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第四单元月考作文高频题组导写-【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中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5 第四单元月考作文高频题组导写-【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中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4:54:05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高频月考作文题组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
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
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从上述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
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我与地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
你敢相信,10 天能盖一座建筑面积达 34000 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编设床位
1000 张的传染病医院吗 很多人不敢相信,但中国做到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只用了 10
天。
材料二:
当前一些负责人和媒体常对一些工程能够赶在某个重大节点完工而津津乐道,“大战 xx 天
"“比原计划提前 xx 天竣工"之类的宣传也屡见不鲜。这些人大概都忘记了工程建设有着其自身
规律,路基的沉降需要时间来保证,浇注的混凝土需要时间来凝固,各种附属设施需要有条不紊
的完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
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有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
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
——稻草定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所谓”从容“,就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在日常生活中,”从容“是一种气度,一种心
境,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一种大智大勇的完美结合。”从容“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人格范式
之一,而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在焦虑情绪渐浓的时刻,”从容“更不失其可贵之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四单元 高频月考作文题组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
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
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从上述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审题指导】
首先理解五句话的含义,分别是:
(《大学》)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
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译文:见到利益争着推让,听到有道义的事争着去做,遇到错误时争着去改。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译文: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
誉扬天下。
(《墨子》)译文: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
扬天下的原因。
其次按要求从中选一,并结合现实谈启迪,五句话中有一句能理解透彻的就能把握好主
题,注意选择自己熟悉且擅长的。
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为例——
例文
不为物累,自在清欢
庄子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诚哉斯言。对“外物”的利用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了诸多便利,但也让很多人画地为牢,囿于“物于物”的枷锁而无法自拔。
揆诸本心,没有人愿意“物于物”,只是在“物物”的过程中身不由己,犹如作茧的
蚕,不知不觉便自缚其中。为了不被外物所累,有人开始在梦幻的乌托邦里追求绝对自由,
却不知抛却了根系所需的“物”,也就失去了自由所扎根的沃土。人生的最佳状态是物物而
不物于物,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落尘网?
物物而不物于物,需要我们承认“物物”的智慧,唯有扎根现实的土壤,人生之树才能
枝叶峻茂。
荀子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不能起决定作用,但如果我们把握好
外物的力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吹过赤壁的那场东风,让周公瑾以少胜多,在熊
熊烈火中一战成名;陈桥驿备好的那件黄袍,让赵匡胤顺利登基,实现了兵不血刃的政变。
周公瑾与赵匡胤都懂得借助外物来达成自己的理想,但他们更相信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
实力。无论是周公瑾的东风,亦或是赵匡胤的黄袍,都是达成理想的外在条件。
物物而不物于物,需要我们不忘本心,纵然深陷世俗的泥沼,我们依然能双眸清澈,不
为物累。
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物质的享受总是让人乱
花迷眼,也忘却了出发的初心。清朝名将年羹尧曾在战场上披肝沥胆,为雍正朝立下赫赫战
功。然而就是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却因私生活挥霍无度、狂妄自大而沦为皇帝的弃
子。人性的悲哀便在于经得住刀锋战火的考验,却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人生之路本就
错综复杂,唯有铭记初心,方能不为物累,恰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
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
物物而不物于物,需要我们保持自由且独立的灵魂,用心中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在人生
的漫漫征程中不惧迷途。
陈寅恪先生早在 1929年为王国维做纪念碑铭时便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观点,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为许多人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然而能做到的终究是
少数,有太多人习惯了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在惰性与惯性中放弃了曾经的追求。北京大学
教授钱理群先生曾痛批当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些丢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在横
