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23: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荷鲁斯是古埃及传说中鹰头人身的神。国王那尔迈统一上下埃及后,命人制作了巨型调色板,其反面,那尔迈举起握在右手的权标头准备敲碎一个敌人的头骨,荷鲁斯神则用一个爪子牵着拴在另外一个敌人鼻子的绳索,另一个爪子则踩在象征该敌人家乡的莎草上。正面,那尔迈与众臣视察战场,旗杆顶端站立着象征指引者的鹰。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等级秩序森严 B.借助神权宣扬王权 C.实行政教合一 D.集权专制统治特征
2.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沿用了波斯旧制——总督制(行省制),这种制度是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的有效制度,后来也被罗马帝国所采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多数行省演变成分裂的政权。此历史现象说明( )
A.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程度低 B.行省制具有双重性影响
C.行省制是帝国迅速分裂的主要原因 D.行省制难适应西方文化
3.中世纪欧洲城邦混战,战乱连绵不休。按照骑士制度的规定,下级封建主要为上级封建主服骑士军役,然而当骑士无法满足贵族们的需求时,出现了雇佣兵,这种雇佣方式极大地、并快捷地满足了封建领主对外扩张战争的需求。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战争加剧西欧分裂
C.封君封臣制度松动 D.贵族契约精神缺失
4.如图为在湖南常德出土的印度中世纪德里苏丹国第二王朝钱币。钱币圆形无孔,以希腊造币法打制。币两面铭文系科菲体阿拉伯文,铭文文字为:“苏丹艾布·摩瓦札夫·穆罕默德沙是世界崇高的苏丹之子”。由此可知,该钱币( )
A.体现了印度文化包容开放的特征 B.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物
C.说明中国和印度建立了直接交往 D.反映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多元特色
5.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1533年,库斯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辉煌壮丽的古建筑至今遗迹犹存,古代库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广场,历代王宫就集中在广场周围,建筑物有石砌的宫殿府衙,等级森严,贵贱有别。库斯科城见证了( )
A.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 B.桑给巴尔的繁荣富强
C.印加文明的发展兴盛 D.玛雅文明的骤然消亡
6.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在其长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精确地描绘了印度的地貌和地形:“大片的陆地像一只长长的犀角,几乎如同一座巍峨的金字塔。”卡蒙斯创作这一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 )
A.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B.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全球航行
C.达·伽马达到卡里库特 D.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
7.17世纪早期,法国图卢兹的农民开始种植高产的玉米。到1674年左右,玉米被大量用来饲养牲畜,由此剩余的小麦被农民们拿去市场出售,当地粮食交易规模扩大。由此可推知,玉米的传播( )
A.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B.扩大了法国的耕地面积
C.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D.加剧了价格革命的冲击
8.“《李尔王》中三位核心人物面对权力的斗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坚持真理的考狄利娅象征古典美德,爱德蒙追求政治权谋,两者都失败了。埃德伽在苦难中成长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成功揭示了莎士比亚对这一类新型政治领袖的认同。”这体现了莎士比亚( )
A.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B.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C.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D.追求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
9.拿破仑在意大利推翻了一些小邦的封建王朝统治;在德国,废除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推行了《拿破仑法典》,取消了封建等级特权,消除了关税障碍;在波兰,废除了农奴制,宣布公民平等。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受到欧洲民众广泛支持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促成了欧洲文化的形成 D.旨在传播法国启蒙精神
10.有学者指出,19世纪初的英国,所谓的竞选活动更像个表演,即使有竞选活动的选区,投票大多是公开性的,选民投票的自主性很低,再加上贿选、雇佣打手等手段,使得所谓的竞选毫不民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天赋人权精神逐渐丧失殆尽 B.民主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C.无产阶级处于政治无权地位 D.政局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11.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 )
A.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C.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进行分配方式改革
12.柏林会议后,得到政府或非政府力量授意的西欧商人、探险家、传教士等纷纷进入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去获取协议,只要有协议,无论非洲人接不接受,这些力量均可以去践行其在非洲的牟利行动。材料意在说明,柏林会议( )
A.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B.加速了欧洲殖民非洲的进程
C.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冲突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3.民族的苦难刺激了民族的觉醒和反抗,民族主义萌芽破土而出。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而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传播,又为各殖民帝国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19世纪的拉美独立战争为发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亚洲大陆。这反映了( )
A.民族主义历史作用的多重性 B.拉美真正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
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 D.民族主义成为列强侵略的根源
14.这是一战期间某一年的局势描述:“交战国损失巨大,物质资源枯竭,劳动人民逐渐认清战争的反人民性质。这一切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所有国家的群众革命情绪日益高涨,罢工运动如火如荼……军队中直接出现了反战运动。俄国酝酿着革命风潮,美国急欲介入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而参战,此后,协约国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一年应该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18年
15.在苏俄(联)某个历史时期,身在国外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幸灾乐祸地叫嚷:“布尔什维克革命失败了,它们走了回头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他们完蛋了!”国内的“工人反对派”则叫嚷:“布尔什维克现在不相信工人阶级了!”他们所批评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集体农庄 D.工业化模式
16.一战刚结束,扎格鲁尔就约见英国驻埃及专员,要求英国履行诺言撤回保护权。1919年初,他组织代表团赴巴黎和会请愿,遭拒绝后,开罗爆发了武装起义,随后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暴动,各地纷纷起来响应。这表明( )
