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文化走出去》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文化走出去》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中册)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5: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文化走出去》申论写作指导
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单元作文+高考链接)
一 教材写作任务
1.教材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
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 90分钟之内
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
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
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
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
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
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
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
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
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
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
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上,关
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
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
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
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
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
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 9月 2日《人民日报》)
2. 延伸解读
申论的写作,是公务员招聘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在新课改之前的高中教材中没有
明确出现申论的写作要去,新课改则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明确提出高中生学
写申论的要求。
且教材如是说——
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以及纷繁的会社信息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是一个高
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此可见,这是新课改“一核四层四翼”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们师生应高度重
视。
3. 对标高考
(2023年新高考 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
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二 写作点拨——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
“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
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
之,就是“讲道理”。申论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
力。
申论写作是当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科目之一,本质上是议论文写作的范畴,如果
说它与一般议论文写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不大讲究语言的文采,重点是通过
对题目或资料的分析,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申论的立意
立意,也就是确立观点。申论立意通常要做到观点正确、深刻、新颖,紧密结合
材料。
(1)首先要通览全篇材料,把握申论考查的主题。做到驾驭材料,了解该次申论考
查的社会问题和背景。
(2)紧扣材料,了解主题思想。宏观引领(找到文章分论点)、中观切入(文章分论点
要围绕服务于总论点)和微观支撑(分论点如何展开)。
2.申论的基本结构
申论,其实就是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所以要遵循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也就
是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基本结构组成: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
常见典型结构——七段论:
引论,引出主题(1—2 段);分析问题,分析论证(3—4 段);对策分析,论述对策
(5—6 段);结论,总结结尾(第 7 段)。
3.申论的写法
(1)开头
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讲求开门见山,一般用一两个自然段引出主题,开门见山
地直入主题。
申论文章开头的三种常见写法:
①引用名言开头。这里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中的引用部分要尽可能是“时代最强
音”,因为时代最强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
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当然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也
是我们申论文章有力的论据。
②举例开头。举实例作为文章的开头是申论文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例子可
以是给定材料中的,也可以是世人皆知的材料以外的内容,但一定要强调事例本身的
说服性、典型性。开头所举事例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内容精练、举例典型、直入
主题。
③直接分析论述开头。在一些情况下,直接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同样也是一个
很好的开头办法。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直接深入论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开头方
式。
(2)中间——深入分析主题
分析主题,要准确把握重点,同时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一般来讲,凡是作为申
论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既然是比较重大的社会现
象、社会问题,往往就需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分析。将问题的关键实质准确把
握住,并且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思
想政策高度,或者上升到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等高度是申论文章分析问题的重
要技巧和要求。但也不能牵强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或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高
度,而是要有理、有力,有充分的论证作为前提。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五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②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④问题原因的分析;⑤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3)结尾