流的物欲之前完全沉沦,殊不知缺少了灵魂的肉体,纵然享尽口体之奉,依然是精神的空
壳。
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如果一心追求外物,便是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
锁。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我想,“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
扬”便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最佳姿态,唯有放下外物的牵累,方能摆脱桎梏,行稳致
远。
物可为心驱使,心不可为物役使。愿我们能够合理地运用外物,且永远保持精神的独立
与灵魂的自由——不为物累识真我,万般自在生清欢。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
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我与地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展示】
品味生活之香,探寻人生意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中,我们深深领略到了人生的种种味道。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这就是生活。生活如同
那变幻莫测的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只有身临其境去品尝,才能明了其中的
全部情感和意蕴。
春天的味道是生机勃勃的。春风吹过,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史铁生曾写道:“春风拂
面,万物生辉。”这正是春天的味道,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活力,是希望的甘甜。正如我
们的青春年华,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春天是我们在人生征途上不断追求、不断挑战的象
征。
夏天的味道是炽热而浓烈的。夏日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大地。史铁生曾描述:“夏日
炎炎,汗如雨下。”这是夏天的味道,它带给我们的是激情的涌动,是勇气的燃烧。正如我
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坚持到底。夏天是我们在人生舞台上无畏前行,勇敢追梦
的象征。
秋天的味道是丰收与宁静的交织。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丰收的喜悦在空气中弥
漫。史铁生曾写道:“秋天来临,收获满满。”这是秋天的味道,它带给我们的是辛勤耕耘
后的满足,是宁静致远的淡然。正如我们在成长道路上,经过风雨洗礼,逐渐收获经验与智
慧。秋天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淡定从容,笑看风云的象征。
冬天的味道是寒冷而深沉的。冬日里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大地一片寂静。史铁生曾描
绘:“冬日寒冷,岁月无情。”这是冬天的味道,它带给我们的是沉静的反思,是深度的思
考。正如我们在低谷期中,经历失落与痛苦,重新审视自我。冬天是我们在人生低谷中自我
反思、自我沉淀的象征。
正如史铁生所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生活的味道就如同这
四季变换,每一种味道都带有独特的情感与意蕴。它们代表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
让我们在品味生活的同时,也领略到人生的丰富多彩。
面对生活的各种味道,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与体验。无论酸甜苦辣,都是我们生
命中宝贵的经历。只有身临其境去闻去品尝,才能明了其中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让我们怀揣梦想与勇气,去追寻生活的本源与真谛。在品尝人生各种滋味的过程中,我
们将逐渐成长并坚定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
不屈的意志、执着的追求,去追寻那未知的美好生活之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成
长、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
你敢相信,10天能盖一座建筑面积达 34000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编设床位
1000张的传染病医院吗 很多人不敢相信,但中国做到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只用了 10
天。
材料二:
当前一些负责人和媒体常对一些工程能够赶在某个重大节点完工而津津乐道,“大战 xx
天"“比原计划提前 xx天竣工"之类的宣传也屡见不鲜。这些人大概都忘记了工程建设有着其
自身规律,路基的沉降需要时间来保证,浇注的混凝土需要时间来凝固,各种附属设施需要有条
不紊的完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例文展示】
快慢相宜,方能行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有关速度的字眼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5G”、
“高铁”……,仿佛世界在用尽全力证明着,这是一个以速度为衡量标准的时代,然而想要
在这个时代守住自我,不在滚滚的浪潮翻涌中随波而逝,就要做到快慢相宜。
快,是时代的标签,是时代的步伐与节奏,是成功大厦的第一张许可证。在瞬息万变的
今天,我们必须学会快,才能不被蜂拥而至的人群拥挤到无路可逃。在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
地的严冬,五菱汽车在三天之内自建口罩生产线,迅速完成了数百万只口罩的生产,是快,
将百千万中华儿女的生命于死神的镰刀之下夺了回来;在祖国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下,仅仅用了十天,一座建筑面积达 34000平方米、架设厢房 1000间的传染病医院——火神
山医院神话般地拔地而起,守护着中华儿女的健康与安全,是快,重新燃起了一把把希望炬
火,给予了中华儿女前行的力量与光芒。在人人奔跑前行的时代,唯有我们也学会快,才不
会后退。
然而时代的齿轮永远不会加速运转,一味地追求速度只会让已经失重的时代坠落下来,
因此,在被奔涌的浪潮裹挟前,也要给自己慢的准备。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靠速度来解决,在快速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细节才能做到高效。
很多事情更是需要漫长的沉淀和时间的见证。宏伟精巧的工程建设往往有其自身规律,路基
的沉稳需要时间来保证,浇筑的混凝土需要时间的凝固,各种附属设施配套建设更需要有序
安排来完善。一味追求速度的工程建设也许会被津津乐道,但需要坚固耐用需要精巧细节体
现价值与伟大。犹见一针一线在黎苗妇女手中游走,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穿织出苗绣的生意
盎然。流水线瞬间即成的产品,复刻不出慢中渗透的意蕴绵长,守不住手工艺的古色古香。
而成败往往不取决于一时的快与慢,而是要用一生去成就。而一生的成就需要静下心,放慢
脚步,一点一滴的沉积,这便是慢的智慧。
在这个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将快与慢置于天平两端,以智慧为砝码使之平
衡,快可以让我们领先,慢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只有平衡好快与慢的关系,才能在这个时
代走得最远,走得最稳!
