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试卷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门科学的发展,有其内部的运行规律和发展动力(如到大气外去观测,无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只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它才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辉煌成就。
天文学发展的动力有两个:其一是人类已有的认识与天文学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认识宇宙,这是天文学科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天文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历史上,天文学第一次辉煌,是发达的农业社会需要的结果,是为了满足农业季节、历法和记时的需要。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的辉煌成果,是第一次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天文学的神秘色彩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地位,天文现象常被用于预测重大政治事件和朝代的兴衰变迁。这对天文学获得重视是有利的,但也限制和束缚了对宇宙天体目标本质的科学研究。天文学的第二次辉煌,是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关于日心说、望远镜、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建立和发展之中出现的。在现代科技的创建中,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突飞猛进,充分体现了天文学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也是冲破神学对天文学(自然科学)束缚的胜利。这一进展带有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意义①(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因此为社会广泛关注。天文学发展的第三次辉煌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进入了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在此期间,人类利用空间技术对于行星、地球、月亮、太阳、太阳系②(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小行星)、银河系及更为遥远的天体和宇宙,有了大量崭新的认识,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空间科技的产生,是伴随巨大的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天文学为这个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反过来又借助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天文学进入全波段天文学的时代,并构成第三次的辉煌发展。
(摘编自艾国祥《空间天文学——当代科学前沿》)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天文学直接源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西方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有同中国相同的一面,即天文学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但它也有自身特殊的一面,古希腊文化是西方科学文化的源头,哲学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是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中产生的,是从对自然普遍原理的求索中肇始的。在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对宇宙天象强烈的好奇,对天体运行规律执着的探求,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以前,两地天文学都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西天文学的运行轨迹发生了变异。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奴隶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长足发展,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最终进入了极盛时期。在西方,特别是在16世纪以前,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主要意识形态。根据基督教的神学理论,自然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地球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有其特殊的地位。该学说基本上适合基督教神学的说教,因此,托勒密的学说在宗教神权的支持下,成为西方封建社会天文学唯一不变的内容。
就两地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比较而言,均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成就最突出、最能代表中国天文学特色的是历法。从秦汉到太平天国,中国天文学家们修订的历法包括颁布和未颁布的共有94种,数量占世界第一,其精确程度也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佳境地。历法的内容与沿革大都记载于历代正史之中而保存至今,延续时间之久也为世界所罕见。西方古代天文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宇宙结构理论”,即宇宙的中心是地球还是太阳,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着的。西方天文学史上著名的宇宙结构理论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理论,不但铺平了西方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辟了整个人类自然科学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刚《简论中西古代天文学及其特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三次辉煌,第一次辉煌发展最具代表,这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B.天文学的神秘色彩被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地位,这虽利于天文学获得重视,但对其科学研究也有限制和束缚。
C.中西方天文学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比较而言,虽有所不同。但“数量占世界第一”的表述,暗含作者无比的自豪之情。
D.假如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那么整个人类自然科学新时代的开辟将可能会延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天文学发展之路上,既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又有一些影响和阻碍的因素,在中国体现在政治力量介入上,而在西方宗教势力影响较大。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天文学与空间科技发展相互作用,天文学促进了空间科技的发展,空间科技反过来促使天文学进入全波段天文学时代。
C.中西方天文学都产生于奴隶社会,都曾出现了初步繁荣的景象,但因自身特殊的一面,“地心说”成为西方封建社会天文学唯一不变的内容。
D.代表中国古代天文学特色的历法,其精确程度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佳境地,相比于西方的宇宙的结构理论,更具备科学价值。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鉴于太阳活动对人类和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我国在2001~2002年发射了总重2吨的卫星,与太阳同步极轨进行观测。
B.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邓平等人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运动同季节变化的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作用。
C.汉代的郗萌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因而提出寅夜说。
D.为了解决天文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方向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计划于2024年前后发射。
