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支原体是目前自然界所发现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不敏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支原体的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有5种
B.支原体基因组中含有控制其细胞壁合成的基因
C. 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D.β-内酰胺类可以治疗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
2.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个双键)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两个及以上的双键)。食用油一般都含有这三种脂肪酸,只是不同食用油中三者的比例有一定差异。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安全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作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
B.人体的相关激素可以调控葡萄糖和脂肪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C.脂肪酸的“骨架”是一条由碳原子组成的长链
D.膳食中适量的油酸能降低因“三高”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下图表示线粒体蛋白M的转运过程,与细胞核密切相关,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 T蛋白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差速离心法,可将线粒体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来
B.T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M 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关系密切
D.推测该种抑制性药物最可能抑制了图中③或④过程
4.研究发现,生物膜融合存在以下机制: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使磷脂分子失去稳定进而重排形成融合孔,最后实现生物膜的相互融合,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抑制小鼠胰腺腺泡细胞融合孔的形成会影响其分泌消化酶
C.抑制细胞呼吸不会影响上述过程
D.生物膜融合的过程能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5.细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MT)、微丝(MF)及中间纤维(IF)三种结构组分。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与生物膜系统并称为“细胞内的三大系统”。研究发现,用秋水仙素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时,细胞内的MT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内MT网络解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细胞器可能附着在细胞骨架上,MT、MF、IF的化学本质可能都是蛋白质
B.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与 MT结构被破坏有关
C.分化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可能与其细胞骨架的分布模式存在差异有关
D.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生物膜系统
6.核仁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核内结构,其组成成分很不稳定,并且由于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列有关核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仁区含有 DNA-蛋白质复合物
B.核仁区含有 RNA-蛋白质复合物
C.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核仁外的DNA 中
D.核仁区的蛋白质是在核仁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7.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如图所示。孔蛋白为亲水通道,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均可自由通过。丙酮酸通过内膜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 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质子泵是指生物膜上逆膜两侧H 电化学势差主动运输H 的蛋白质。
A.孔蛋白是专一运输丙酮酸的转运蛋白
B.线粒体内膜上既有载体蛋白也有酶
C.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内膜是利用 H 浓度梯度协同运输
D.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受O 浓度的影响
8.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下图是 ATP 为主动运输供能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Ca 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也是一种能催化 ATP 水解的酶
B.载体蛋白的磷酸化导致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载体蛋白的磷酸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D.上述过程通过载体蛋白将Ca 运输进入细胞
9.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10.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选项有( )
①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②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③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④热带雨林的花多数是风媒花
⑤弃耕的农田一定会演替形成森林
⑥芦苇是湿地的优势物种,与其和浮萍等植物在竞争阳光时处于优势有关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11.某种螺捕食A、B、C三种藻类,但喜好不同。向玻璃缸中加入等数量的三种藻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缸内加入一定数量的该种螺,并开始统计三种藻的数量,结果如图。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玻璃缸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应置于散射光下
B.无螺时 A 藻竞争力最强,该螺对 A 藻的捕食喜好最强
C.种间竞争是导致 B 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
D.螺对藻的捕食喜好符合“收割理论”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12.瘤胃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的特殊的器官,其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如图表示从牛的瘤胃中分离和鉴定纤维素分解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B.甲和丙培养基的成分和功能基本相同
C.乙和丁的接种方法均可以进行微生物的纯化和计数
D.实验中培养基表面应加入一层无菌石蜡进行密封培养
13.实验室中常用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其原理是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添加刚果红,刚果红会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若纤维素被分解,则不能形成该复合物,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这些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刚果红培养基中除了纤维素、刚果红,还必须添加足量碳源物质
B.实验中需要将富集培养后的待测菌液直接涂布在刚果红培养基中
C.应选择菌落直径与周围透明圈直径比值大的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D.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纯化过程需要无菌操作技术
14.下列有关啤酒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芽的过程中大麦会产生淀粉酶,便于大麦中淀粉的分解
B.焙烤是为了利用高温杀死大麦种子胚并使淀粉酶失活
C.过程d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溶氧量等
D.过程g杀死啤酒中所有微生物,以保证啤酒的品质和风味
15.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第一个成功的实例为烟草种间杂交,科学家利用粉蓝烟草(2N=24)和朗氏烟草(2N=18)两个物种进行了体细胞杂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了物种间杂交的生殖隔离