【教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快慢相宜,方能远行》堪称优秀范文。开头部分紧紧围绕材料所给内容
提炼出观点,并在主体部分展开充分论证,结尾总结升华。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内容丰富充
实,语言流畅自然,较有文采,很好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开
头、结尾观点明确,简洁有力,中间说理透彻,思辨性强。全文中心突出,分析到位,可圈
可点。
把握“快慢”的平衡称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快”和“慢”变成了评价一个国家的标准,往往快速的发
展是各国所追求的,但稳住脚步,注意细节才能除去隐患,因此,保持“快”与“慢”间的
平衡,中国速度才能得到认可、成长。
做到快速的科技领先,中国速度要“快起来”。
快是一种状态,是一个国家兴旺,人民富足,科技领先的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用
自己的“快速度”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从信息技术到“天眼”开眼,从绿色老皮火车到飞逝
的“白色巨龙”,从航海捕鱼到“蛟龙”潜海,从弱小国家到强势国家,中国的成就历历在
目。中国的“快速度”就像“润滑剂”一样,引领中国走向富强、自强。中国从“跟跑”、
“并跑”再到“领跑”,这个国家彻底地“站起来”了。因此,“快速度”发展是中国强大
的前提条件。
做到稳定的社会基础,踩住“脚后跟”,中国速度要“慢下来”。
慢是一种态度,在这个与时俱进,互相争执的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做到稳住心灵,消除
浮躁,避免盲从,抓住细节,做到严谨,才能做这个时代的主宰者。“要学会慢下来,否则
你会一无所有”,欧文在 NBA的决赛上说过。慢下来的重要性是经历认可的。慢下来并不是
要做到不发展,消极心态,而是打牢基础,稳中求胜。
把握“快”与“慢”的平衡称,才能做时代的“领头羊”。
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能力,花花世界迷人眼,大部多数人不能找到两者的关系,
误认只有一种才能够得到发展。实则不然,快慢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生关系,不是从两
者中选择一个,而是把两者融合,就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少不了二氧化碳和光,而人类的
生活也少不了氧气,间接地,人类也就离不开了绿色植物。在刚刚得到缓解的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大战中,“火神山”医院的十天建造成功,体现的是中国式快速度,面对其突袭,抓住
重点,稳定民心,研药治理,体现的是中国式慢速度。可见,快慢之间的平衡得以把握,中
国也能引领他国。
趋利避害式的中国速度,正是我们要做到的,把握住“快起来”和“慢下来”之间的平
衡,冲出洪流,闪亮世界!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
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立意】
第一步,审清材料内容。两则材料都是出自苏轼在 1084年由黄州贬迁汝州途中所写的
诗文,具有哲思,都是对世界的认识范畴。
《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
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题西林壁》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实写游山所见,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
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
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第二步,明确任务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提示写作时应合理发
散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文体虽然未作要求,但最好写成议论
文。
第三步,辨析核心观点。了解材料大意后,可进一步解读材料的核心观点。结合材料,
两则材料都指向了突破认识的局限——主观认识的臆断、狭隘和片面性,可以辩证分析“实
践”(行、考察)与“认识”“观察”的关系,揭示丰富的哲理,是高阶立意。如果从局部
一则材料展开,批判不加思维的只主观臆断不“实践”的行为,或者只是提出“眼见未必为
实”观点,亦或“多个角度认识事物”的立意,都是可以的。
【例文展示】
用实践的钥匙,打开主观的枷锁
世界立体生动,而课本是平面的;生活五彩斑斓,而文字是无声的。世界那么大,生
活那么精彩,作为青年的我们,却在无声的课本和文字中感到困惑与迷茫,不知怎样确立自
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难道我们真诚如师长们所评价的——天马行空、眼高手低、不误
实际的一代吗?
