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20:10:34

文档简介

2023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2分)B
[详解]本题考在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拓”应读:tà:“喾”应读(kù)
C.“讷”应读nè;
D.“浼”应读měi;“矜”应读(jīn)
故选B。
2.(2分)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见”,指代我。句意:现在君实用来教导我的。
C.“与”,结交,亲附。句意: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D.“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故选A。
3.(2分)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句意:能够极尽畅游山水的乐趣。
助词,的。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
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连词,表并列。句意: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C.介词,在。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
介词,比。句意: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D.动词,治理。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介词,为,替。句意: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故选A。
4.(2分)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古今异义的能力。
A故事:古义,旧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B.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C.童子:古义,童生;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故选D。
5.(2分)C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使动、意动等,注意语法分析和平时积累相结合。
①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就想到要使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
②名词做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恭敬,但内心不服从。
③名词做状语,用笼子。句意: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④名词做动词,做。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⑤意动用法,以……为借鉴。句意: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
⑥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⑦使动用法,使……安宁。 句意: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⑧名词做动词,婚配,嫁给。句意:你有幸婚配于我。
⑨名词做状语,像蚕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⑩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
综上:①⑦使动,②③⑨名词做状语,④⑧⑩名词做动词,⑤意动,⑥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6.(2分)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同秦国五次作战。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句意: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
B.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天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人,不可数计”句意: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无法计算。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句意: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也” 表判断。句意: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D.被动句,“为……所” 表被动。句意: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被动句,“见” 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故选C。
7.(2分)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能力。
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动作,主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
故选B。
8.(3分)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故选C。
9.(3分)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分裂的”错误。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C.“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
D.“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错误,说法太绝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材料一“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中“一些”的表述不符,“一些”不代表全部。
故选A。
10.(3分)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故选D。
11.(4分)答案:①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
②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答对第①点得2分,答对②③任一点得2分;合理性和局限性都要答到才能得4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说“‘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而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所以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
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可知,简单地将“魔鬼”与“仙子”相加来体现人物性格,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12.(3分)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C项“加快了文章的情节发展进程”错误。应该是舒缓了小说的情节进程,与前文构成摇摆起伏。
13.(3分)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正面衬托”错误。姑姑、老师和爸爸反面衬托胡安的好奇心、求知欲。
14.(4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祝福》:①《祝福》的首尾两个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人,使小说真实可信;(1分)②中间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全方位地描述祥林嫂的遭际和命运,比较客观冷静(或弥补了第一人称的限知)。(1分)
本文:①结尾两段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亲眼看到老人胡安仍然在寻找他的绳索,增加小说的真实性;(1分)②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胡安的一举一动及内心世界的一起一伏,讲述故事不受限制。(1分)
另: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使(祥林嫂)胡安的形象得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或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1分)(答到这点,可另加1分,总得分不超过4分。)
