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6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6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3 14:50:0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3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4教学过程
4.1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 为什么 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