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20: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1分,共20分)
1.《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的一段讲话:“70年前,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下面与“协商建国”有关的事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举行 D.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这是一幅创作于1950年的漫画《正义的控诉》。衣冠楚楚的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表讲话时,被一只巨大有力的手撕去面具,露出丑恶的嘴脸。对这幅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反对美国染指印度支那事务 B.控诉美国在朝鲜的侵略行径
C.要求取消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D.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4.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北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有力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5.“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5%,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初步完成生产资料的改造
6.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如下)。由此可知,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A.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 B.体现了过渡时期的要求
C.借鉴了他国的宪法经验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7.“青食”牌钙奶饼干是很多山东人儿时记忆中“最甜美的回味”。“青食”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设立的青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土地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8.下图是195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五年计划成果显着
C.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行 D.经济建设中心转移
9.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 )
A.法律体系和对外关系不同 B.享有的自治权限不同
C.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 D.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10.1986年,国务院规定在国家规定工资总额和政策的范围内,把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权交给企业,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办法,并降低奖金税率;劳动者可以合理流动,职工逐渐成为市场人和社会人。该规定( )
A.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
C.迎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确立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地位
11.2021年7月1日,香港警队全面将英式步操转用解放军队列,“正步每一步都更靠近祖国,每一步都更有归属感”。这一变化体现了香港警队( )
A.维护特区安全 B.提升战斗素养 C.深化警民关系 D.加深国家认同
12.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马英九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前文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实现两岸“三通” D.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13.2024年“两会”期间,解放军空军和海军高级将领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先后表态,中国的轰20、第4艘航母没有技术瓶颈,很快亮相。据此我们可以解读出的信息是( )
A.我国已经实现国防现代化 B.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 D.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
1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如《红岩》《青春之歌》《东方红》《英雄儿女》等。这些优秀作品问世的背景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高考制度的恢复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5.“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之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主要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C.传统技术产品已逐渐被取代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变革
16.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下表是共和国勋章的部分获得者介绍,由此可见( )
姓名 身份
李延年 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
钟南山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A.科学贡献是首要授予标准 B.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 D.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7.玄奘游历天竺后,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是( )
A.印度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18.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下面法律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汉谟拉比法典》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戒。 ——《罗马民法大全》
A.维护平民利益 B.反映商业繁荣 C.保护私有财产 D.印证法治完备
19.雅典的抽签选举制和轮番执政虽然为平民提供了看似公平的参政权利,避免了个人的专权,但是它同时也忽视了选才所需要的美德,忽视了参政人员的才能和品质。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 )
A.保障了社会的公平 B.注重参政人员的才能
C.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D.维护公民的参政权利
20.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人,其重要名言有“认识你自己”“无人故意作恶”“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身”等。这体现出苏格拉底思想( )
A.强调人的存在价值 B.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基础
C.集中体现自由平等 D.树立了科学思考问题方法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3题共30分,其中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
21.某校同学围绕“改革创新谋发展”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任务。(10分)
材料一
图A 1952年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图B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合作社
(1)图A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与图A相比,图B事件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2)文字材料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社会影响?(2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分)并简述此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22.“中国梦”必然要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0分)
【拉开序幕】
材料一
图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图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B所示会议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2分)图A和图B有怎样的关系?(2分)
【扩大开放】
材料二 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理论指引】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1949年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13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2015年9月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
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以上大事年表里体现的“中国智慧”,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确定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10分)(要求:立论正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八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DC 6—10ABCDC 11—15DBCAA 16—20DACCA
二、非选择题
21.(1)土地改革;(2分)变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任答一点2分)
(2)社会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所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任答一点2分)
(3)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或者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任答一点2分)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一点2分)
22.(1)战略决策: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任答一点2分)
关系:图A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图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图A为图B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图A为图B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任答一点2分)
(2)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任答一点2分)
事件: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中国加入WTO)(任答一点2分)
(3)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回答其他不得分)
23.论题:观点明确且合理,最高2分。学生作答时是否写观点或论述两个词不作为判分标准,只要答题规范,观点能够与论述内容分开段落即可。
阐述及表述成文:总分不超过8分。①选择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可得6分。
②站在符合唯物史观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得出认识,可得2分。
注意:以下仅为答案示例,其他符合要求的观点及相应论述均可酌情给分。
示例1:
观点:灵活的外交推动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或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时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中国发展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中国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8分)
示例2:
新中国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2分)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总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外交事业的新篇章。(8分)
示例3:
彰显中国智慧的外交(2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中国在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开展彰显中国智慧的外交,既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8分)
示例4:
彰显中国智慧的外交(2分)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总之,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发挥中国智慧,采取灵活外交策略,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
示例5: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2分)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综上,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能,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