15.(6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情节虽然怪诞:(3分)
①胡安发现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绳子下落将胡安埋在里面形成小山;
③绳索落地的地方形成一个湖泊。
却突显真实:(3分)
①细节的真实,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胡安爬绳索的过程等都取自现实生活经验,真实可信;
②心理的真实,“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后所表现的心理(内心反应)具有真实性;
③社会的真实,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普遍漠视和打压孩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童心,这一现象具有真实性(成年人对待胡安的态度)。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两点给3分。注意答题的多角度和多层面,角度重复只能算一点。)
16.(3分)BDG
[详解]“东有辽海之军”与“西有崑丘之役”结构相同,“士马疲于甲胄”和“舟车倦于转输”结构一致,其间皆应断开,故应在B、D、G处断句。
17.(3分)B
[详解]“无所作为,消极无为”错,应是对社会不过多干预,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
18.(3分)D
[详解]从“窃见服玩纤靡,织贡珍奇”和“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等可知,“国君虽然现在没有犯错”错。
19.(8分)(1)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
(2)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详解](1)是:这,此;常安:长治久安;人劳:百姓劳苦。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险:要隘、险要的地方;散:拆散、使……离散;施:延续。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0.(3分)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1分)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1分);如果一味骄傲自满,为所欲为,劳民伤财,反而会招致灭亡。(1分)
[详解]由“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可知,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由“岂非矜功恃大……因弊以成其祸”可知,如果依仗自己国土广大,不施仁德,不体恤百姓,为所欲为,可能会导致灭亡;由“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可知,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劳民伤财才是国家发生祸乱之源。
参考译文
自从贞观以来,已经二十二年了,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没有遇到水涝和干旱,国家没有遭受饥荒之灾。坚守初志始终如一,即使有超凡的道德才智的人也很难做到。由此可知功业大的人容易骄傲,希望陛下小心谨慎这一点;开始很好的人很难坚持到底,希望陛下能改变这一点。我私下认为近年来兵役劳役同时进行,东边有征讨辽海的军队,西边有征讨崑丘的战役,士兵战马披铠戴甲疲惫不堪,船只车辆疲于运转输送。并且征召士兵行役戍卫,离开的和留下的都怀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因为风狂浪阻,往来人员和粮米都有沉没的危险。虽说铲除凶恶讨伐残暴,是国家的常规;但滥用武力发动战争,却是先哲所禁戒的。过去秦始皇吞并六国,反而成为加速败亡的祸胎;晋武帝拥有魏、蜀、吴三国之地,反而成为倾覆大业的祸害。这难道不是居功自傲、抛弃仁德而看轻国家,贪图利益而忘记危害,放肆感情而纵恣欲求吗?竟使得悠悠天地,虽然广阔也无法拯救败亡;饥饿中的百姓,由于疲困而造成国家的祸乱。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希望陛下布施恩泽于百姓,怜惜抚恤贫困疲乏之人,减少徭役跋涉的烦劳,增加如甘露般的恩惠。我又听说治政的根本,贵在无为而治。我私下认为土木建筑的劳役不可同时进行。北边的宫阙刚建好,南边又建翠微宫,没过多久又要建玉华宫。虽然是凭借山水地势,但也不是没有架筑的辛劳;虽一再减少,也有众多人工劳力的浪费。希望陛下役民适时,那么人力就不会枯竭了;役使他们也能使他们休养生息,那么百姓就会感到高兴了。那些珍奇的玩物与技巧巧妙的东西,是亡国的利斧;珠宝玉器锦绣,实在是迷惑心性的毒药。我私下看到陛下的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纤巧华丽,织物贡品珍贵奇特。虽说竞求华丽为时俗所难免,实际上却是在淳朴的风尚中败坏俭素。由此可知,漆器并不是产生叛离的方术,夏桀制造它导致诸侯叛离;玉杯哪里是招灾惹祸的手段,商纣使用它而国败身亡。经验证明,奢侈华丽的根源,不可不加以遏制。创制法令时从俭,还唯恐其后流于奢侈;创制法令时就奢侈,要拿什么制约后人?希望陛下在事情尚未显出迹象时洞察一切,智慧遍及更广远的地方,在麟阁中研究深奥的秘密,在儒生中探究幽深难见的事迹。历代帝王治世与祸乱的踪迹,百代安危的迹象,兴衰祸福的运数,得失成败的关键,本来也包容在心胸之中,往复循环在目光所及之内,这是陛下内心久经考虑的,无须借助我的一两句话。只怕了解它并不难,实行它可不容易,在功业显著时,心志容易骄傲,在时顺安宁时,自身容易放纵。希望陛下抑制心志,始终谨慎从事,减少轻微的过失以增添高尚的道德,遵循今天正确的做法以代替以往的错误,那么美名将与日月一样无穷,盛大的事业将与天地永存。
21.(3分)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远及近”错误。“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所以是由近及远。故选B。
22.(6分)①杜诗中“吴楚坼”、“乾坤浮”既是指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也是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②杜诗中“孤舟”既是指作者老病之时只有一叶孤舟相伴,以舟为家,飘流湖湘,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③陈诗中“风霜”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④“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每首诗各选一例,每点3分;指出物象1分,分析2分;同一首诗最多给3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老病有孤舟”意思是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中“孤舟”既是实指只有孤舟陪伴的漂泊孤独,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
陈诗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诗人在风霜之中登楼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无际烟波,让他感觉格外悲伤。联系前句的“三年多难”可知“风霜”一词具有象征意义,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
据说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才39岁,虽然对于古人来说39岁已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满头白发。可是作者当时的形象却已是白发苍苍,这当然要归于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3.(7分)
(1)不吾知也
(2)辟邪说,难壬人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24.(4分)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越忍不住刷手机/越热衷于刷手机
②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真正”若没写出不扣分)
[详解]第①空,由上文“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可知,焦虑程度越重,手机的使用频率就越高,所以此处可填写“手机使用频率越高”。第②空,由上文“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及下文“而逃避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化解焦虑”可知,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所以此处可填写“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5.(3分)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使你忘却了让人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详解]在“你”前加“使”;把“迫不及待的”调到“追求”前,“的”改为“地”。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虚拟世界”与“你”之间缺少谓语动词,应该要加“使”字作为谓语;(1分)二是语序不当,“迫不及待”的应该是“你”(此处承前省略),而不是“快感”,应将“迫不及待地”调到“追求”前。(1分)“的”用在定语后,“地”用在状语后(此处不设分)。
