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11 分析人物形象
一、提问方式
①联系上下文分析 xx人的人物形象。
②你觉得 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知识梳理
人物形象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
外在就是所谓的外貌,长得漂不漂亮,美不美;
内在形象指的是人物内在的性格和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光环”,也就是精神品质。
分析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具体方法:
1.通过分析事件,来观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典型事例)
人是要做事情的。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
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
★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对比、烘托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
★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
★心理描写: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3.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直接的评价,来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环境描写)
人们做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做出的,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思想
品质和精神风貌。
5.通过和他人的对比,来反衬人物的形象特征。
对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来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就会比较具
体,比较鲜明,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比,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视角。
答题格式:人物特点+具体情节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南怀瑾拜师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
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南怀
瑾就问:“老师,假如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您觉得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
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
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
篇文章去请教。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
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
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话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
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
怀瑾低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 100遍,读完了来见我,我再告诉
你!”南怀瑾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但是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南怀瑾回家后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越
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 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
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
了。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文章时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写得好,词语十分优美。文中指南怀瑾认为自己的文章
写得很好。( )
2.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 和 两人为师。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
同,第一位老师读后 ;第二位老师读后 ,
他对南怀瑾的指教
是 。
3.请用简短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南怀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怀瑾第二次遭受袁先生的冷遇,却依然恭恭敬敬请教,看出他是个好学的人。
B.从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可以看出他是个狂妄自大的人。
C.袁先生让南怀瑾再读 100遍,南怀瑾不痛快却忍着,看出他是一个尊敬老师的人。
D.“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 100遍”,可以看出南怀瑾是一个
好学的人。
【答案】
1.字字珠玉
2.商先生 袁焕仙先生 满口称赞 全然不理 多读书
3.短文写南怀瑾先后拜商先生和袁焕仙先生为师,最后在袁焕仙先生的教育下,明白了只有多读书才能写
出好文章的道理。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结合句子“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可知南怀瑾认为自己的
文章写得很好。因此,字字珠玉: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光彩珍贵。形容诗文极其优美,声价高。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
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
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 100遍,读完了来见我,我再告诉你!’”可知,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商
先生和袁焕仙先生两人为师。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满口称
赞;第二位老师读后全然不理,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多读书。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本篇文章抓住主要事件就可以概括了。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拜商先生为师,第四,五自然段讲的是拜袁
唤仙先生为师,归纳到一起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短文写南怀瑾先后拜商先生和袁焕仙先生为师,最
后在袁焕仙先生的教育下,明白了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
B.有误,南怀瑾之所以用“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这样的语言回答袁焕仙先生,是因为他不服气,
并不是狂妄自大。因此选择 B。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 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
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
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
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
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
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
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
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
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
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
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
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
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
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
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
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
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5.你在快速默读短文时,遇到“桀骜不驯”这个词不懂,你的做法是 。你还用过的快速