文章结尾要收回文章。文章在中间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结尾需要收回
文章,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要文采斐然。申论区别于一般政府的工作文件就在于文章讲究文采,中
间进行了比较平实的论述之后,结尾就需要文采斐然,气势比较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
文章结尾要内容干练。结尾需要干练精简,最好是对分论点的一个回顾等。
结尾的基本方法:一句话收回文章+回顾分论点+重申总论点+呼吁美好将来。
二 单元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
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1 000 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 90 分钟之
内完成。(材料见上)
【写作点拨】
根据写作要求,“文化走出去”是话题,核心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材料主要给
出了“故事”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给出了“讲故事”的一
些方式。因此,“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主体,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目的。立意时可
以围绕“中国文化故事的内容、主题”或“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重点展开。
【范文借鉴】
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创新
一考生
评析:题目即作者的观点,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①近年来,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提升国家形象
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加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
化企业在海外落户。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
“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
②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与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文化产品的输出和进口方面,
我们还存在较大的“逆差”和“赤字”。而在这背后,更重要的是话语权和影响力的
缺失,是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第②段作者敢于面对现实中存
在的问题,指出在文化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
③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要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文化产品
要走出去,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隔阂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必须
以创新的精神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第③段作者以“因
此”收束,提出“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
式”的观点。)
④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创造”文化产品。
中国创造要实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促进中国文化产品
国际化。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
念,适应国外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内容和形式大胆创新,注入新的基因,增强中国文
化的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将高科技手段与文化
创意有机结合,用有亲和力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和“中国故
事”。
⑤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传播中国的价值观,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世界人民才能正确、客观地理解中国和中国对外战
略与政策。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应把这些中国文化精神贯穿其中,把中华文
化的美妙用最好的方法告诉全世界,增强世界人民对生活幸福的体验,为世界文化提
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
⑥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实施品牌战略才能高水平地使中
国文化走出去,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制作出更好更多的创意产销自主品牌。积极发挥文
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导向作用,推出一
批艺术学科理论研究和当代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净化网络文化市场,推动
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
化批评。
(第④⑤⑥段以并列的结构形式,每段提出一个分论点,然后加以论述,条理清晰。第
⑥段着重分析如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作者思路严谨,语言逻辑性较强。)
⑦总之,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不能简单地固守传统,也不能妄自
菲薄,而是要与时俱进,让中国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博采众长,让中国文化
开出创新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最后一段总结观点,回扣题目和开头,起到升华主旨
的作用。)
【总评】 这篇申论先摆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出中心议题“中国文化走出
去关键在创新”;整体思路上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中心部分设置小分论
点,从不同角度谈论“创新”的重要意义,最后自然收束,强化观点。作者立意高
远,分析高屋建瓴,充分运用理证法展开分析,语言逻辑性较强,是一篇上乘的申论
文。
三 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低头族”已然成为一个日益严重化的标签。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躺在床上刷手机,走路刷手机,
等公交刷手机,甚至上班开会也刷手机。微博、微信、抖音等等各类 APP无情地吞噬
着我们。舆论大众不断发声,呼吁“低头一族”重新回归生活,可是收效甚微。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可以低头,别丧失专注》为题,写一篇申论。
【写作示例】
可以低头,别丧失专注
今日中国的一大景观,就是人人成为“低头族”。无论在地铁里、马路上,还是
在大学的自习室、医院的候诊区,到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人。智能手机似乎成了一个
魔盒,人们像贪心的猎人般不停地追逐魔盒里释放出来的兔子,最后被带入幽暗的森
林深处,四顾茫然。
【分析】 现象描述:今日中国的一大景观,就是人人成为“低头族”。(展开例
子)……段末:智能手机似乎成了一个魔盒,人们像贪心的猎人般不停地追逐魔盒里释
放出来的兔子,最后被带入幽暗的森林深处,四顾茫然。
这片一望无际的信息森林,叫作移动互联网。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地,历史和经验
无法给我们太多指导。专家说,人类从直立行走到 2003年所创造的知识,总计才 5艾
字节(1艾字节=10亿 GB);而到 2022年,全球网络流经的 IP流量将达到每月 396艾
字节。当信息的汪洋大海呈现在方寸之间的手机上,无处不在地环绕于我们周围,又
怎能不带来对生活方式的冲击?
