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17: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
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已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妆匣秘密
王琼华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刘婆婆有一只名匠所制的妆匣。小抽屉拉手还是什么老琉璃做成的。盒顶用银箔和玉片镶成牡丹朝凤图案。解放前夕,刘家老小匆匆离开裕后街。刚从省城女子学校回到裕后街的刘婆婆却躲进茅厕里,没随家人前往香港。这只妆匣也随刘婆婆留在了裕后街。见过刘婆婆那只妆匣的街坊,都说它很贵气。刘婆婆做大小姐时,匣中置放过化妆品及珠宝等小物件。她用过的胭脂、香粉都是爷爷从上海滩带回来的洋货。据说她爷爷跟上海滩大佬一块喝过洋酒。所以,刘婆婆在搬出刘家大院时,被几名荷枪实弹的人员询问过。她一问三不知。最后,她仅仅抱着一只妆匣离开了刘家大院。
她的养子李布谷记得,养母因这只妆匣吃过不少亏。养母一辈子未嫁,引来不少猜测,但刘婆婆当年长得如花似玉,知书达礼,仍然有不少人上门说亲。
“不嫁!”刘婆婆很干脆。
说亲的又来了。“王家可是好人家。只有老三没结婚,人家已经做了警察。”
“不嫁!”
“怎么不嫁——”
“不嫁。”刘婆婆眼睛往妆匣上看了看。
说亲的似乎从她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什么,便起身上前向妆匣走去。刘婆婆当即喝了一声:
“别动!”
“我看看——”
“别看。”
之后,这只妆匣被赋予不少说法。街坊都猜测,刘婆婆当年从家里带出不少好宝贝,装在匣中。后有一个猜测更离谱,说这只妆匣是一台特殊的发报机。跟谁发报呢?也许一猜就晓得了。所以,那天突然来了一班人要收缴这台妆匣。刘婆婆抱着这只妆匣就跑。结果,她被堵到犀牛井旁边。她嚷道,你们再上来,我就跳井。这时,一位警察匆匆赶来——他就是王家老三。即便被刘婆婆拒婚,王家老三平时仍很照顾她。她哪会不懂王家老三的心思?何况,她对王家老三也有些好感,只是婚嫁这事,她始终没松口。这时,王家老三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话,刘婆婆也看见了他依然如故的目光,便将妆匣交给王家老三。妆匣被打开,王家老三见里面没什么东西,便还给刘婆婆。据说,王家老三跟领导打了包票,如果有问题,他宁愿被开除。这句话传到刘婆婆耳朵里,她当即流了泪水。
但王家说亲的再来刘家时,刘婆婆仍没松口。
李布谷当然认识王家老三。王家老三执行任务时,救下一个半岁小男孩。刘婆婆见到这小男孩,立刻有了眼缘,便将他抱回自家,之后收为养子。上户口时,他被取名叫李布谷,这引起街坊一番好奇。怎么不姓刘,而姓李呢?哪怕姓王,街坊也能接受这个姓氏,毕竟小男孩从小将王家老三叫成“王爸爸”。听到这个名字,王家老三也是一声叹息。年底,他跟一女子结了婚。
王家老三娶亲时,刘婆婆整天没出门。
李布谷读书,王家老三帮他买了书包。哪怕李布谷不停跟刘婆婆说:“书包是王爸爸买的。”但刘婆婆始终没吭一声。
王家老三平时在街头巷尾和她打招呼时,她也会忽地把头撇开。
但有一次王家老三牵着他的一个孩子路过巷口时,刘婆婆远远望着那孩子的背影,望了很久。回到家里,她一遍又一遍抹妆匣。
过了好些年,有人露着笑脸上门,跟刘婆婆说:“我想买下你这只妆匣。”
“呵,还动这念头?”