默读的方法有 、 等。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7.联系下文,说说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8.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本文和《慈母情深》都是节选自梁晓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母
亲》,读了两篇短文中母亲的做法,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说说对母爱的理解(要求引用上名言或诗句)。
【答案】
5.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带着问题读
6.写了我的小人书被派出所年轻警察没收后,母亲带我坚持静坐四小时讨回小人书的故事。
7.写出了当时生活环境的丑陋,生活的贫困,突出了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对“我”的重要性。
8.坚强、有修养、有智慧、有尊严等。为给我要小人书静坐近四个小时。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分析】
5.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果不影响文章的理解,可以暂时先不管它,继
续往下读。快速默读的方法有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读等。
6.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
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主要我出租小人书时,我的小人书被派出所年轻警察没收后,母亲带我坚持静坐四小时,最后终于讨
回小人书的感人故事。
7.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划线句子是对光仁街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丑陋,也突出了生活的贫困,正式这样的环境更加说
明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对“我”的重要性。
8.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可以感受母亲的有修养,从
“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可以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从“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
么。”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有尊严。
9.考查名言警句。能体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w
ù),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
了冠军。
拍摄这 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
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 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
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
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 10
秒钟后足足肃静了 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
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
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
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
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一一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
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
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
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
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
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10.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
②忠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
1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文中的轨道工人父亲面临着生死抉择:________ 还是 ________ 那一刻,他威严地对儿子说:“ ________
”的同时________ 。最终火车________,儿子________。
12.对于“卧倒”这个作品,人们为什么都渴望一睹为快
13.为什么“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 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 10
分钟”
14.在面临选择时,扳道工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0.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11.抢救儿子;避免一场灾难;卧倒;扳动了道岔;进入了预定的轨道;丝毫未伤(意思对即得分)
12.因为“卧倒”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
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
(意思对即得分)
13.因为德国人民为扳道工的大公无私,忠于职守所感动,为小孩子在如此危险的情况还得以生存而感动。
(意思对即得分)
14.他选择了“避免一场灾难”。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忠于职守、无私的人。(意思对即得分)
【解析】
10.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
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1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
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即可。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即可。
14.评价人物精神或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
神或品质。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数钱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
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
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
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
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
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
跃,急不可耐地央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父亲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
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
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父亲坐在沙
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⑦“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⑧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
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⑨“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⑩“再数数。”
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
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
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
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
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5.本文围绕“数钱”记叙了哪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6.“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可用文中的词语“ ”来表示。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这种默
契?请举例说一说。
17.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写父亲 。
(2)从“抖上两抖”“哈一哈气”“一张张地数”这几处细节中,可以体会到父亲 。