【分析】 承接上文:幽暗的信息森林,就是移动互联网。引用论据一,说明信
息的汪洋大海环绕于我们周围。
对“低头族”最严厉的批评,来自忧心忡忡的人文主义者。他们认为,智能手机
破坏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美国小说家冯尼格曾在上世纪的一
篇科幻作品中描述:未来的人们为了弥补智力上的不平等,要求高智商的人在耳中佩
戴微型干扰器,每隔 20来秒便放出刺耳声响,使他们无法深入思考任何问题。而现
在,手机仿佛是每个用户的干扰器,每一次提示音的响起,都像一个强行插入的休止
符,无论你此刻是刚端起一杯沏好的茶,还是正沉浸在思接千载的阅读中,都需要停
下来,查看新的信息。
【分析】 分析现象:引用人文主义者的批判来分析,智能手机破坏了人的主体
性,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引用论据二,手机便是干扰器,每一次提示音的响
起,都像一个强行插入的休止符。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驾驭技术、适应时代而不是消极
躲避,才是正确的态度。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有人以各种各
样的借口批评它。当印刷术带来报纸的普及,当电视机开始占领客厅时,都能听到这
些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们的愤怒谴责。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有哪
种技术像移动互联一样,对人们的注意力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拥抱新技术,同时捍卫
我们的专注力,是移动互联时代降临时需要一起出击的两条战线。
【分析】 分析现象:文化保守主义并不完全正确,驾驭技术、适应时代,才是
正确的态度。再次转折,移动互联对人们注意力产生的影响巨大。拥抱新技术,捍卫
专注力,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两条战线。
专注力是健全人格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创造任何一项文明的基础。《庄
子·达生》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到楚国去,在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用长竿
粘蝉,如臂使指。孔子惊讶之下向老人求教,老人说,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
左顾右盼,绝不因任何事情改变对蝉翼的注意,经过长期练习,自然会成功。孔子听
后,对弟子说了一句流传久远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八个字,后来也有人用
在围棋大师吴清源身上,意谓心志不被分散,才能凝神聚气。对需要专注工作的每一
个人来说,这句话都值得听取。
【分析】 论述专注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用论据三,《庄子》里的故事。
智能手机只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符号或者缩影,怎样在碎片化的时代思考,如何
涵养宝贵的专注力资源,才是真正要紧的问题。早在 30多年前,当代艺术家谢德庆就
曾完成过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中一项是:每小时打一次卡,一天打 24
次,坚持一年。他试图以这种方式提醒人们,现代生活可能被切割成怎样的碎片。我
们在生活和信息的碎片中穿行,也需要在碎片中补缀生命的意义,拼凑完整的价值图
景,让时光不必像斑驳芜杂的马赛克一样填满我们的回忆,让人文精神不会在大数据
的冲天巨浪下摇摇欲坠。做到这一点,请从节制使用手机开始。
【分析】 结尾与呼吁:智能手机只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符号或者缩影,怎样在
碎片化的时代思考,如何涵养宝贵的专注力资源,才是真正要紧的问题。引用论据
四,说明碎片化的时代。发出呼吁:生活在信息的碎片中,也需要在碎片中去寻找生
命的意义,拼凑完整的价值图景,让时光不必像斑驳芜杂的马赛克一样填满回忆,就
从节制使用手机开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世界知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
言人和观察者的凯文·凯利接受了采访,其间,凯利围绕着自己的《科技想要什么》
等在技术思想领域的重要著作,回答了“新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现摘要整理如下:
A.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我想表达的是,我对技术本质的疑虑以及人与技术的矛
盾关系。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诞生,但我们还没有理论和框架,让我们来理解科
技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一直在发展科技,但我们是否要考虑: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被科
技征服?科技是宇宙的一部分吗?它是好的那部分吗?我们是该限制它还是要发展
它?