“那当然,它是一只宝物。”
刘婆婆笑道:“你眼不拙。它当然是一只价值连城的宝物。”
报价不菲。而且,给出的价越抬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只妆匣。但刘婆婆始终没动心。
这年,刘婆婆得了一场重病。哪怕李布谷将家里积蓄几乎花了个精光,也没见刘婆婆的病有所好转。又有收藏家上门,称愿意用二十万块钱买下妆匣。李布谷真有点动心,他想挽留养母的生命。但刘婆婆一口拒绝,她警告养子说:“我死了,这妆匣也不得卖给别人,否则我变成鬼,也会回来刮你两个耳光。”李布谷只好发了毒誓。清明节这天,刘婆婆去世了。那只古色古香的妆匣就放在刘婆婆腰旁。她的一只手紧紧抓在妆匣上面。看到这情景,李布谷与王家老三愣了好久。
“王爸爸,母亲对这只妆匣一往情深,怕是母亲有什么牵挂。我偷偷查过几次,却没发现什么蹊跷。”
“这秘密一定会有,它就在妆匣里。”
王家老三终于在妆匣中发现一个隔层,里面藏着一个发黄的小本本。王家老三翻了又翻,觉得它非凡物。
很快得到证实,这是一本密电码,曾为一位当年潜伏省城的中共地下党员所持有。这位代号为“布谷鸟”的谍报人员牺牲前,将密电码交给一位进步学生,也就是他的未婚妻。但一直未能查明她的去向。
李布谷问:“烈士姓李吗?”
“是的。”组织上回答。
李布谷热泪盈眶。这时,他明白了一切。
他又问:“密电码我能留下吗?”
“它早已解密。先烈也应该活在人间。”
很快,在刘婆婆遗像旁,并排挂上一个新的玻璃框,框里镶着那一本陈旧的密电码。框下,放着那一只被抹得锃亮的妆匣。匣盖上的牡丹朝凤图案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反复写到街坊对“妆匣”的猜测,这一方面渲染了“妆匣”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衬托了刘婆婆始终守护“妆匣”的决心和艰难。
B.对于上门说亲,刘婆婆一律用“不嫁”回应,语气不完全相同;第三次回应语气平静,体现了她的坚定态度和对嫁人一事的漠然心理。
C.“刘婆婆远远望着那孩子的背影,望了很久”,这处描写透露出刘婆婆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渴望,含蓄表现了她对王家老三的爱慕。
D.本文在塑造刘婆婆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既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又用次要人物从侧面进行衬托,手法多样。
6.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王家老三的形象。(6分)
7.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刘婆婆守护妆匣的一系列情节,而把妆匣的秘密放到文末简短交代,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材料一: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蹶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材料二: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故笔法超绝。
(节选自清邹弢《蒲留仙写书》)
8.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径造庐访成 造:到。 B.虫翘然矜鸣 矜:怜悯。
C.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俾:使。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赠送,赏赐。
9.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年固强之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B.虫暴怒 暴霜露,斩荆棘
C.振奋作声 振之以威怒 D.今始苏耳 始速祸焉
10.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不复一一自辨
C.不如拼博一笑 D.翼日进宰
11.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成述其异 B.必竭诚以待下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故能明其德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B.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C.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D.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13.材料二中,《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2)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16.联系《答司马谏议书》,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他。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 , ”。
(3)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匡世济民、谏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直言君王应当居安思危且“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 ”引‘王用三驱”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纹,接着作者感叹“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与反思,只剩下了“ ”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 , ”这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只要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
(7)《登岳阳楼》中诗人用“ , ”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湖水将大地分割,仿佛整个天地也被包含在内了。
(8)《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荡一叶扁舟于洞庭之上,看似渺小,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 ”的气象交融,体现了词人高洁的人格。
(9)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请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书海就像真的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它澄碧一色,( )。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草芥,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怎么泅得出来?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享受优雅,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数抛掷时光的游戏,而自己还深感欣慰。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书目,以防止在阅读领域里价值观迷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启蒙的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已经自立,阅读成了他们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选择的重任主要靠自己来完成。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① 就要细细品味。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会一个人在江边走走,回味很久。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密友?( )的有几个,也就够了。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一点不难理解,事实上却不易做到,因为在阅读时,我们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其实,即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少时老师说必须读,到了中年发觉某本名著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旦跳入其间,你便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怎么泅得出来?”吗?为什么?(4分)
21.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10月26日夜,我国通过“一箭三星”方式,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成功发射。②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通过天链一号02星,③同时对3颗卫星的早期运行段进行实时跟踪与遥测,④标志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具备了同时为更多目标提供测控和数传支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于人生的价值,有人认为“有趣”更重要,它能够让人生更快乐、更多彩;有人认为“有意义”更重要,它能够使人生更深刻、更厚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何感悟与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 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
2.答案:A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3.答案:C
材料一论述的“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 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答案:
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5.C (“含蓄表现了她对王家老三的爱慕”说法错误,这处描写没有此意,刘婆婆始终没有动心。)
6.