18.母亲让父亲数钱,先是叮嘱“左手数”,后来又要求“再数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母亲担心父亲数不清楚。 B.多数几次,确保数目的准确。
C.让父亲得到更多的锻炼。 D.不想让父亲觉得无聊,故意打发时间。
19.第 自然段提到“隔三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母亲是真的不小心吗?从
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本文结尾处提到父亲数钱的“两种姿态”,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数钱的姿态各是怎么样的。为
什么说“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答案】
15.以前父亲数工资 脑梗后父亲数菜钱
16.心照不宣 ①母亲让父亲数菜钱,却又强调用左手数,父亲顺从了,后来“眼神重新活泛起来”
②父亲主动去拣谷粒,隔三岔五,母亲又会让他把“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17.数工资的动作 对自己所挣来的这份工资所表现出的珍惜和满足之情
18.C
19.母亲故意这样做的,让父亲得到更锻炼大脑和身体的机会,帮助父亲更好地进行锻炼。从中可以看出
母亲是一个关心、呵护父亲,非常细心,和父亲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人。
20.第一种姿态是悠闲、细致、满 足的数钱姿态,第二种姿态是生疏、尴尬、 不自然的数钱姿态。第一种
姿态是父亲数钱 之后,把工资交给母亲,体现了他对母亲、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关爱。而第二种姿态是母
亲为了帮助父亲更好地进行锻炼和恢复. 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关爱。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从第②自然段“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
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可知,围绕“数钱”,第一件事
记叙了父亲每月发工资后,都会坐下来数钱,然后交给母亲保管,作为家庭开支和孩子们的学费。
从第⑤自然段“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
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
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还是母亲有办
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
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可知,围绕“数钱”,第二件事记叙
了父亲因脑梗后变得木讷,母亲便通过让他数钱和拣谷粒来锻炼他的思维和活动能力,帮助他恢复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最终能够重新站立和行走。
16.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内容的理解。
“心照不宣”意思: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心照不宣”这个词准确地表达了父母之间无需言语
的默契和理解。
文中体现了这种默契的细节有:①当母亲让父亲数钱时,她特意叮嘱他“左手数”,这是因为父亲脑梗后左
手左脚不灵便,母亲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锻炼左手。父亲虽然迟疑了一下,但最终还是顺从了母亲的意
愿,这显示了他们之间无需多言的默契。②父亲数完钱后忘记了数目,母亲没有责备他,而是让他“再数
数”。这种宽容和理解也是他们之间默契的体现。③父亲数钱和拣谷粒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母亲没有直
接表达出来,但她继续找一些“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让父亲分,这体现了母亲对父亲需要的了解和
默契配合。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从“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
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可知,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写父亲发工资后的数钱动作。
(2)从“抖上两抖”“哈一哈气”“一张张地数”这几处细节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工资的珍视以及数钱时
认真、仔细的态度。这些细节描绘了父亲在数钱时的专注和谨慎,反映了他对家庭经济的负责任和对每一
分钱的珍视。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⑤自然段“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可知,母亲知道
父亲脑梗后左手左脚不灵便,精神也不如以前,因此她通过让父亲数钱(特别是用左手)来帮助他进行锻
炼,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故选 C。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⑤自然段“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可知,母亲‘不
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这里的“不小心”并非真的指母亲在混合黑豆和绿豆时犯了错误。这是母
亲有意为之的一个策略,目的是为了给父亲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细心、体贴、
富有智慧的人。她了解父亲的状况,知道脑梗后需要适当的锻炼来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因此,她通
过故意将黑豆和绿豆混在一起,然后让父亲来分选,既为父亲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又使得这种锻炼不至于
显得单调乏味。母亲的做法既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她对父亲深厚的关爱和耐心。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一种姿态是在父亲身体健康时,他“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
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这种姿态展现了
父亲认真、仔细和珍视每一分工资的态度;另一种姿态是在父亲脑梗后,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
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这种姿态则体现了父亲在病痛和恢复过程中的努力
和坚持。
“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是因为无论是父亲健康时还是生病后,母亲都始终陪伴
在他身边,理解他、支持他。在父亲健康时,母亲会接过父亲数好的钱,存入柜子中,用于家庭开支和孩
子们的学费,展现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信任。在父亲生病后,母亲更是通过让父亲数钱、拣谷
粒等方式,帮助他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体现了她对父亲的关爱和耐心。这种相伴相携的情分,不仅
体现在母亲对父亲的照顾上,也体现在父亲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上。因此,每一种数钱的姿态,都蕴含着
父母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偷饼贼”
①一天晚上,我在机场候机,离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我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了一袋
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悠然地看起书来。
②我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坐在我旁边的男乘客,竟然如此无耻,从放在我们座位中间的袋子
里抓起一块甜饼,随手塞进嘴里。
③我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大发脾气。我读着书,使劲嚼着甜饼,可那个“偷饼贼”继续在减少我的
甜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越来越气愤,我想:“如果我不是这样宽容,我一定打得他鼻青脸肿。”
④我每拿一块甜饼,他也跟着拿一块。当只剩一块时,我想看看他会怎么做。
⑤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递给我半块,
自己吃了另一半。
⑥我从他手中抢过半块饼,心中想道:“天哪,这个家伙还真有点儿意思,但却很无礼,他为什么连
感谢的话都不说一句?”
⑦当我的航班通知登机时,我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我收拾起自己的物品走向门口,拒绝回头再看一
眼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人。
⑧我登上飞机,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找寻那本已经快看完了的书。当我把手伸进行李包,我因意
外而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是我那一袋甜饼!
⑨“如果这是我的,”我喃喃自语,“那另一包就是他的,而他却尽力与我分享!”可是太迟了,已经
无法道歉,我是那样难过,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偷饼贼”,恰恰是我自己!
21.起初,文中的“我”为什么以为坐在她旁边的男乘客竟然如此无耻?