4.材料一中两个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对于文章的论证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下面的文字体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哪些特点。(6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到达黄经0°,于每年的公历3月19~22日交节,2024年春分具体时间是3月20日11点6分12秒。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礼记》记载有“祭日于坛”习俗,明清两代皇帝都在春分这一日祭祀大明(太阳)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受戒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又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他们经常打牌。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家人口不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
“像个喜鹊!”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这二年,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
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
“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
“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低田上水,明子和小英子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掰”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中的一种类型。汪曾祺的小说是散文化特征非常鲜明的小说。他的小说不特别表现矛盾与冲突,也不刻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是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特质、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当中而形成小说文体样式。汪曾祺的作品因此别具一格,往往带着一股天然的抒情气质,被人们称之“汪氏散文化小说”。《受戒》就是其中的代表。但相较于汪氏小说倾向于通过闲谈(对话)、自然的散文笔法,通过鲜活、真实、自然、散淡的生活日常来表现人物、主题,有人说他的老师沈从文的《边城》更加追求诗歌化的审美效果,更善于营造远离现实的、理想的唯美世界,从而晕染出清新的诗意及背后淡淡的隐忧。学者杨义说《边城》就是“拆除了传统小说的堤坝,把它引入诗意的清池”。吴涛老师在《边城:隐喻视角下的多重世界》中强调说,《边城》可以使用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对意象之“象”进行“解码”,分析其中的象征、隐喻,这样才能准确获得意象之“意”。
(改编自连中国主编的《如何有章法地读懂名著》)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明海出家四年了”这一句,统领起四年前(过去)和四年后(现在)的情节、人物,小说后文实则是为交代这一句的来龙去脉而设计的。
B.文中写庵内的和尚们生活“无所谓清规”“经常打牌”“吃肉杀猪”作者着力描述宗教的世俗化,揭示了宗教的虚伪,表达了作者对其嘲讽和戏谑。
C.“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对联颇有意蕴,上联“景语”中含情,是对小英子家环境与美好生活愿景的概括;下联为“评语”,是对其家醇厚家风、淳朴人情的概括。
D.小说结尾“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指的是文中营造的那个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桃花源”,那里有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有一对小儿女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往往会利用叙述视角的转变突出人物。如表现大英子等次要人物时,大多采用文中人物自身的视角,但在集中表现明子和小英子形象时,却引进了作家视角。
B.小说细节描写往往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如写小英子“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刻画出她活泼、顽皮的性格,也表现对小明子朦胧的爱恋。
C.本文语言有的朴素无华、精练明快,如“滑溜溜”“格挣挣”“咭咭呱呱”等口语化的词汇,既增强了描述的效果,又突出了人物性格;但有的却是含蓄而富有诗意的。
D.小说通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写明海出家,庵内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不拘一格的“生活流”描写表面看来结构松散无序,实则有内在的秩序。
8.沈从文论创作时曾说“小说要贴到人物来写”,请以文本一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践行沈从文这一主张的。(4分)
9.文本二对《边城》与《受戒》的比较点评,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焉②。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也。非其亲者知谓之不孝,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 立节》)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孔子A本未知B孝悌C忠顺之D道也E然则F有道者G进H不为I主臣J退K不为L父子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君之处位也危”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意思不同。
B.“不非其亲”之“亲”指父母,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不同。
C.“因与之语”与《石钟山记》中“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的“因”意思相同。
D.“持之以兵”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的“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当然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所以不应有局促不安的表现。
B.韩非子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否则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可能变成了祸害。
C.申鸣认为做官身体就归于国君,就应为国难而死,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制止,而选择率军围攻白公。
D.石乞听从白公的建议,想用申鸣父亲性命要挟申鸣从而获得帮助,但申鸣认为忠孝不可两全拒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14.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韩非子和申鸣对于“忠”“孝”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①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作者调任滁州刺史,本诗写于滁州任上,赴任期间深感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而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之情。
B.首联写“花开又一年”,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诗人与友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景美而情不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蕴。
C.颔联写诗人因为春天花落,触景生春愁,想到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终叹“世事茫茫”,自己只能忧愁苦闷,无所作为。
D.尾联以对话的口吻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体现朋友间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
16.古诗中,诗人经常表达出自己“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请就此赏析本诗颈联与黄庭坚《登快阁》的同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的名句“ , ”,鼓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高中最后阶段学习生活。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总结种树经验时,借“ , ”的比喻,表明种植时精心培育;种植后“勿动勿虑”才是保持树林天性的最佳方式。