①真挚深情:即便被刘婆婆拒婚,平时仍旧很照顾她;在刘婆婆抱着妆匣要跳井时,跟领导打包票救下刘婆婆。
②心地善良:执行任务时救下半岁的李布谷,还给读书的李布谷买书包。
③审慎细心:仔细观察发现了妆匣隔层,并且意识到密电码并非凡物。
7.
①这样安排详略得当,可使情节集中紧凑;
②前文作了充足的铺垫,文末才揭开妆匣的秘密,这样更能表现刘婆婆对爱情的忠贞,凸显人物形象;
③这样安排强化了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④开篇设疑后不断加深读者的疑惑,可维持并强化悬念,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8. B.矜:得意,骄傲。
9. D,均为“才”(A.坚持;稳固 B. 徒然;暴露 C.振动;威吓)
10.C(A. 藉 B.辨 D.翼)
11.D (A、B、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D形容词使动用法)
12.A
13. ① 搜奇说异 ②归而粉饰 ③持之以恒
14.
(1)不一会儿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停落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关键词“旋”“临”“释”“集(于)冠上”)
(2) (行人)渴了蒲松龄就给他们喝茶,或者奉送上烟,一定让(行人)畅谈才停止。
(关键词“茗”“或”“已”“(行人)渴” 令(行人))
15.C【C项,“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正确,“淋漓”望文生义,这里“淋漓红袖”指美貌女子,“淋漓红袖趣传杯”意思是呼唤侍女传递酒杯。故选C。】
16.
(1)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
(2)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以及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解析】尾联“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结合上文可知,“此”指的是梅花凌寒独自开放色香俱佳的特点,尾联诗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的眼中哪知道梅花的这些高贵品质,他们只知道买一些艳丽的桃花、杏花来栽种。上下句之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世俗之人对梅花和对桃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说明世俗之人只喜欢桃杏,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浅薄和庸俗,表达出诗人的讥讽之意。另一方面,联系诗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借梅花自喻,表达出自己改革志向不被理解的复杂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6.
(1)夫子哂之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3)戒奢以俭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但寒烟衰草凝绿
(6)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7)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8)表里俱澄澈
(9)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 无边无际 推心置腹
19.①一旦找到好书 ②就有权拒绝阅读(大意对即可)
【解析】第(1)处,前句是说对感觉极好的书要少读,接着解释要少读的原因。后面举的例子是把对感觉极好的书要少读和看一部好片电影后回味很久类比,再结合“就要细细品味”的分析,此处可填写“一旦找到好书旳”。第(2)处,结合“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和“到了中年发觉某本名著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所以此处是说对感觉不对的文章,就可以主动选择不读,故此处可填写“就有权拒绝阅读”。
19.不可。
①原文以“草芥”喻读者,使表达更显得形象生动。
②“草芥”这一喻体突出了读者之渺小,更能有效地衬托书海之浩瀚。
【解析】首先从内容、手法等角度分析原句的好处。原句“你立即成为草芥”运用比喻手法,把“读者”比喻成“草芥”,这样的表达既显得形象生动,又突出读者之渺小,从而更能衬托书海之浩瀚。而该句直接说成“一旦跳入其间,你便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缺少比喻手法的运用,显然没有突出书海之浩瀚这一特点,在表达上虽简洁明了,但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所以,还是原句的表达好。
21. ①中途易辙,中途变更主语,将“成功发射”移到“遥感三十号”前面;
④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支持”后面加“的能力”。
四、写作(60 分)
立意:
1.为“有趣”之事,遣有涯之生。
2.“有趣”就“有意义”。
3.“有趣”之外更要“有意义”。
4.为“有意义”之事,绘厚重之底色。
5.为“有意义”之事,行“有趣”之人生。
附:翻译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