2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第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我”身边的男乘客主要运用( )
A.语言和动作描写 B.神态和动作描写
C.语言和心理描写 D.神态和心理描写
(2)第⑦段中“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的原因是( )
A.飞机没有晚点 B.我不再生气了
C.甜饼终于吃完了 D.我终于可以离开那个讨厌的男乘客了
23.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悠然—— —— ——惊讶——
24.读完文章,回想文章中“我”身边男乘客的一举一动,你认为这个男乘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21.因为我们素不相识,他却从我放在座位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随手塞进嘴里。
22.B D
23.气愤 如释重负 难过
24.他是一个有素质,有修养,宽容大度,乐于分享的人。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段的“我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坐在我旁边的男乘客,竟然如此无耻,从放在我们座位中间
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随手塞进嘴里。”可知,我认为坐在旁边的男乘客竟然如此无耻的原因是,这个男
乘客我不认识,但是他随意地从放在我们座位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塞进嘴里。
2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1)从第⑤自然段“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
递给我半块,自己吃了另一半。”中的“抓”“浮现”“分”“递给”“吃”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可知是动作描
写,从“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可知是神态描写。故选 B。
(2)短文主要写了“我”在机场等待飞机时,遇到一个男人偷吃“我”的甜饼。“我”虽然生气,但没有
当场发作,只是默默忍受。然而,当“我”上了飞机后,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甜饼袋在包里,而之前以为
是被那个男人偷吃的。
根据第③段的“我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大发脾气。我读着书,使劲嚼着甜饼,可那个‘偷饼贼’继续在
减少我的甜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越来越气愤,我想:‘如果我不是这样宽容,我一定打得他鼻青
脸肿。’”第⑥段的“从他手中抢过半块饼,心中想道:‘天哪,这个家伙还真有点儿意思,但却很无礼,
他为什么连感谢的话都不说一句?’”可知“我”对这个乘客非常讨厌,而从第⑦段的“当我的航班通知登
机时”可知“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的原因是我终于可以上飞机,离开那个讨厌的男乘客了。故选
D。
2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①段的“一天晚上,我在机场候机,离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我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
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悠然地看起书来。”可知“我”在机场时的心情是悠然的;
从第③段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越来越气愤”可知发现饼干被偷吃的心情是气愤;
从第⑦段的“当我的航班通知登机时,我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我收拾起自己的物品走向门口,拒绝回头
再看一眼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人。”可知“我”准备登机时的心情是如释重负的。
从第⑧段的“当我把手伸进行李包,我因意外而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是我那一袋甜饼!”可知“我”在行
李包里发现了自己的甜饼时是惊讶的;
从第⑨段的“可是太迟了,已经无法道歉,我是那样难过,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偷饼贼’,恰恰是我
自己!”可知“我”知道是自己才是“偷饼贼”,却无法道歉时是难过的。
24.本题考查了人物分析。
这个故事主要讲在飞机上,“我”发现自己的甜饼被一个坐在身后的男人偷吃了。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但由
于公共场合的礼貌和尊严,“我”选择了沉默,没有当场指责那个男人。然而,在飞机起飞后,“我”发现
自己的甜饼袋居然还在自己的包里,原来错怪了那个男人。此时,“我”感到十分尴尬和愧疚,因为无端地
怀疑并在心中谴责了一个无辜的人。
从第⑤段的“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递给我
半块,自己吃了另一半。”可知这个男人在“我”拿她的饼的情况下,还把饼分给“我”,对“我”笑,是
一个善良、有素质、有修养,大度、宽容、喜欢分享的人。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修鞋姑娘
①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②就在昨天,当我脱下左脚那只后跟绽开了的皮鞋,要求她重新纳好的时候,我还有点儿怀疑她能否
用锥子扎透我这双牛皮鞋底,可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③我提醒她修结实点。她打量我一眼,啪,啪,啪,三个钉子就钉进去了。接着她一手提拽着鞋底,
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我正要付钱,她一边摆手说不忙,一边指着鞋面,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
说:“这儿倒是需要纳一纳,你看,线都断了。”说着,哧啦哧啦地纳起来。
④我注意了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不
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那冻肿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
⑤姑娘把鞋纳好递给我,叫我脱下另一只,我抬起脚叫她看,说:“这只没坏。”她说:“就是没坏,
也穿不了几天。”说着,就把我的鞋子脱去纳起来。
⑥忽然间,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莫非她想多要钱?鞋纳好了,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谁知她只要
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我掏钱给她,可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
只找出三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
嚷,来往的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并要摘下手表来作抵押。谁
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⑦“可是我没带够钱啊!”
