中一篇的作品下就写着“我
被绿房子吃了”,同时也是迪伦的书名。 据此回答即可。如:
①标题直接指向了小男孩迪伦的创意和想象力。整个故事围绕着迪伦想当作家,想出书,并努力实现,
“书”贯穿全文,“我被绿房子吃了”是迪伦画下写的,也是迪伦书的名字。 ②“我被绿房子吃了”引人
入胜的想象力、幽默诙谐的表达、童趣的语言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
佚名
①从前,在一个村庄里居住着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
②老人在快死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叫到自己面前对他们说:“我亲爱的孩子,我把遗产留给你们,但遗
产并不能使你们发财致富。因此我要留给你们三个忠告,它们要比金钱和财富更为珍贵。你们记住这些忠
告,一生都会富裕的。
③下面就是我的忠告,你们可要记住。第一,不要首先向任何人弯腰,只能让别人向你们弯腰。第
二,吃任何食物都要加上蜜。第三,要永远睡在羽绒褥(rù)子上。”
④说完,老人便与世长辞了。可儿子们把父亲的忠告忘得一干二净,过着放荡不羁(jī)的生活一游
手好闲,吃喝玩乐,无所不为。头一年就挥霍光了父亲的金钱;第二年卖光了全部家畜;第三年卖光了家
里一切器物。他们没吃没喝了。
⑤大哥说道:“除了遗产之外,父亲不是还给我们留下三个忠告吗?他说,靠这三个忠告,我们就可
以生活得富足。”
⑥小弟弟笑着说道:“我记得这些忠告,可又有什么用处呢?父亲说:‘不要首先向任何人弯腰,只
能让别人向你们弯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成为富人。可在周围地区,现在没有比我们更贫穷的人了。他
还说:‘吃任何食物都要加上蜜。’你听,还要加上蜜!我们现在连黑麦饼也吃不上,还谈什么蜜!他又
说:‘要永远睡在羽绒褥子上。’睡在羽绒褥子上当然好!可我们家里空空如洗,连一片破毛毡(zhān)
也没剩下。”
⑦大哥反复思考了很久,然后说道:“小弟,当时我们没有理解父亲教海的含义。原来,他的话里充
满了智慧。他的意思是让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比别人先下地干活,当别人下地千活从我们旁边经过时,
他们定会首先向我们弯腰问候。我们劳动一整天后到家又累又饿,这时吃上一块黑麦饼也比吃蜜还要甜。
在这种情况下,躺在任何褥子上你都会感到舒服、惬意,因此就像睡在羽绒褥子上一样,十分香甜。”
⑧第二天天刚亮,弟兄三人便下地了,他们到得比别人都早。晚来的人便首先向他们弯腰问候,预祝
他们白天好,活干得好。
⑨弟兄三人干了一整天活,连腰都没直。晚上回到家里,就着茶水吃黑麦饼,觉得比吃蜜还甜。吃饱
喝足,他们便躺在地上睡着了,仿佛睡在羽绒褥子上一样舒服。
⑩他们每天都这样干着,秋后获得了丰收,他们又富裕起来了,邻里们又向他们投去尊敬的目光。
从那以后,他们一直牢记父亲的三个忠告,过着富裕的生活。
(文章有删改)
22.阅读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下面的事件排序,并指出这些事件的主人公是谁。
①游手好闲,财产挥霍一空 ②思考老人遗言,恍然大悟
③做出改变,勤奋劳作,生活富裕 ④老人去世,留下遗言
排序: (填出序号即可)
主人公:
23.文章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的标题,选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并说出理由。
A.拥有财富的法宝 B.农夫的三个忠告
选择: 理由:
25.阅读本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个晚上风刮得很厉害,但到破晓时风势却减弱(ruò)了。
B.熊猫是一种十分珍(zhēn)贵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宝。
C.要留心师长的教诲(huǐ),听从他们的智言。
D.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cí)。
【答案】
22.④①②③ 老人的三个儿子
23.第④段主要讲老人去世,三个儿子将遗产挥霍一空,此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了
上文老人为三个儿子留下的遗产和三个忠告,又为下文儿子们理解忠告的真实含义并做出改变做铺垫。
24.A 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坐吃山空,勤劳永远是致富的法宝,此题目紧扣文章主
旨。因此我选择 A选项。
25.①任何时候都不能坐吃山空,勤劳永远是致富的法宝。②对于别人所说的话要多思考,不能只理解表
面意思。③在失败之后要懂得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26.C
【解析】
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下面就是我的忠告,你们可要记住。第一,不要首先向任何人弯腰,只能让别人向你们弯
腰。第二,吃任何食物都要加上蜜。第三,要永远睡在羽绒褥子上。”和“说完,老人便与世长辞了。”可
知,先写老人去世,留下遗言;从第④自然段“儿子们把父亲的忠告忘得一干二净,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一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无所不为。头一年就挥霍光了父亲的金钱;第二年卖光了全部家畜;第三年卖光
了家里一切器物。他们没吃没喝了。”可知,接着写三个儿子游手好闲,财产挥霍一空;从第⑦自然段“大
哥反复思考了很久,然后说道:“小弟,当时我们没有理解父亲教海的含义。原来,他的话里充满了智
慧。” 可知,再接着写思考老人遗言,恍然大悟;从第⑧自然段“弟兄三人干了一整天活,连腰都没直。
晚上回到家里,就着茶水吃黑麦饼,觉得比吃蜜还甜。吃饱喝足,他们便躺在地上睡着了,仿佛睡在羽绒
褥子上一样舒服。”可知,最后写三个儿子做出改变,勤奋劳作,生活富裕。本文主要写三个儿子败光了父
亲的财务,后面思考老人遗言,恍然大悟做出改变,勤奋劳作,生活富裕,故主人公是三个儿子。
故排序为④①②③。
2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从第④自然段“说完,老人便与世长辞了。”可知,这句话是承接上文老人给三个儿子的嘱托;“可儿子们
把父亲的忠告忘得一干二净,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一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这个句子引出下文
的三个儿子游手好闲,财产挥霍一空。第④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4.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本文主要写三个儿子败光了父亲的财务,后面思考老人遗言,恍然大悟拥有财富的法宝,做出改变,勤奋
劳作,生活富裕,因此,“拥有财富的法宝”作为标题更为恰当。故选 A。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⑩自然段“他们每天都这样干着,秋后获得了丰收,他们又富裕起来了,邻里们又向他们投去尊敬的
目光。”和第 自然段“从那以后,他们一直牢记父亲的三个忠告,过着富裕的生活。”可知,三个儿子败
光了父亲的财务,后面思考老人遗言,恍然大悟拥有财富的法宝,做出改变,勤奋劳作,生活富裕,这告
诉我们勤劳才是致富的法宝,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思考原因,并做出改变,这样才能过着富裕的生活。
26.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C.教诲(huǐ)——huì。故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