B.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判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种貌似宿命的技术
现实,本质上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但获得拯救的机会也恰在于此:“救赎即植根发育
于技术的本质之中。”技术元素向共生性发展,这种发展也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
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C.技术是进化的延伸,就像进化是宇宙的延伸那样,我们会认为技术对生命是种
挑战,但事实上科技也是一种生命。技术也有像进化一样的历程,毕竟技术对宇宙、
对生命都有积极的好处。技术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征,理解了技术的理论也就能理解进
化论。
D.技术元素的确准备操纵物质,包括人类,重组各种内部结构,但是技术将为其
注入感知能力和情感,注入更多“非工具性”的东西。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科技的感
情。目前科技还不具备感情,但我认为今后我们会赋予科技感情。“科技的生命
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
E.科技是一种“新文化”,或者说,“科技是第三种文化”,这意味着科学家们
可以直接和大众进行对话,而不是通过人文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所占领的媒体一
直控制着舆论方向——他们说:“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今天,倡导“科
技是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们却更倾向于绕过中间人,致力于用关注知识的读者们能
够理解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他们最深邃的思想。
F.在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和知识带来方便。而现在,是另一个起
点。而今天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前的所有成果都是今天的基础,我想激励年
轻人现在就是创造新事物最好的时代,不仅是互联网,对所有领域来说,现在都是创
造新事物的最好时代,创造新事物,离不开技术创新。我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
中,特别强调一句话: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
给定资料中画线句子写着:“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请结合你对这句
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申论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 0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本篇写作主要围绕“人文精彩和科学呆板”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
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这句话意思就是:“人文是精彩的,科学其实不是呆板
的。”科学要精彩必须要具有“人文”(人性化)。
(2)联系历史和现实
对观点的理解要深刻,对“科技要精彩要具备人文”的论证旁征博引,不可一味
讲道理。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文章观点从材料中来,但是论证的事例一定不能是材料中的,要有自己的真实感
受、体会。
以上三点限定了写作的论点,谋篇布局的结构,文章表达的思想性,同时也是本
篇写作的基本要求。
【佳作展台】
还原科学的精彩才能迎来真正的科学昌明
一考生
如果你对一个毫无审美情趣的科学匠人说“我的忧愁像漆黑的夜晚,浓得化不
开”,他一定觉得你不通逻辑、不可理喻,然而这样的比喻在文学上却是司空见惯
的,倘若不这样类比,文学的趣味恰恰会降低很多。从科学的逻辑上来说,“异类不
比”,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公理,而从文艺的角度来看,异类之比却能比出绝妙
的审美意境。从上述分析来看,确实正应了那句话——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
的。科学的呆板来自其求真的天然属性,在科学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含糊,严格的逻
辑性界定清楚了科学的边界——世界原本客观,人类当然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式去面
对它。
然而,真正面对物质世界的,始终还是人自身,科学充其量只应扮演中介性的工
具角色。人类所需要的终究还是“精彩”,而非“呆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
原本也该是精彩的,呆板的科学只是其主要属性,甚至是次要属性。当医生把人体单
纯看作一个物体而以所谓“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当核物理学家只服从于核弹的杀伤
等级、当生物学家跃跃欲试于克隆出完整的人时,科学的呆板甚至显得有点可怕,因
此,科学的“精彩”已经不单纯是科学所具备的修饰,而成了科学发展的必需,否
则,当科学沿着自身演进的逻辑阔步前进而将“呆板”进行到底时,可能也就是科学
终结之日。而何时能彻底还原科学原本的“精彩”之日,也就是科学真正昌明之时。
科学的精彩需要为其注入人文的色彩,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的护佑。人类所追求
的终极目标就是自由,科学只是人在面对自然世界以寻求自由的工具,因而本质上科
学就该是人文性的。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人性的标准和底线,正如法国
科学家巴斯德所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其实就是揭示了科学具有人性
底线的一个方面。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真,要尊重自然的规律,更要追求美和善,也
要尊重社会的规矩和审美取向。
科学的精彩还需要通俗地传达。科学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思维游戏,其工具属性
决定了它要走向大众。科学家在向大众传达科学的成果时,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
形式,剥去术语和名词为科学带上的冷艳面具,让科学变得可亲近、有温度、走入寻
常百姓家。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真正赢得普罗大众的广泛共鸣,获取最为宽广的群众
基础。
时至今日,人类的异化已十分深刻,不得不说,在这其中科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在“手机低头族”无处不在、转基因争议日甚一日、中医存废众说纷纭,甚至
“文科生”成为一个轻贬义词的今天,讨论科学的“精彩”问题显得正合时宜,而这
或许正是当今社会诸多重要问题能够得以破解的希望所在吧。
【点评】 本文在分析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接着提出“科学原本也该是
精彩的”这一看法,继而着重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精彩,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
旨。全文层层深入,逐层递进,思维严密,说理透彻。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具体事例
说明观点,分析精准,观点鲜明。
同课章节目录