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7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7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3 15:02: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2学情分析
针对我所教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以下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学习障碍:
1、认知基础 :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声音这一物理现象,但了解不够深入;
2、技能基础: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都非常薄弱;3、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和介质。
3重点难点
通读本节课的大纲要求,我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如下:
1、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2、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时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演示,确定该课时的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时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演示,确定该课时的难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自学阅读
(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再用手摸住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2)、人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空气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空气发生振动。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扩展:录制声音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3、介质:(1)、如右图,A同学轻敲桌子,B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B同学能(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从这4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
4、真空不传声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1)该实验的现象是逐渐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至听不到声音;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增强。
(2)该实验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5、声波: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对外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
(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
活动2【讲授】总结归纳
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1、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摩擦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4、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A、传热B、传声C、通风D、导电
5、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6、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B.真空能否传声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7、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你 (“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8、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随音乐起舞;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这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隔墙有耳表明固体能传声。
(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
4.2 第二学时      声速与回声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时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对比,确定该课时的重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学时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演示,确定该课时的难点:利用声速来解决一些有关于回声的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自学阅读
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看右图的表格小资料的内容可归纳:(1) 一般情况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选“相同”或“不同” )的;(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 和 温度有关;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
(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 。
(5)在装水的长钢管的一端敲一下,钢管的另一端的同学听到 3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钢管传来的,最后一次敲击声依次是空气传过来的。2、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次传入我们耳朵而听到的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
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声音听起来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17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是s=vt 。3、人耳的构造:P30
我们关注的人耳主要构造有耳廓、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听觉神经 。
4、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界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介质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而带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信息通过 听觉神经 传递给大脑,形成听觉。5、骨传导: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
(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
(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
活动2【讲授】总结归纳
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3、产生听觉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听觉神经
4、骨传导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2、坐在教室里,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
A、教室不能产生回声 B、教室反射的回声从门窗跑掉了C、教室四周反射的回声正好抵消 D、教室太小,四周反射来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无法分辨3、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4、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D、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5、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6、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约 s时间才能传给终点计时员。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8、某同学对着山崖喊一声,如果他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他离山崖至少需要多远?(设此时温气温为15摄氏度) 解:已知v=340m/s,t=0.1s
所以声音传播的路程 s=vt=340m/s X 0.1s=34m
故该同学与山崖的距离应为 s’=1/2 s=1/2 X 34m=17m
答:该同学距离山崖至少要17m。 (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