(3)古人常喜欢用“啸”来抒发情感,或抑扬顿挫,或缠绵悱恻,或恣意潇洒,或壮怀激烈……,如“ , ”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漕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18.“通感”能够突破感官限制,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饶”与文中加点的“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B.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D.与上钩的鳟鱼斗仅是这项消遣的一个方面,但却是饶.有兴趣的一个方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近日,根据一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②今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比去年下降6.69%。③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一些书,④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⑤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⑥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会 ,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20.文中标序号语句中有三处表述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3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辩认自我,而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辩认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第一次辉煌发展最具代表”错,曲解文意,原文说“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的辉煌成果,是第一次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
2.D“更具备科学价值”错,文中没有进行比较。
3.C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文学的发展有着运行的规律与动力,而要想获得突破性进展和取得辉煌成就,就要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表明的是郗萌提出“寅夜说”的理由,并没有表述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内容。A、B、D三项都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证明观点。
4.答案:①举例论证,,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不但推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天文学(自然科学)冲破神学束缚的胜利,证明了天文学进展的政治和社会意义。②补充说明,通过对太阳系内不同天体的补充解释,让我们对于太阳系包含的天体范围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强了论证语言的准确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天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满足农业季节、历法和记时的需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春分,春季第四个节气”“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等说明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记时等②我国历法精准性高。从“于每年的公历3月19~22日交节,2024年春分具体时间是3月20日11点6分12秒”中可以看出我国历法的精准性高。③天文学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被统治阶级利用。从“明清两代皇帝都在春分这一日祭祀大明(太阳)神”可以看出天文学的神秘色彩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分)
6.B“揭示了宗教的虚伪”错,作品只是以幽默的语言展现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与前文写“当和尚有很多好处”相呼应,点明当和尚也只是普通人的一种谋生的手段。
7.A“表现大英子等次要人物时,大多采用是文中人物自身的视角,但在集中表现明子和小英子形象时,却引进了作家视角。”错,表现次要人物大多用的是作者视角,而表现明子和小英子时,用的是明子和小英子自身的视角。例如明子出家跟舅舅赴荸荠庵: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所写的全是明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
8.答案:①小说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贴着人物写:文中对小英子和明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都是贴着人物的年龄、性格等特征来写的。例如写小英子“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这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细节),刻画出这个年龄的小女孩活泼略带顽皮的性格,这种故意的爱意的“侵犯”,也表现小英子对小明子的朦胧的爱恋。②小说的环境描写贴着人物写,例如对小英子家的环境描写,纯用白描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美,以及自给自足的乡土生活的恬静、安适。这也与小和尚小英子纯美的人性相映衬。③小说情节展开的方式贴着人物写,小说用淡淡叙述生活日常和闲谈(对话)方式展开小说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例如小说小英子与小明子初次见面的对话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热情,两人互生好感,为下文“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做铺垫。(每点2分,角度1分,举例分析1分,答到3点满分。第①点只要答到人物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任何一点都给2分,但分开答,只计2分。如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此题设计的理念是除人物的塑造要紧贴人物形象来表达之外,小说的环境、情节等其他元素都是为人物、主题服务的。)
9.答案:赞同。①《边城》更善于营造远离现实的、理想的唯美世界,从而晕染出清新的诗意及背后淡淡的隐忧。小说中没有特殊时代的印记,“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只是主观上的时间表达,此地风景优美,人们有着自已独有的生活秩序,相对于当时中国现状,似乎既无现代文明侵蚀,又无都市喧嚣,是一个隐世的世外桃源,但这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作者借此表达对文明进程中民风民俗失落的隐忧。②《边城》用意象体现出丰富象征义与隐喻义。例如小说出现的“水”“船”“小山”“渡船”“鸭子”等意象,既呈现了边城的自然风貌,又折射出了翠翠等人物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文中用“白塔的倒塌”来隐喻着传统与过去的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社会现象。③《受戒》中鲜活、真实、自然、散淡的生活日常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叙写了明海出家,庵内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小英子与明海的对话等等。④《受戒》小说用淡淡叙述生活日常和闲谈(对话)方式展开小说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如文中写小英子与明海的初次相遇,并没有极力渲染,而是通过两人一来一去的简短对话,写出彼此之间无拘无束,亲切好感,为下文“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做铺垫。(每点2分,答到3点即得满分;如表达不赞成的,言之成理对半给分)
10.EGJ理解: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
11.CA项,正确,前者是“危险”,后者是“高”;B项,正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亲”指关系比较近的亲族、亲属;C项,不正确,前者是“趁机”,后者是“于是”;D项,正确,两者都是介词,拿,用。
12.D“石乞听从白公的建议”错,原文是白公听从石乞的建议。