A.埃及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B.英国殖民特权被彻底废除
C.埃及人民独立的愿望已实现 D.列强瓜分非洲狂潮的到来
17.19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
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 D.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18.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这表明,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
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C.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初步实现协调发展
19.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及国际石油价格提升等优势,大量举借外债以推动本国发展;进入80年代后,在美国的带动下,国际贷款利率升高,且居高不下,引发了拉美庞大的债务危机。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美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B.拉美国家亟需产业结构的升级
C.美洲需要实现区域集团化 D.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有待建立
20.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包装食品巨头享氏,一直在通过提供国际口味的调味品来扩大市场。与此同时,品客薯片在俄罗斯提供蟹肉味薯片,在日本则提供酱油拉面味薯片,追求国际品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据此可知,这些国际品牌( )
A.积极顺应世界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B.力图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C.建立有组织的商品信息网络体系 D.旨在满足不同地区民众需要
21.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
A.半坡文化 B.仰韶文化 C.殷墟遗址 D.陶寺遗址
22.“拓殖西域的伟大事业,激起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旋风,中国首度突破了地理的障碍,由孤立进入了世界文化圈,中国文化有力冲击了西方世界。同样,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震荡,而丰富其素材,推广其领域。”下列属于“首度突破”的直接成果是( )
A.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B.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胡旋舞在隋唐宫廷流行 D.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23.北宋初年的最高统治者们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基于此想法,宋朝皇帝的做法是( )
A.采用以文治国 B.推行强干弱枝 C.设置二府三司 D.开创御史监察
24.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与传统农业税收并驾齐驱,有时还超过农业税;金朝田赋岁入约100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入总约2000万贯。但统治者都强调农业为仁政之基。这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表现在( )
A.文化认同
B.民族认同
C.农业衰退
D.合作交流
25.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内阁 C.实行奏折制度 D.废除宰相制度
26.明朝前期,朱元璋倡导下,官方大规模刻书,尤以四书五经、律令典籍为盛。中后期民间刻书却空前繁荣起来,大藏书家为了保存宋元典籍而制版刻书;书坊只要是大众所需,无论是儒、医、佛、道,还是科技书籍、通俗读物,无不印刷。这些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 B.受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
C.冲击了阳明心学的地位 D.源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此思想为( )
A.平均主义 B.理性主义 C.师夷长技 D.三民主义
28.“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引起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恐惧和进一步仇视。英国人和北京政府、一些地方军阀纷纷支持陈炯明,使陈炯明势力死灰复燃。为彻底肃清广东境内军阀势力,国民政府再次东征,全歼陈炯明部一万多人。同时,国民政府又进行南征,讨伐并歼灭粤南军阀邓本殷残部”。国民政府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 )
A.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日后的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D.使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29.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创办大批中小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各抗日根据地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如夜校、冬学、识字班(组)、读报组和剧团等有了很大发展。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B.旨在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C.以密切军民关系为宗旨 D.根除了根据地的陈规陋习
30.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坚决保证粮食流通和发展农业生产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提出允许有选择地在城镇、郊区、工矿区开办个体经济,这些个体户可以从事一定范围和一定数量的商品经营。这一政策的发布( )
A.拉开了城市改革序幕 B.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C.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D.宣告了计划经济终结
31.2021年7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上的表现元素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邮票上的表现元素,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32.清朝的地方大员总督和巡抚往往同驻一省会,职权互有重叠,互不统属,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权力,经常出现督抚不和,互相攻讦,致使对方下台的局面。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体现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败坏
二、材料分析题
33.【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文明的封闭永远是相对的……农耕文明对自给自足的追求,导致了交流的必然性,因为自足永远是相对的,所有古代文明都必然缺乏这种或那种资源。为获得或控制相关资源,不同文明之间会有程度不等的交往。虽然资源有时可以通过征服、直接控制资源所在地获得,但更多的时候,由于资源所在地相距遥远,或农耕文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实现征服,必须通过商贸实现。