我想也许 1084年的苏轼可以给你们答案。
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迁汝州,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子同游庐山,先后写下五
首庐山诗,最后在《题西林壁》中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同年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为辨
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后写下名篇《石钟山记》。
两篇诗文均充溢哲思,共同指向主观认识的枷锁——片面、成见和臆断。“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
闻”,切忌主观臆断。那么我们如何打开主观的枷锁,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呢?苏轼是在多次
登览庐山、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实践中才懂得这深永的道理,拨开人生的迷雾。
正如荀子所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边;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无论何事,
都不能只是停留在认识的主观层面,必须发展到实践的层面,否则被讥笑为“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事小,误人误已、流弊久远事大。回望历史,墨子为奉行“非攻”恩想,奔波
千里,尽显名士风采;“三钱”归国投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于实践中体味微妙之理。他们走
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若他们没用实践的钥匙打开
主观认识的枷锁,只能成为案头一书生。
青年人的认识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崇尚
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辩证方法,滋养着一代代青年“行而不
辍,履践致远”,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
如果你们还感到迷茫。请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为村民免费义诊,宣讲卫
生健康知识;看田间地头,回乡返乡大学生教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看
赛事场馆,志愿者们以“最美的微笑”热情服务,擦亮阳光向上的青春名片。他们在一次次
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逐渐找到了心中热爱,明晰了努力方向,蓄积了向上力量。多到
实践中去探寻,去体验,也许就能打开主观的枷锁,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实践追求真理,突破角度局限
从小到大,在语文学习中知道“眼见为实”;从政治学习中了解到“知行合一”在历史
学习中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说“对于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
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我们都希望有一双慧眼可以让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中,看得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石钟山记》中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最终来看石钟山下,听到“有窾
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得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的感慨。“纸上得来终觉得浅,绝知此事要躬亲。”书本的知识尚且如此,就不要说
道听途说的“真相”。麦克唐纳亲自去了秘鲁,才知道,当地人不吃藜麦的原因是他们想换
个口味;李时珍尝百草,才知道,各种药的药效写成了《本草纲目》;毛主席一次次实践
后,才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才是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力行而后知之真”否则拿着“虚
假”当“圭臬”是会闹出笑话的,就像《石钟山记》中的李渤,最后沦为笑柄。
但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就是真的吗?有句话叫“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力量之大,足
以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还记得那个的安医生吗?不过是几条经过剪辑的视频,几段语音,
被有心之人拼接在一起,网友不分青红皂白的谩骂和转发,就把安医生推向了舆论高潮,网
曝至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总是相信我们想
看到,相信我们想要听到的,当我们不能跳出自己圈子,出乎其外,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乌
合之众”,从失去理性的判断,失去寻找真相的能力。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旦你觉得自己懂了什么,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
看。”换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理解父母的逼迫你们读书,是因为他们吃了没文化的亏,总希
望我们可以不要走他们的老路;也许你会明白老师的唠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生活的不
易,总希望我们可以多一些能力,多一份底气来面对未来的风雨;也许你会懂得朋友拒绝一
起玩游戏,是因为他们希望和我们一起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换个位置看问题,我们会拥有
跟广阔的视角,做出更理智的决断;你会更理解他人的选择,多一份宽容,也多一份释然。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我们希望知道真相,我们也一直在追求真理。不要听别
人怎么说,而是用实践拨开迷雾;不要只看到自己,而是多角度,全方面的思考。这样我们
就会有一双慧眼,在这纷繁的世界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有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
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
——稻草定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例文展示】
做真正的“稻草”,自强不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在班会课上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有关稻草的话题,最近朋友圈流行着“稻草定律”:其一是稻草应
跟其他有价值的事物在一起,体现自己的价值;其二,发挥自身的价值,孕育其他事物所不
具备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做真正的“稻草”,自强不息。
俗话说,“靠人人跑,靠山山倒,不如靠自己最好。”在清末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
期,中国都没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泱泱大国,守着丰富的资源却无法利用,最后还是要
靠他国援助,受制于他国,看别国脸色,白白的浪费了自身的价值;扶不起的阿斗是历史上
有名的无能君主,过分依赖自己的臣子导致最后丢了江山;历史上有名的护国运动,孙中山
孙过分依赖军阀的力量而没有自己的军队,最终导致失败;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
秦早年师从有名的辩论家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当时他的知识并不多,希望靠鬼谷
子的名气和自己的口舌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到了好多地方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
不到重用,最后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里,他的家人甚至家里的仆人都嘲笑他、看不起他,认