13.答案:(1)做父亲的希望有贤明的儿子的原因,是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所以……者”,固定句式,表原因,“是因为”“原因是”;“富”“乐”使动用法,使……富足、使……高兴。各1分,句意1分)(2)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第一个食译为“吃饭”,动词;死,为动用法,为……而死;毕,竭尽,用尽;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韩非子认为,真正的忠臣,应该是能使君主尊贵、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不应该是危害君主的人;真正的孝子,应该是能够使家庭富裕,父亲摆脱穷苦、过上快乐生活,而不是非议其父母的人。②申鸣认为,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选择了做官,就应为君尽忠,但如因自己而让父亲被杀死,就不是孝子,无面目活着。(每点2分,两点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照抄原文不给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当然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君主当然不能再把他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父亲精神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起来。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祟。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说的忠臣,应该是不使君主处于危境的人;所谓孝子,应该是不非议他父母的人。
材料二:楚国有个名叫申鸣的读书人,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孝行闻名于楚国。楚王想要授给他国相的职位,申鸣推辞不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要任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呢?”申鸣回答说“为何不做父亲的孝子,却去做君王的忠臣呢?”他的父亲说:“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乐意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国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前去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 “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勇士,现在领兵围困我,我该怎么对付他“?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孝子,用兵器前去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此事必定前来,便可趁机与他交涉。白公说:“好。”就前往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持他的父亲,告诉申鸣说:“你帮助我,我同你平分楚国。你不帮助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这样的道理就是,吃国君的食物的人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的人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如今我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国君的忠臣,我岂能保全自身!”于是拿起鼓糙击鼓进兵,终于杀死了白公,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国君的饭,逃避国君的灾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而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于是自杀而死。
15.答案:C“写诗人因为春天花落,触景生春愁”错,本诗并不是因为花落伤春而悲而愁。
16.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诗人抱负不得施展,对现实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因而想要辞官归隐的矛盾心理。(2分)不同:《登快阁》:重在写想归隐的原因。“痴儿了却公家事”中“了却”一词表达对公事的敷衍,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朱弦已为佳人绝”,用典,表达了自己无知音相伴,胸怀无人理解,因而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2分)《寄李儋元锡》:重在写想归隐又愧对百姓的矛盾心理。“身多疾病思田里”写出了诗人因多病身体而想要回归田园之归隐之情;“邑有流亡愧俸钱”,又表达了诗人怕因自己未尽好职责而导致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深感惭愧而不能归隐的矛盾之情。(2分)
17.答案:(1)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登东皋而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18.答案:①“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缓急相间、疏密有致的特点,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②“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巧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每点2分,技巧1分,分析1分)
19.B任凭;尽管。A项,额外增添;C项,肥沃;D项很,非常。
20.答案:①“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根据”;③“一些”定语位置不当,应放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之前;⑥“激发”缺少宾语,应在“购买”后加“欲望”。(每点2分,但只标出序号,没有修改正确,序号不得分)
21.①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层出不穷”)②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水底捞针”)③屡见不鲜(或“数见不鲜”)解析:第一空,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也作“蜂拥而来”。语境理解成拟人化的写法,说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纷纷跟风出版,故填“蜂拥而至”;语境理解成非拟人化写法,则可以填写“层出不穷”,意为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二空,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语境是说“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很难,故填“海底捞针”。第三空,根据“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中的同样一词,说明“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情况同样出现很多,故填“屡见不鲜”或“数见不鲜”。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22.示例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1分)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1分)却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这无可厚非。(1分)解析:长句改短句,首先分析句子构成,划分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然后把它们修改成一系列短句即可。注意适当增删字词,调整好语序,语句要简洁流畅。
23.审题分析:这是一篇思辨类作文,作文的写作目的是“辩认自我”,所谓的“辩认自我”指的是对自身状况的反思,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价值、追求等方面的评估,从而正确定位自己,找到提升自我的道路,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辩认自我”的两种方式,一是“沸腾的交往中”,一是“在宁静的独处中”。“沸腾的交往”强调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要通过与人、与世界的融合中辩认自己,而“宁静的独处”强调的人与自我的关系,人需要与自己进行对话,在宁静独处中找到自己。而材料中写“有的人只有”和“有的人却只有”,“只有”一词体现了材料思辨要求,选择其中的一种“辩认自我”的方式,除了正面立论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的缘由,更要表达出不能选择其中另一种方式的缘由。两种“辩认自我”的方式各有利弊,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进行论证,也可以分清利弊之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辩认自我”的方式。
其它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