⑧“是的,不过你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
⑨“别的?我给了你什么?”我问。
⑩“诚实、信任呀!”她回答。
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我向她保证,第二天一定给她送钱
来。她说:“这我相信。不过,手表不用摘,三角钱你也不用再送来。我明天说不定到什么地方去,你去
哪儿找啊!”是的,这样大的城市,到哪儿去找她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2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A.漫天要价:
B.无地自容:
26.“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我”不还价是因为( )(填序号,四选一)
A.她技术好 B.她态度好
C.“我”不在乎钱 D.“我”感到她生活不易
27.文中第⑥段“想起儿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我”紧张的原因是
28.“我”在修鞋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把“ ”补充完整。
有点儿怀疑(不放心)→ →蒙上阴影→ →惭愧
29.“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这是对修鞋姑娘的 和 的描
写,作用是
30.文中的修鞋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25.没有边际地把售价抬得很高,指所提要求或条件过高。 没有地方能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26.D
27.“我”想起几年前遭白眼的事
28.都不还价 窘极了
29.外貌 神态 写出修鞋姑娘修鞋时专注、认真
30.修鞋姑娘是一个热情,做事仔细认真,待人善良诚实的人。从文中她修鞋技术娴熟,不漫天要价,相
信“我”不是故意少给钱等可以看出。
【解析】
25.此题考查词语解释。
A.漫天要价:意思是无限度地乱要价,形容所提出的条件、要求过高。文中指“我”以为修鞋姑娘会无限
度地向“我”乱要修鞋的钱。
B.无地自容:意思是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文中指“我”因为之前不信任修鞋姑
娘,又因为要交钱时没有带钱包而感到十分羞愧。
26.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短文第④自然段“我注意了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
圆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那冻肿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
都不还价。”可知“我”不还价是因为“我”看到她冻肿的手背,感到她生活不易。选项 D符合题意。
故选 D。
27.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短文第⑥自然段“想起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联系上下文可知“我”
紧张的原因是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这次又差修鞋姑娘的钱三角钱。
28.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在昨天,当我脱下左脚那只后跟绽开了的皮鞋,要求她重新纳好的时候,我还有点
儿怀疑她能否用锥子扎透我这双牛皮鞋底”,可知我刚开始是有点怀疑的。
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那冻肿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可
知,看到姑娘冻肿的手背,“我”感到她生活不易,决定不还价。
阅读文章第⑥自然段“忽然间,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莫非她想多要钱?鞋纳好了,我断定她会漫天要
价,谁知她只要六角钱。”可知“我”不够信任修鞋姑娘,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阅读文章第⑥自然段“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可知“我”
因为要交钱时没有带钱包窘极了。
因此,“我”在修鞋过程中经历了“我”在修鞋过程中经历了“有点儿怀疑(不放心)→决定不还价→蒙上
阴影→窘极了→惭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29.此题考查人物描写。
“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句子中“一双圆圆的眼睛”是外貌描写,“一眨不眨地
盯着”是神态描写,作用是写出修鞋姑娘修鞋时专注、认真和一丝不苟。
30.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写“我”修鞋时对于姑娘过分周到而令“我”产生怀疑,但最后姑娘却只收了“我”仅有的 3角钱,
并说“我”给了她信任,令“我”愧疚不已的故事,赞扬了姑娘诚实、善良、讲信用的美好品质。同时从
文中她修鞋技术娴熟,不漫天要价,看出修鞋姑娘是个能干、肯吃苦、真诚、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