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17:53:28

文档简介

永州市2024年上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
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大胆地用朱红色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
上部结构。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
成了法式。在中国,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
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至如梁、柱、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
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
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
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股、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
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
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品,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
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永州市2024年上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语文第1页(共10页)
第1页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
承认、所喜爱,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
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盛。在中国,因很
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莱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
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斯建筑
的发展创造了无比的有利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
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
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成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
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
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仲至子午谷口,向
北延仲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
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仪相
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培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只画城墙均设三门?
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
有“中轴对称”的布為特点。天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
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芳工记》
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
北京中抽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抽,诸多重
要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
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台大影响。
《苟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
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远址追求的“天下之
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磴游收文化的区戏中心点。从“内制外拓”两
方面来看,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城,又便于控制中原,
从而成为后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
永州市2024年上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语文第2页(共10页)
第2页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21
答案 D B A C B BDG B C D A D
1.D。【解析】A项内涵理解有误。“词汇”指的是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B项“各民族用建筑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原文“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由此可知,各民族只是存在“相同的需要和问题”,并非“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C项“南北对称”错误,原文“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说明建筑是东西对称。
2.B。【解析】“中国虽以砖石建筑为主”错误。原文“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3.A。【解析】A项对“太和”的解说,突出的是“和”,不能支持材料二“天地之中”的对称居中或以天下之中为尊的观点。故选A。
4.(4分,每点2分)①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以及这种风格和手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使读者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性。(2分)
②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法式比作“文法”,把建筑的构件和因素比作“词汇”,把宫殿、庙宇比作“大文章”等等,生动形象,体现了趣味性。(2分)
(6分,每点3分)①讲究对称性。“正面上房”与“两边厢房”体现中国建筑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的对称美。(3分)
②以“中”为尊。“荣禧堂”的建筑布局和贾母居中轴线之上的座次体现中国建筑将重要建筑安于中轴线之上的特点。(3分)
C。原文“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表明“旅店”就在自己心里。
B。小说把抢夺苹果的人比喻成“蛤蟆”,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态度,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讽刺。
(4分)刚刚长出的胡须是很稀少也很短的,用“迎风飘飘”来形容,是有意地夸张,写出了“我”自以为长大了,因而很神气的样子;(1分)“定居”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对胡子一旦生出来,就不会消失了的新鲜的感觉;(1分)“珍重”大词小用,自我调侃,构成一种幽默感;(1分)胡须是长大成熟的一种生理标志,这一句写出了“我”正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的心情。(1分)
(6分)本文的“突发事件”是“抢苹果”。(2分)
作用: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司机的圆滑世故、欺善怕恶和“我”的正义勇敢与不谙世事的善良鲁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但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抢走了我的背包。这种不合理的荒诞,引发读者深思。
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起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的荒谬、贪婪与残忍部分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作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0.(3分,每处1分)B D G
原句“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大意: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
11.B。“守成则难”中“难”,应为“困难”;“辟邪说,难壬人”中“难”,应为“排斥”。
12.C。“可见魏徴更有洞察力”错,魏徴与房玄龄所持见解不同,是因为两人同唐太宗的经历不同而造成的。
13.(8分,每小题4分)(1)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正,端正,1分;影,影子,1分;治,治理好了,1分;句意1分)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董,督察,1分;振,同“震”,威吓,1分;“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14.(3分)原因:功成名就后容易骄奢忘本。(1分)
建议示例:以民为本,积德治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正己修身,慎始敬终;竭诚待下,从谏如流。(写出1点,得1分,2点即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5.D。【解析】说法错误。尾联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也只可画成图画,张挂在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他们看到画面,却不能理解我这“猿啼苦”“渡亦难”的心情啊。
16.(6分)①白诗抒发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和对贵人们的怨愤之情。(1分)前三联见景生情,寓情于景,在描绘洞庭湖优美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等字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复杂情感;(1分)尾联写诗人设想,含蓄地传达了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1分)
②张诗抒发了诗人高洁忠贞的豪迈气概。(1分)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平静、上下澄明的月夜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1分)下片着重抒情,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世俗的人生观。(1分)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李白《长相思三首》)
18.A。【解析】 A项与原文都是介词,B项为动词,C、D两项均为名词。
19.(4分,每句2分)a弱化了理性思考的过程;b却忽视了本该重视的新闻真实性
20.(6分,每改对一处得2分)
②动宾搭配不当,“增大”改为“加强”;
③宾语残缺,“引导”后加“作用”;
⑤语序不当,“协调新闻信息资源、辨识真伪”改为“辨识真伪、协调新闻信息资源”。
21.D。《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22.(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①原句“或抚梧桐,或看秋色”为整句、短句,“或又和丫鬟们嘲笑”为散句、长句,整散结合,长短错落有致。
②原句用三个“或”字,单独成句,构成排比,突出黛玉的悠闲情态。
23.(60分)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材料二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材料三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很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这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时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放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