——摘编自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材料二 15、16世纪的世界,出现海道大通新现象。这一现象首先在西欧出现……资本主义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与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本经济是不相容的,因此,资本主义一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与此同时,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出开放的新特征……使西方国家跳出地中海的局限,面对整个新旧大陆……使局部的文明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交往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1500年以前,文明基本上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海道将相互隔离的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上交往也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欧洲海外张的序幕拉开,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摘编自陈超《论交往在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自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演讲中指出文明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变得美丽丰富,到9月提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美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文明交融互鉴;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要求的世界各族人民与各国文明要加强交流互鉴,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好民心铺垫。在面对国际社会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霸权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格局所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时,习近平先后多次在国际社会呼吁以文明交流破解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论述。
——摘编自付豪《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原因及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道大通的条件,分析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的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的看法。
三、论述题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人们一度试图凭借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和强制措施,在一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生产与分配,匆匆忙忙地将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公共所有,并尽力在众多领域立即消除商品生产,这其实就是将准备建设的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摘编自姜义华《社会主义是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坚实根基》
材料二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列宁领导俄共(布)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厚植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利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思路,通过驾驭资本而不是被资本所驾驭来确保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
——摘编自李东明《列宁在俄国现代化问题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三 1924年后,逐渐确立的斯大林模式是一个实现国有化和准国有化(集体化)的一种在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整个运行机制和体制缺少活力,具有很大封闭性、保守性,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制约了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失败不是偶然的。
——摘编自张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若干思考之一》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汲取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参考答案:
1.B2.B3.C4.A5.C6.C7.A8.D9.B10.B
11.C12.B13.A14.C15.B16.A17.D18.C19.D20.B
21.D22.A23.C24.A25.D26.B27.D28.C29.B30.C
31.C32.A
33.(1)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加快;高产作物得到推广;全国作物生产布局出现新变化;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复种制多熟制推广;精耕细作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扬。(任答三点即可)
(2)“重本抑末”等传统观念动摇;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冲击;婚姻观念变化,重视财富、淡化出身门第;对女性的态度变化;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等。(任答四点即可)
34.(1)原因:农耕文明对自给自足的追求,导致必然缺乏某些资源,需要通过交流获得或控制资源。
方式:征服、直接控制资源所在地或通过商贸实现。
(2)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市场交换范围扩大的需求;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新特征:呈现开放特征;从局部文明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交往内容和数量急剧增加;海道成为制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3)看法:文明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丰富美丽;要推动各文明交融互鉴,促进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以文明交流破解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民心铺垫。
35.示例一
论题: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应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阐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针对政权初建时期所采取的阶段性举措,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其过度依靠国家力量支配甚至管控经济发展的举措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道路,不符合苏俄实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新经济政策采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符合苏俄经济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使苏联体制不断僵化。
因此,在探索现代化道路时,应坚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示例二
论题:现代化建设应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阐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面对这一现实状况,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汲取经验教训,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立足苏联(俄)实际国情的前提下,通过征收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和外国资本一定程度的存在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统治后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举措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其后继者都未对苏联模式作出适时的、合理的调整和有益的突破。
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深化发展模式,保证建设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持续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