为他想靠搬弄自己的口舌谋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苏秦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他下定决心
发愤图强努力读书,扩充知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做出一番成就。所以靠人人跑,靠山山倒
不如靠自己最好,发挥自己的价值。
依附别人所发挥出的价值,远不如自身的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
兴公司的事情也让我们有所警醒,核心技术依赖他人,最终受制于他人,什么所谓的“中美
合作研发”的技术........只不过是打着旗号来包装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掌握核心技
术,来真正强大自己的产品;腾讯的 CEO,中国首富马化腾原来是在一家通讯公司做编程工
程师,马化腾通过公司提升了自己的视野并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通过学来的知识为自
己创造了物质基础,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建立了今天“腾讯帝
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我们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靠人人跑,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自强不
息,努力奋斗,做一个有价值的“稻草”而不是没有价值的“稻草”!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若为价值故,自我不可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本次班会上发言。
朋友圈广为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有人认为,确实如这个定律所言,价值以自身无
关,人的价值是攀附他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也有人认为,人的价值应该是挖掘自身的价
值,并非依附于外物。我认为,价值是人自身的价值,不会因为外物而加以改变,只会通过
你自身的不断的努力来提升你的价值。
于奉献之中,挖掘自身之价值。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舍自己的半生,奉献给茫茫大漠,她守住了前辈的火,开辟了
明天的路,她用自己的一腔爱,守护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在敦煌
研究所坚持工作四十余年,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敦煌。樊锦诗在奉献中,明确到自己的
价值是体现在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对敦煌做出的不竭的贡献;“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不幸
关上了她的门,但她帮别人打开了窗,在黑暗中,用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朱丽华因伤失
明,从事推拿工作三十多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做慈善,捐款,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双
手奉献给了祖国的花朵,挖掘出自己生命的价值。所以,人的价值需要在自己做出的奉献之
中,去挖掘和发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自身之奋斗,实现自身之价值。
“天眼探空”南仁东,“蛟龙探海”徐芑南,“抢救疫情”钟南山、张定宇……这些国
民英雄,都是通过自身不竭的奋斗,实现了他们人生的价值,他们用十几年去为一件事而奋
斗,有的甚至为此奋斗了一生。邓稼先、钱学森隐姓埋名几十年,投身于荒漠,不只增强了
中国的国防实力,更是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同学们之所以含辛茹苦,十二年寒窗苦读,
不正是为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自身不止的奋斗,才会实现
自身的价值。
实现自身之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莫言,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发
展;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人,杨振宁,推动世界物理学发展;中国诺贝尔医学奖第一
人,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抗疟,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仅仅推
动自我更好的发展,更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总之,通过自身不尽的努力实现的价值,不仅
仅会使自己一生受益匪浅,更会推动社会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谢谢大家!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所谓”从容“,就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在日常生活中,”从容“是一种气度,一种
心境,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一种大智大勇的完美结合。”从容“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人格
范式之一,而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在焦虑情绪渐浓的时刻,”从容“更不失其可贵之
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例文展示】
谈从容
在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流淌着一个名为“从容”的民族气度。自古便有“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纵情山水的诗意自在,“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临危不惧的镇定沉
着。古往今来,“从容”都是国人心中的君子风范、理想化人格。
可如今,生活已然更新换代,每个人的脚步都在不停地加速,“996”这三个数字浓缩
着太多相似的身影,包含着太多疲惫的不堪。诚然,现代文明给馈赠给人们无比丰盈的物质
体验,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那些恒久的哲学命题:认知自我、幸福的追寻,以及面对未来
与未知如何保持淡定从容,一直横亘在你我的头脑里,这个宁静的时代,比以往更加急切地
需要答案。
在历史动荡的格局里,一个面临死亡恐惧的人,给出了“从容”极好的范文——曹植的
《七步诗》。当代苦于“996”的年轻人,缺少了从容的心态,受阻于自己,反观曹植有了从
容的心态,因而做事有章有序,洒脱飘然。从容,是人内心平静的底蕴,更是人在面临泰山
崩于前的险境时保持冷静的深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但人可以有从容的
心态去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宋朝的苏轼在被贬谪后游山玩乐,尝尽后人流传的“东坡
肉”,“左牵黄,又擎苍”的他更是敢于畅想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
宏大场面。饮酒以消遣,作词以明志,对人生把握透彻,从容而又乐观。逆境中的从容是自
我勉励,顺境中的从容是奋进的写照,只有从容,才能在天意面前展现人力,掌握自己的人
生,胜过盼望每一天都是良辰吉日,迷信又脆弱。
宁愿在失败后从容,也不要从容地去躲避失败。从容是对透彻把握与大勇大智的结合,
并非人们随遇而安的“佛系”,孟子曾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自
己的见解和魄力,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人是放纵携带,而非从容。项羽正是有了将生死置
之度外的从容,才有了破釜沉舟的典故,取得了灭秦的初步胜利;赵括的纸上谈兵,是未经
现实洗练的盲目自信,这种虚假的从容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溃不成军。从容,是一场修行,是
人生旅途积极探索后,沉淀下来的财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少一份焦虑,多一份豁达,才能变得乐观从容。聆听海明
威的教诲“生命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们都是奋斗路上的西西弗斯,但与他承
受的永恒苦难不同,我们有着从容的心态,终能推石上山,达成恒久的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