【两处全改出来,修改后的句子表达明确无误,得3分;两处全改出来,但表达不明,或不写改后的句子而用其他形式表达,或增删影响语境,给2分。】
26.(4分)
(1)晴雯(1分)
(2)①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词(1分)。② “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1分);“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1分)。
【本题4分,第⑴小题1分;第⑵小题3分,准确指出词语1分,暗示后文情节2分,答案过简酌情给分,例:宝黛分离,黛玉死去,给1分。】
27.(60分)作文
【审材料内涵】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引语材料有二:
材料一引用顾炎武、孟子、林则徐等名言,围绕 “责任与担当”话题,告诉我们:芸芸众生,总是休戚相关;天下兴亡,人人有责;责任面前,“舍我其谁”;我不躲避,人人心怀天下,个个勇于担当,家国个人皆有望矣。材料二列举历史上三位名人致力家国的事迹:林觉民心忧黎民,“不忍独善其身”,面对“遍地腥云”,慷慨赴死;王安石在其位谋其政,力排众议,兴利除弊,变法强国;魏征居安思危,为国家长治永昌,犯颜直谏。他们无不表现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审任务情境】
任务要求以“新时代青年”身份思考关于“责任与担当”的问题。青年人作为华夏薪火的赓续者,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终将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因此,青年应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承担使命,履职尽责,实现人生价值。
任务情境限定在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并作为高一年级代表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表演讲。考生应抓住多则材料的核心,围绕“责任与担当”之话题展开阐述;同时还要兼顾演讲稿的行文格式和言辞特点。
【构思指导】
行文思路上,首先应提出新时代青年要勇于担当或敢于尽责等论点。然后可从人生使命与家国担当等方面铺开说理,适当运用引证、例证进行论述,尽量展现责任担当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新貌。可结合名言,亦可结合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勇于就死”是对亿万苍生的担责,王安石“恤国事”“度义而后动”的变法是对国家民族的担责,魏征“居安思危”的劝谏,是对自己职业担当、对家国尽责等等事例进行论说;接着可以联系当下社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躺平”“摆烂”等不尽职的现象,予以批评,再阐明担当尽责的意义;最后归结全篇,呼吁新时代青年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勇挑时代重担,彰显青春价值。
【参考立意】
1.胸怀天下勇担当,不负时代正青春 2.勇立青云之志,担起时代重任
3.让使命绘就青春画卷 4.担当家国重任,舍我其谁
【评分建议】
(一)以45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其中评为一类文、二类文的,应能抓住多则材料的核心,围绕“责任与担当”之话题展开阐述;同时还要兼顾演讲稿的行文格式和言辞特点。
1.一类文:60-54分
(1)在最佳立意范畴内,能辩证剖析,观点新颖深刻;
(2)内容充实,素材丰富且与观点匹配度高;
(3)议论文文体规范,结构严谨匀称,论证手法灵活多变,论证充分;
(4)符合演讲稿的行文格式和言辞特点。
(5)有亮点(①深刻——揭示本质、内在联系,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足,论据足。③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④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⑤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2. 二类文:53-48分
分两类给分:
50-53分:在最佳立意范畴,从多个角度展开剖析;内容较为充实,素材基本能支撑观点;议论文文体规范,结构严谨,论证手法多样,论证较充分;符合演讲稿的行文格式和言辞特点。
48-50分:在最佳立意范畴,有分论点意识;内容较为充实,素材基本能支撑观点;议论文文体规范,结构清晰,运用论证手法,但论证不够充分。
三类文:47-42分
有议论文的基本样式,有必要的论证过程。
四类文:41-36分
议论文体不够规范,论证过程不充分。
五类文:35分以下
有脱离材料内容、不符合文体要求、未能完篇等情况的,酌情给分。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缺题目扣2分;演讲格式不规范扣2分(开头部分没有称呼语、不顶格、没有问候语,结尾没有致谢语,每项扣1分,总扣分不超过2分。)
2.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3.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4.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②骏恭而不心服
③府佳者笼养之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
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⑧妆幸而偶我
⑨蚕食诸侯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复道行空,不何虹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A/②③⑨/⑤@/⑥/⑦⑧
B.①⑦/②③⑥⑨/④⑧/⑤D
A.朱拓(tudl,炮烙(po)
帝营(g)
前合后偃(yan)
C.①⑦/②③g/④8@/⑤/⑥
D.①/②③⑦/④⑧⑩/⑤/⑥⑨
B.新正(zhng)酒馔(zhuan),
言筌(qun)
灵鼍(u6)之鼓
6.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下同的一项是(》(2分)
C.朔(shud)风迂讷(na】·
迤(y)逦
抢(qiang)呼欲绝
A赵尝五战于秦
西取由角于戎
D.央浼(min)
牲酸(1D
强聒(guo)
翘然矜(jing)鸣
B.天下,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种的一项是(
(2分)
村中少年好事者到养一虫
A.不能独完
完:保全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只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斯用兵之效也·
B.廊腰缦回
缦:素绕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见:被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终必不蒙见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和
杀人如不能举
举完、尽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D.洎牧以谗诛
泊:最终·
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普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A可以尽豫游之乐
破灭之道也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二败而三胜
动作,表现了他随遇而安、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其势弱于秦
C.(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开篇紧扣题目,描写别里科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套子,揭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天下理财
示了他躲避现实生活的特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4.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下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D.《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体现了作品对社会现实深
B.汝可以模拟得之
沉的批判。
C.操童子业
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的一项是()(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思共4小题,13分)
①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一语文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