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真题】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8:37:19

文档简介

【中考真题】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眉山)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术肤。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2.(2024·眉山)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4·眉山)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4.(2024·眉山)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4—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5.(2024·眉山)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6.(2024·眉山)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份饱经血与火洗礼的党证。党证的主人是农民贺页朵,内容是:“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份1931年的党证见证的历史发生在(  )
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2024·眉山)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D.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8.(2024·眉山)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圳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  )
A.和平解放 B.进行民主改革
C.自治区建立 D.实行改革开放
9.(2024·眉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后,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建交的商湖。截至2023年3月,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些表我国(  )
A.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改善
C.大国担当风范得到体现 D.国际合作成果日益显著
10.(2024·眉山)欧洲人在中世纪时的食物物种主要有大麦、小麦、葡萄、橄榄、鸡、牛等。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食物品种更加丰富。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  )
A.西欧庄园发展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11.(2024·眉山)下面是19世纪中期发生在世界上的一些大事,这些事件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61—1965年 美国内战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A.欧洲中心地位已确立 B.电气时代已到来
C.世界各国正同步发展 D.资本主义的扩展
12.(2024·眉山)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推动(  )
A.世界经济呈全球化发展趋势 B.各国不论大小国际地位平等
C.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D.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材料题
13.(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14.(2024·眉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作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7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78.7 18872.9 100280.1 832035.9 114366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510.32 6255.7 36396.2 47411.9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3.6 686.3 2282.1 13432.4 18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15.(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二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趋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用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年代1500学知识,分析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4)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进行经济、文化等侵略,企图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请你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如何应对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地位的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
B: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乱”字体现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符合价值判断的要求,D项符合题意;
A: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未体现价值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未体现价值判断,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价值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和结合所学可知,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分化事权,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可知,从清末到民国初,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维新变法思想传播,B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意识觉醒,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难度中等。
6.【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3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1927—1937年,“1931年”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B项符合题意;
A:大革命时期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1924—1927年,A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C项不符合题意;
D: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年6月—1949年9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此时,在日本军国主义诱降分化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了应对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对边区的封锁,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大生产运动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
A:为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942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壮大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未解决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D: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生产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和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藏族人民翻身做主人,B项符合题意;
A: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A项不符合题意;
C: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C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地区民主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后,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建交的高潮。截至2023年3月,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体现了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A项符合题意;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改善,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大国担当风范得到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国际合作成果日益显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和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17世纪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个大洲的联系,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这一现象得益于新航路开辟,C项符合题意;
A:9至11世纪西欧庄园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宣扬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不符合题意;
D:18世纪中后期进行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这些事件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扩展,D项符合题意;
A:西欧国家通过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确立欧洲中心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世界各国正同步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世界经济呈全球化发展趋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各国不论大小国际地位平等,B项不符合题意;
C:“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3.【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4.【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建设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
取得成就的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根据材料一“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道路是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根据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可知,1978—2021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结合所学可知,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总体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道路: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建设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一五计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5.【答案】(1)时期:①或1500—1600年
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影响: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应对: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可知,①是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根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根据材料三“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超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故答案为:
(1)时期:①。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影响: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应对: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 / 1【中考真题】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眉山)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术肤。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地位的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眉山)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
B: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2024·眉山)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乱”字体现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符合价值判断的要求,D项符合题意;
A: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未体现价值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未体现价值判断,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价值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眉山)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4—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和结合所学可知,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分化事权,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眉山)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可知,从清末到民国初,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维新变法思想传播,B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意识觉醒,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难度中等。
6.(2024·眉山)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份饱经血与火洗礼的党证。党证的主人是农民贺页朵,内容是:“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份1931年的党证见证的历史发生在(  )
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3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1927—1937年,“1931年”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B项符合题意;
A:大革命时期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1924—1927年,A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C项不符合题意;
D: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年6月—1949年9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7.(2024·眉山)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D.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此时,在日本军国主义诱降分化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了应对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对边区的封锁,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大生产运动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
A:为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942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壮大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未解决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D: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生产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8.(2024·眉山)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圳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  )
A.和平解放 B.进行民主改革
C.自治区建立 D.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和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藏族人民翻身做主人,B项符合题意;
A: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A项不符合题意;
C: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C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地区民主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9.(2024·眉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后,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建交的商湖。截至2023年3月,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些表我国(  )
A.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改善
C.大国担当风范得到体现 D.国际合作成果日益显著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后,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建交的高潮。截至2023年3月,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体现了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A项符合题意;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改善,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大国担当风范得到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国际合作成果日益显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0.(2024·眉山)欧洲人在中世纪时的食物物种主要有大麦、小麦、葡萄、橄榄、鸡、牛等。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食物品种更加丰富。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  )
A.西欧庄园发展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和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17世纪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个大洲的联系,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这一现象得益于新航路开辟,C项符合题意;
A:9至11世纪西欧庄园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宣扬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不符合题意;
D:18世纪中后期进行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1.(2024·眉山)下面是19世纪中期发生在世界上的一些大事,这些事件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61—1965年 美国内战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A.欧洲中心地位已确立 B.电气时代已到来
C.世界各国正同步发展 D.资本主义的扩展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这些事件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扩展,D项符合题意;
A:西欧国家通过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确立欧洲中心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世界各国正同步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12.(2024·眉山)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推动(  )
A.世界经济呈全球化发展趋势 B.各国不论大小国际地位平等
C.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D.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世界经济呈全球化发展趋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各国不论大小国际地位平等,B项不符合题意;
C:“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二、材料题
13.(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4.(2024·眉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作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7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78.7 18872.9 100280.1 832035.9 114366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510.32 6255.7 36396.2 47411.9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3.6 686.3 2282.1 13432.4 18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建设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
取得成就的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根据材料一“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道路是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根据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可知,1978—2021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结合所学可知,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总体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道路: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
(3)建设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一五计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5.(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二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趋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用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年代1500学知识,分析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4)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进行经济、文化等侵略,企图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请你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如何应对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时期:①或1500—1600年
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影响: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应对: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可知,①是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根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根据材料三“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超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故答案为:
(1)时期:①。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影响: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应对: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