B.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的过程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
C.粉蓝烟草细胞和朗氏烟草细胞需先去除细胞壁再诱导融合
D.杂交细胞将选择性表达粉蓝烟草细胞和朗氏烟草细胞的基因
16.如图表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细胞增殖代数的变化曲线(B、D 两点表示经筛选后继续培养)。动物细胞离体培养至50代后,部分细胞会经历一些变化,带有癌变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点时需将动物组织块剪碎并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
B.培养动物细胞的培养液需要定期更换,以便提供营养和清除代谢废物
C.D点后的细胞可能可以无限增殖,失去接触抑制现象
D.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箱应保持5%的CO 环境以刺激细胞的呼吸
17.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ADC 特异性被胞吞进入肿瘤细胞需要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B.抗体进入细胞后导致溶酶体大量裂解释放药物,导致细胞凋亡
C.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D.细胞毒素也具有高度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
18.下图是“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几个重要操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④
B.图①的原理是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C. 图④用到的 NaCl溶液浓度为2mol/L
D.图④操作后加入二苯胺试剂充分振荡即可观察到颜色变蓝
19.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 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用酶 H 单独酶切,结果如图1;用酶 B 单独酶切,结果如图 2;用酶 H 和酶 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该DNA 分子的结构及其酶切图谱是( )
20.研究人员用酶M和酶N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某 DNA 分子和质粒,得到的DNA 片段如图所示。图中DNA 片段只注明了黏性末端处的碱基种类,其他碱基的种类未注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 DNA分子和质粒上均含有酶M的一个切割位点和酶N的一个切割位点
B.根据图示信息不能确定图中形成的不同黏性末端与这两种限制酶的对应关系
C.用T DNA 连接酶或E. coli DNA 连接酶均可以将片段乙和片段丁连接起来
D.片段乙、片段丁、片段戊可依次连接形成一个环状DNA 分子
二、非选择题(共5 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在细胞呼吸中,氧化过程所获得的能量主要以 NADH 形式储存,它必须转化为 ATP的形式才能用于生命活动,这个转化过程可在线粒体的内膜上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来实现,(图中Ⅰ、Ⅱ、Ⅲ、Ⅳ为电子传递复合体)。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细胞呼吸中,NADH来源于 (细胞结构),NADH被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电子,电子的最终受体是 。
(2)据图推测 ATP 合酶的作用有 。
(3)氰化物能抑制复合物Ⅳ的活性,导致细胞产生 ATP 减少,原因是 。
22.研究人员以二倍体马铃薯品系及其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染色体加倍个体为试验材料,对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扩繁并移栽。并且在盛花期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测定得到部分光合特征实验数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特征 二倍体 染色体加倍个体
光饱和点/(μmol·m ·s ) 968.83 1094.82
光补偿点/(μmol·m ·s ) 8.78 8.59
CO 补偿点/(μmol·m ·s ) 51.67 47.93
(1)光合作用中NADPH的作用有 。
(2)据表分析,若将二倍体马铃薯与染色体加倍个体置于同一密闭透光容器内培养,染色体加倍个体固定和转化CO 的能力更 (填“强”或“弱”),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3)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染色体加倍马铃薯移栽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且此期间气孔开度无显著变化,但其胞间 CO 浓度呈下降趋势,推测原因是 。
2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去甲基化酶(Kd4d)的 mRNA,通过调控重构胚相关基因表达,解决了体细胞克隆猴胚胎发育率和妊娠率低这一技术难点,首次成功克隆了食蟹猴(“中中”和“华华”)。下图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成纤维细胞和卵母细胞成功克隆食蟹猴的流程图,其中①~⑥表示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食蟹猴成纤维细胞培养过程,应放在 CO 培养箱中培养,CO 的作用是 。
(2)②、③分别表示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中的“去核”和“植核”,常使用的方法是 。
(3)将 Kd4d(去甲基化酶能去除某组蛋.白甲基化位点的甲基)的 mRNA 注入融合细胞,能提高食蟹猴的胚胎发育率和妊娠率,机理可能是 。
(4)在遵循动物研究伦理准则的前提下,克隆猴技术可用于构建动物模型,帮助科学家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药物的有效性。这是因为这批动物模型 ,可以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4.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破伤风的快速检测及治疗。下图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制备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注射的物质是 。
(2)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有 。
(3)过程⑤HAT培养基是具有 功能的培养基,过程⑥中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使每孔细胞不超过1个,通过克隆化培养让其增殖,然后进行 ,筛选得到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
25.野生玉米“大刍草”经过9000多年人工驯化,被改造成现代玉米。我国中科院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从野生玉米中成功找回玉米人工驯化过程中丢失的一个控制高蛋白含量的优良基因THP9,并将此高蛋白基因转入玉米细胞内,获得了转基因高蛋白玉米新品种。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科研人员需将THP9基因整合到质粒上(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为获得能正确表达THP9 基因的重组质粒,应选择限制酶 切割质粒,选择限制酶 切割图中含 THP9基因的 DNA 片段。不能用限制酶 KpnI和 HindⅢ切割质粒和含 THP9基因的 DNA 片段,原因是 。
(2)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优良基因THP9导入玉米细胞中,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菌落不一定含有重组质粒,原因是 。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每小题8分,共40分)
21【答案】
(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氧气
(2)转运氢离子的通道,催化合成ATP的酶(合理即可)
(3)该过程抑制了质子通过复合物Ⅳ从线粒体基质转运到膜间隙,使膜两侧质子浓度差变小,膜间隙中质子通过ATP合酶回流减少,使ATP合成减少(合理即可)
22【答案】
(1)还原C3(作还原剂)、提供能量
(2)强 染色体加倍个体的CO2补偿点低于二倍体马铃薯,其利用低浓度的CO2能力更强(合理即可)
(3)净光合速率升高,进入细胞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的CO2越多,故胞间CO2浓度减小
23【答案】
(1)能调节培养液的pH
(2)显微操作法
(3)Kd4d的mRNA经翻译形成Kd4d,降低了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使重构胚相关基因能正常表达(合理即可)
(4)核遗传物质一致,性状高度相似,遗传背景相同(合理即可)
24【答案】
(1)破伤风类毒素
(2)单克隆抗体能准备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或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合理即可)
(3)选择 抗体检测
25【答案】
MfeI、HindIII EcoRI、HindII
导致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影响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
(2)含普通Ti质粒的受体细胞也能正常生长(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